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十二大看點權威解讀 房住不炒定位不動搖

    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十二大看點權威解讀 房住不炒定位不動搖

    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此次會議對2022年的經濟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此次會議提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還提出要「加大對實體經濟融資支持力度,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降價」。業內人士分析,以註冊制改革為核心的資本市場全面深改將在明年加速推進。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提出,「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防止資本野蠻生長」。

    此次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傳遞出了哪些重要訊息和政策信號?上海證券報記者梳理了會議十二大看點,第一時間連線專家進行權威解讀。

    看點1:首提七大政策組合 強化政策針對性

    會議提出,一是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二是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三是結構政策要着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四是科技政策要紮實落地;五是改革開放政策要激活發展動力;六是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七是社會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線。

    這是首次提出七大政策組合,即宏觀政策、微觀政策、結構政策、科技政策、改革開放政策、區域政策、社會政策。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表示,此次會議突破了往年的宏觀、微觀和社會政策三大政策的組合,明確提到了七大政策,對不同領域進行定調,反映調控能力和精準度在提高。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員張立群認為,當前面臨空前複雜的形勢,經濟面臨新的下行壓力,即會議提到的「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政策方面必然要突破過去模式,提高針對性。

    「從中央部署來看,經濟工作對總量平衡的安排顯著增強了,對供給和需求平衡的重視顯著增強了,對需求不足的認識顯著增強了,並且都做出了針對性安排,強調有效性。」他說。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俊偉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亮點之一,就是結構性政策更加強調「暢通經濟循環」,在疫情衝擊、世界大變局的背景下,強調突破堵點,打通產業鏈,確保經濟循環暢通高效,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看點2:財政、貨幣政策協調聯動

    會議提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協調聯動,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要有機結合。

    國際金融專家趙慶明認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協調聯動,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要有機結合」這一新提法,在當前背景下,被賦予了豐富的意義。

    他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是必然選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聯動,才能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最大效果;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有機結合,才能保證經濟持續運行在合理區間。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為,考慮到國內需求仍處於恢復階段,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海外疫情存在反覆,海外經濟復甦路徑仍不夠清晰,國內需要財政、貨幣等方面的政策協同聯動,提升政策實施效率,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環境。

    看點3:貨幣政策強調靈活適度

    會議提出,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為,國內貨幣政策將延續穩健的基調,同時更強調靈活適度與結構優化,根據宏觀經濟環境變化,貨幣政策作出預調微調。他預計,明年貨幣政策將延續穩健格局,更強調結構優化、精準有效,與政策間協調,確保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為深化改革營造適宜的環境。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表示,結合近期央行降準的操作來看,明年貨幣政策大概率將維持穩健,同時將主要倚重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使用,進一步支持中小微企業、製造業以及綠色發展等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

    唐建偉表示,後續不排除還有降準可能性。但在美聯儲貨幣政策正常化的大背景下,明年降息的概率整體偏小。

    看點4: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

    會議提出,要抓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表示,全面註冊制的推進是我國證券市場邁向成熟的重要標誌,全面實施註冊制將促進金融市場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隨着全市場註冊制的實現,資本市場將能夠更充分地發揮資源配置功能,將更多資源向符合國家戰略的產業、科技產業、新興產業集中,更好推動實體經濟、推動創新企業發展,資本市場對成長型、創新型企業的服務功能也將進一步提升。

    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王涵表示,全面實行註冊制是「十四五」時期資本市場改革和制度建設的關鍵抓手。全面實行註冊制後,資源能夠更好在市場中進行有效配置,整個社會資源將可進一步向優質企業傾斜,這對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支持科技創新、實現經濟轉型有着重要意義。

    看點5:為資本設置「紅綠燈」

    會議提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要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控制其消極作用。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防止資本野蠻生長。

    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王涵表示,資本具有兩面性,一方面,資本有積極作用,有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資本往往有更高意願進入到經濟、社會中更高效的部門或行業,客觀來看,其介入能夠推動社會經濟以較快速度發展;另一方面,資本也有消極作用,從本質上說,資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投向優質企業或技術型企業,這有助於社會發展。但資本如果進入壟斷性行業,只為達到利益最大化,無疑是不利於社會和經濟發展的。

    王涵表示,如果資本過度擴張,或者投資過於短期化,也會導致社會資源配置出現畸形化的問題。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防止資本野蠻生長」是非常有必要的,要趨利避害,支持和引導資本規範、健康地發展。

    看點6: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降價

    會議提出,加大對實體經濟融資支持力度,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降價。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認為,全球疫情時期,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面臨着諸多不確定性,資本市場在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確保經濟平穩健康運行方面,作用非常重要。

    他表示,「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降價」一方面,要加大金融市場對中小微企業針對性的支持力度,金融機構要更加深入地研究不同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特點,確保信貸資金平穩投向實體經濟,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降低社會的綜合融資成本;另一方面,應當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的基礎制度建設,提升市場運行效率,優化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各項制度安排,補齊服務中小微先進製造、科技創新類企業的短板。

    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王涵表示,中小微企業在經濟社會運行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中小微企業解決了較多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很多具有成長潛力的創新型企業,都是從中小微企業發展而來的。同時,不得不關注的是,中小微企業規模體量較小、有其自身經營特徵,往往風險承受能力也比較低。

    他認為,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降價,首先需要確保企業本身的經營能夠扛住突發的外部風險。其次,從現階段的政策層面來看,一是應當推進減稅降費,降低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二是應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使其能夠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得到相應回報。

