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生豬期貨漲超4% 巨頭提價 華南地區上演搶豬大戰

    生豬期貨漲超4% 巨頭提價 華南地區上演搶豬大戰

    6月28日,中國生豬期貨主力開盤漲超4%,瀝青、塑料漲超2%,原油、燃油漲超1%。鄭煤跌超4%,焦煤、焦炭跌超2%。

    據證券時報e公司6月28日報道,中國豬價6月24日大面積止跌回漲,河南等地大漲0.55元人民幣/斤;據新牧網數據,6月25日中國生豬均價漲至6.71元人民幣/斤,較6月23日(豬價最低點)上調0.52元人民幣/斤,較一周前上調0.04元,豬價上漲迅猛,廣西豬價最高漲至7元人民幣/斤,一日之間漲了1.2元人民幣/斤。華南地區市場甚至出現搶豬現象。

    隨着近期生豬價格的大幅上漲,不少屠企白條豬價格也水漲船高,目前,不少批發市場白條漲價達4000元人民幣/噸! 在北京某批發市場,目前白條豬成交均價已經漲至20-21元人民幣/公斤,相比端午假期後14-15元/公斤,短短几日白條豬成交價格已經上漲近6元人民幣/公斤。

    另外,一些大公司也在上調豬價,據悉,温氏集團在6月26日僅一天時間內,兩次調高廣東豬價,第一次將三元雜上調為7.7元人民幣/斤,第二次則直接上調至8.5元人民幣/斤,調價幅度接近1元人民幣/斤,市場上甚至傳出温氏第三次漲價,三元雜要上調到9.5元人民幣/斤。正邦集團也於6月26日生豬價格調至14-17元人民幣/公斤,最高漲幅2.4元人民幣/公斤。

    為何豬價突然猛漲?

    據業內人士分析,此輪豬價大漲並不簡單,受多重因素支撐,豬價呈現失控上漲的行情 。 一方面,節後大豬出欄後,養殖户惜售情緒轉濃,生豬出欄逐步偏緊,加劇了屠企採購的難度; 另一方面,二次育肥抄底入場,加劇了生豬價格的反彈;另外,南北多地降雨增多,市場白條豬到貨減少,而終端豬肉需求大幅增加,南方市場呈現反季灌腸的表現,加劇了屠企提價收豬的信心 。

    此前豬價連跌20周

    2018年8月非洲豬瘟在中國暴發,引發養豬業劇烈震盪。今年春節過後至6月下旬,豬價跌跌不休。

    6月中旬與6月上旬相比,21種產品價格上漲,25種下降,4種持平。農產品價格普遍走低,其中生豬(外三元)本期價格13.9元/公斤,較上期跌12%。

    伴隨着豬價連續5個月的下跌,豬糧比進入豬價過度下跌的三級預警區間。6月16日,中國國家發改委發佈生豬價格過度下跌三級預警,密切關注生豬生產和市場價格走勢,及時開展儲備調節,促進生豬市場平穩運行。中國畜牧業協會近日也發佈倡議,在生豬價格下行階段不要恐慌,更不要以賭博心態安排生產。

    隨着豬企利潤壓減,穀物替代增多,中國玉米貿易商去庫存壓力與日俱增。業內認為,短期內玉米價格仍以下降為主,而消化此前滯銷的大體型白條豬存量仍需時日。

    中國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6月前三周,全國批發市場豬肉均價分別為25.63元/公斤、24.64元/公斤和23.52元/公斤。地方農貿市場表現得更加顯著。據北京新發地市場披露的最新價格信息來看,6月18日當日,新發地市場白條豬批發平均價為16.75元/公斤,比上周同期的18.25元/公斤下降8.22%;比上月同期的22元/公斤下降23.86%。這一價格已觸及2018年底、2019年時豬肉價格的最低位。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截至2020年9月份,能繁母豬產能連續12個月恢復性增長,連續4個月按年增長;生豬存欄連續8個月實現恢復性增長,並連續3個月按年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9月份能繁母豬存欄3822萬頭,按月增長5.3%,較2019年12月份增長24.1%;生豬存欄3.7億頭,按年增長20.7%。

    豬價會不會重回此前的高點?

    隨着生豬價格連續4日上漲 ,養殖户期盼繼續漲價的熱情進一步高漲,認為7月行情可能要反轉,但從供需方面來看,豬肉產能持續恢復、供大於求的局面暫時並沒有得到緩解。

    分析人士指出 , 本輪豬價大幅上漲,或將對此前豬價低於自繁自養成本線的一種補償式反彈,隨着生豬價格回彈至養豬成本線以上,豬價繼續反彈的動力也將逐步下滑。 畢竟,生豬產能仍在恢復,而進入下半年,雖然有豬肉季節性消費旺季支撐,但是,生豬出欄仍較維持較為寬鬆的態勢。

    6月17日,廣發證券發佈研報指出,生豬養殖在高盈利刺激以及土地指標放鬆背景下,行業產能逐步恢復常態,上半年豬價周期性回落,展望未來豬周期有望回歸常規運行軌道。高仔豬價格導致的成本差異也將面臨周期性收斂,行業企業將重新面臨精細化成本考驗。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