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國加快減碳步伐 劍指全球經濟復甦紅利|巨子點評

    中國加快減碳步伐 劍指全球經濟復甦紅利|巨子點評

    近期,「雙碳」目標成為中國進行產業整頓和改革的新座標。所謂「雙碳」,就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0年9月22日在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的減碳路線,即「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圍繞着「雙碳」目標,中國政府正在推動一系列產業改革。例如,鋼鐵行業不但明確了「2021年粗鋼產量按年下降」的目標,也提出不搞「一刀切」,對於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鋼企實施差異化的環保管理政策。再例如,為了加速高耗能產業中低效率產能的出清,中國多省響應「能耗雙控」政策對高耗能、高排放的「雙高」企業進行限電限產。

    此外,為了改革的順利進行,央企層面的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進一步提速。目前,中國的鋼鐵產能正在向寶鋼集團等大型國企集中,水泥產能也正向中國建材集團等大型國企整合。這些高耗能行業的集中度不斷提升,不僅有助於政府統一調控,也有助於企業集中資源進行低碳升級改造。

    中國正在對高耗能、高排放的「雙高」企業採取限電限產等措施。(新華社)

    前事之不忘

    想要理解近期中國政府加速產業改革的動機,就必須回顧上輪全球經濟危機後中國的收穫與付出。

    2007年至2009年間,美國次貸危機(subprime crisis)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各大經濟體陷入衰退,全球貿易額驟降。面對外貿的持續惡化,仍然較為依賴出口的中國於2008年11月推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截至2010年,這些措施的投資規模約為四萬億元人民幣,因此也被稱為「四萬億計劃」。

    當時的「四萬億計劃」擴大了內部需求,緩解了就業壓力,升級了基礎設施,帶動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快速走出衰退。可以說,「四萬億計劃」對於中國經濟的穩定以及全球經濟的復甦功不可沒。金融危機後,中國產能的快速擴張讓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無可替代,同時中國為全球輸出了大量廉價商品成為發達經濟體能夠長期維持低利率水平而不引發惡性通脹的基礎條件。

    然而,對於中國經濟而言,這一切都是有代價的。「四萬億計劃」在短期內造成了經濟繁榮過度和信用創造過度,最終結果就是地方政府盲目建設,各地產能大量過剩。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在輸出廉價商品的同時對生態造成極大破壞。如果加上環境成本,中國輸出的商品其實並不「便宜」。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中國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別人。

    此前,中國出口的工業品價格低廉是因為其中不包含環保成本。(新華社)

    後事之師

    時至今日,中國社會仍然在反思「四萬億計劃」的得與失。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中國經濟再次成為全球經濟的最大亮點,不僅率先走出衰退,還為供需失衡的全球提供大量商品。

    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出口份額佔比已經從疫情前2019年的13.1%上升至14.7%。顯然,這一次,中國仍然能夠充分享受全球經濟復甦的紅利。不同的是,這一次,中國不希望獨自承擔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成本。

    事實上,如果政府不加以引導,中國的部分高耗能、高排放企業可能再次進入無序擴張周期。此前,由於美國聯儲局持續「放水」,且全球供應鏈運轉不暢,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導致各類工業中間品、製成品的價格水漲船高。在價格的刺激下,一些本應被淘汰的低效產能又出現「死灰復燃」的跡象,鋼鐵、化工等行業也已開始醖釀擴產能。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必須再次明確「雙碳」目標,加大對「雙高」行業的整頓力度。作為《巴黎協定》的簽署國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有力支持者,中國必然要走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而其中所產生的成本則需要由全社會乃至全球消費者承擔。也就是說,未來,中國要以一種更理性、更綠色低碳的形式輸出工業品,分享全球經濟復甦過程中的紅利。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