    看點7:支持基建「超前」發力

    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註重精準、可持續。要保證財政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製造業、風險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嚴肅財經紀律。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

    「積極財政政策向穩健有效政策逐步轉變,減稅降費政策重點轉向中小微企業生存發展、製造業基礎壯大、風險問題化解等關鍵領域、關鍵環節,提升財政政策的穩健性和針對性。」中國財政學會績效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依群解讀稱,逆周期跨周期調節在未來一個時期還應發揮重要作用,以激發內需活力,擴大消費動能,實現消費對投資、對改善人民生活、對保持經濟長期發展活力的關鍵性作用。

    巨豐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朱振鑫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財政政策關鍵是「更加註重精準」,表內增量不大,表外繼續發力,支持基建「超前」發力。

    朱振鑫進一步表示,過去兩年地方政府專項債放量發揮了很大作用,2020年專項債新增額度3.75萬億元,2021年新增3.65萬億元,遠高於2018年的1.35萬億元和2019年的2.15萬億元。預計2022年專項債仍會保持強度,並加快形成實物工作量,提升效能以穩定經濟,發力的方向主要是新能源、交通、保障房等基礎設施項目。

    看點8:精準拆彈 抓好風險處置工作

    會議提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要繼續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方針,抓好風險處置工作,加強金融法治建設,壓實地方、金融監管、行業主管等各方責任,壓實企業自救主體責任。化解風險要有充足資源,研究制定化解風險的政策,要廣泛配合,完善金融風險處置機制。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是「排雷」。要提高認識,統籌兼顧,協調各方面,做好預案,防止在處置其他領域風險的過程中引發次生金融風險。

    「金融市場具有脆弱性、敏感性和外部性,近年來接管部分金融機構等舉措已經充分反映了這些特點。」董希淼表示,因此,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必須充分考慮金融市場的承受能力,在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中逐步排除相關金融風險。

    他表示,未來一段時間,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既要堅定信心和決心,又要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堅決防範「處置風險的風險」。在此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三個方面問題:一是採取切實措施,加大對中小銀行的支持,維護好銀行體系穩定;二是穩妥推進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等措施,實現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三是壓實地方政府責任,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蔓延到金融體系。

    看點9:房住不炒定位不動搖

    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強預期引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租購併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向記者表示,會議重申「房住不炒」的定位不會變。這意味着,無論後續對於剛需和改善型購房需求如何支持,炒房和投資投機的購房需求已經沒有支持和市場。所以,各地在後續理解政策的時候,即便可以放鬆政策,也要嚴格守住這條紅線。

    嚴躍進表示,此次會議首提「預期引導」,預示着接下來在預期管理和引導方面會有新的動作。包括後續在穩房價方面,各類土地供應會持續跟進,以進一步穩定市場的預期。同時,房地產市場秩序的整頓工作也還會推進,對於各類炒作房價和引起預期不穩的行為會進行嚴管。

    此外,嚴躍進還提到,會議提出了「探索新的發展模式」,這意味着房地產的發展模式面臨新的探索,依賴土地和房產增值來發展,顯然也不可行。除了租購併舉、長租房、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發展外,未來對於存量市場的房地產發展模式、房地產稅的推進等,都會有各類新的政策,值得期待。

    看點10:吸引更多跨國公司投資

    會議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制度型開放,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國公司投資,推動重大外資項目加快落地。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崔衛傑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今年以來,我國引資規模保持增長,引資結構持續優化,成效好於預期,高新技術和服務業領域外資快速增長,但製造業領域外資增速下降,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國公司投資,推動重大外資項目加快落地,這既是我國長期以來重視外資工作的自然延續,也有助於我國進一步推動跨國公司投資中國,特別是有助於推動製造業領域利用外資。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新增「制度型開放」的表述,更加強調未來我國的開放是可預期的、透明的開放,「引進來」也更注重高水平、高質量吸引外資,並且要落實外資准入後國民待遇,在政府採購、資質許可、標準制定等方面,依法平等對待內外資企業。

    看點11:堅定不移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會議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要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範風險的原則。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要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要科學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創造條件儘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防止簡單層層分解。

    「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是用能管理手段的變革,對用能單位的管理開始從源頭用能管制向末端碳排放控制轉變,在滿足經濟發展能源需求的前提下,快速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能源資源環境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毛濤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

    他說,基於我國能源結構和新能源產業發展現狀,明確了要在確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傳統能源的逐步退出,並明確現階段能源工作的重點是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以及煤炭和新能源的優化組合。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在「雙碳」目標背景下,先立後破,堅持能源安全的底線。在保證一個比較完整的煤電系統下,防止風光等新能源不穩定性帶來的衝擊,從而實現「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不管是煤炭綠色低碳還是清潔能源發展,都強調了技術發展的重要性,而這些最後都需要降本的實現。

    看點12: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

    會議提出,要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激發湧現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加快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加快數字化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升級。

    北京高精尖科技開發院院長汪斌表示,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從根本上決定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暢通國內大循環,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深入實施製造強國戰略,促進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等高端要素向實體經濟匯聚,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要提升製造業核心的競爭力,數字化是一個重要抓手。」汪斌說。

    博覽財經首席經濟師李宏圖認為,智能製造轉型是大方向、大趨勢,但同時也要看到,與數字化的目標相比,我國智能製造發展在產業基礎方面仍有瓶頸。特別是目前高端晶片、高檔數控機牀、高端生產設備以及CPU等核心零部件,還較大程度依賴進口。為此,現階段亟需加快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努力補齊短板。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