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華為|中宣部官員會見任正非 華為在這一領域或有動作

    華為|中宣部官員會見任正非 華為在這一領域或有動作

    華為近期動作頻頻。許久不見,華為創始人、CEO任正非露面了,他會見了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台長,聊了鄉村振興和文化旅遊等方面話題。

    任正非開始瞄準鄉村振興、文旅?

    據央視報道,10月13日,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台長兼總編輯慎海雄會見了到訪的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雙方就鄉村振興以及文化旅遊等方面作了充分交流。

    中央廣播電視總枱編務會議成員姜文波、彭健明、王曉真,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陳黎芳等參加會見。

    當日,《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e公司記者就此致電華為方面,公司稱,暫無更多詳細訊息。

    據了解,目前華為暫無鄉村振興、文化旅遊相關板塊業務,但公司長期深耕ICT產業,同時也正大力推動數字技術對各領域的賦能,因此若華為在鄉村振興、文旅板塊後續有動作,則較大可能為將通過華為當下的數字技術、數字底層構架、軟件生態、系統等,推動鄉村振興、文旅板塊數字化發展。

    作為華為創始人、CEO,任正非多年來鮮少露面,直至2018年12月其長女孟晚舟在加拿大温哥華被捕後,方逐漸增加其露面機會,包括接受媒體採訪、拜訪各高校等,而從過往情況來看,任正非每一次走訪後,後續華為多數都能有所動作。

    2020年7月29日至31日,任正非接連去了四所高校: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在每所大學,任正非均與專家進行了座談,討論話題涉及校企深層合作,科研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培育高科技創新人才,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等。任正非此行為加強公司研發實力,幫助公司挖掘創新人才而行,2020年華為研發投入1419億元,位居全國民營企業榜首,超過BAT總和,另外2020年至今,華為陸續有招聘一些「天才計劃」人才。

    此外,2020年12月7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CEO任正非到訪華陽集團,考察全國首座5G煤礦。第二天,任正非又馬不停蹄地拜訪華菱湘鋼,了解其推進5G應用、人工智能、工業網路等新一代訊息技術與生產現場深度融合等情況。

    此行後,今年以來,華為在煤炭、礦產領域動作頻頻,先是今年4月華為首次成立煤礦軍團,該軍團由任正非親自制定並督導,與華為三大業務運營商BG、企業BG、消費BG等屬於同一個級別,後又於9月14日下午正式宣佈推出鴻蒙礦山操作系統——礦鴻,實現了鴻蒙操作系統在工業領域的第一次商用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相關負責人曾接受採訪時表示:「未來,礦鴻操作系統將結合煤礦領域的實踐,逐步將應用擴大到泛礦領域。我們鼓勵各個企業基於OpenHarmony開發面向各個領域的操作系統。華為將幫助和賦能行業夥伴,去開發面向各行各業商用的發行版本,促進各行各業的轉型。」

    華為:5G的發展速度遠超預期

    就在10月13日下午,華為還在迪拜召開了以「5G與世界同行」為主題的2021全球移動寬帶論壇(Global MBB Forum)。

    華為輪值董事長鬍厚崑指出,5G預商用五年以來,帶來了消費者體驗的提升以及行業使能的破局,在用户規模、網絡覆蓋、終端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超出預期的進展。胡厚崑認為,5G的發展速度遠超預期。目前,全球已部署了176張5G商用網絡,用户數超過5億。在消費者領域,5G達成了速率的10倍提升,並帶來了VR和360度視頻直播等新應用。在企業市場領域,目前全球已經開展了10000多個5GtoB項目,不斷孵化5G業務創新。在製造、採礦、港口等領域,已經開始推廣複製。他也指出,超過一半的5GtoB項目發生在中國,同時, 5G在一些行業找到了合適的應用場景,但尚未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胡厚崑強調,「從個人到行業,從技術到商業,從數字化轉型到社會發展,都在快速變化。疫情大大加速了數字化進程,雲和AI成為行業數字化轉型必選項,綠色發展也已成為全球共識,這些正在對ICT產業產生深遠影響。」

    為了推進5G新發展,胡厚崑認為,行業應該積極為XR業務、5GtoB市場以及綠色低碳發展做好準備。首先,在網絡、終端和內容方面,為XR做好準備。其次,通過加強網絡及構建軟能力,為5GtoB做好準備。最後,為綠色發展做好準備。一方面,數字技術可促進全行業的低碳發展。根據世界經濟論壇預測,到2030年,擴大使用數字技術可減少至少15%的全球碳排放。另一方面,ICT產業應積極通過產品創新、站點重構及數據中心智能管理等方面,兼顧用户體驗提升,促進自身的低碳平衡發展。

    此外,天眼查App最新顯示,近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申請註冊「鴻車」商標,國際分類涉及網站服務、科學儀器等,目前商標狀態為申請中。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