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10月25日至31日當周重磅數據及事件前瞻

    10月25日至31日當周重磅數據及事件前瞻

    10月25日至31日當周,市場將迎接一系列重磅數據和事件。事件方面,關注加拿大央行、日本央行及歐洲央行利率決議。數據方面,美國三季度GDP、美國PCE、EIA、初請、個人支出、歐元區GDP、CPI等都將陸續出爐,投資者需密切關注。值得注意的是,下周美聯儲將迎來噤聲期,因11月4日凌晨美聯儲將舉行11月議息會議。

    周一(10月25日)、周二(10月26日)關鍵詞:德國商業景氣、美國消費者信心

    德國智庫伊弗經濟研究所上個月公布的數據顯示,德國9月份商業景氣指數依舊按月下跌,從8月的99.6點小幅下滑至98.8點。這已是該指數連續三個月按月下降。

    伊弗經濟研究所所長克萊門斯·菲斯特指出,德國的大部分受訪企業不僅對行業經營現狀的評估要比8月更加消極,對接下來數月的發展預期也持懷疑態度,特別是原材料和初期產品的供應瓶頸令德國經濟承壓,對工業界造成嚴重衝擊。

    目前德國10月IFO商業景氣指數預期為98,比9月的98.8小幅下跌。

    美國9月消費者信心意外連續三個月下滑,降到七個月以來最低,

    因新冠變種病毒Delta與通脹疑慮影響美國家庭消費意願。

    數據顯示,美國9月諮商會消費者信心指數從8月修正後的115.2降至109.3,遠低於市場預期的114.9。

    諮商會主管Lynn Franco表示,9月的數據顯示,消費者對經濟狀況與短期成長前景的擔憂加劇,而住房、汽車、主要家電的消費意願都再次回落。儘管對短期通脹擔憂有所緩解,但通脹率仍居高不下。

    Franco表示,消費者變得更價謹慎,今後可能會減少開銷。

    伴隨10月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市場對美國未來五年通脹的預期在周四升至15年來最高水平,這一趨勢預計將進一步打擊消費者信心,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隨着聖誕節的臨近,消費者提前進行採購貨物,這可能提振消費者信心。

    周三(10月27日)關鍵詞:美國耐用品訂單、加拿大央行決議、EIA

    儘管電力短缺導致產出放緩,但是受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及上年同期基數較低影響,中國9月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可能上升。

    預計9月份工業企業利潤按年增長15.0%,增幅高於8月的10.1%。

    產品價格上漲可能提振企業利潤,9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按年上漲10.7%,漲幅高於8月的9.5%。

    價格上漲可能抵消工業增加值增速回落給企業利潤造成的拖累。9月工業增加值按年增長3.1%,8月份增長5.3%。

    數據顯示,美國8月耐用品訂單按月初值1.8%,預期0.7%,前值-0.1%。耐用品訂單連續4個月出現改善,並回升至疫情之前的水平。

    另外,9月Markit製造業PMI為60.7,創下4月來的最低,這可能給9月耐用品訂單數據蒙上陰影。目前市場預計9月按月數據為-1%。

    加拿大央行在9月的會議上將基準利率維持在0.25%不變,將資產購買計劃規模維持在每周20億加元,符合市場預期。

    加拿大央行表示,供應鏈中斷正在抑制某些行業的活動,許多地區新冠肺炎病例的增加對全球復甦的力度構成了風險;將繼續致力於將政策利率保持在有效下限,直到經濟疲軟消退(預計經濟疲軟將在2022年下半年消退),從而可持續地實現2%的通脹目標。

    分析師普遍預計加央行到2022年底至少加息一次至0.50%,這很有可能在明年下半年實現。

    最新的數據顯示,美國截至10月15日當周EIA原油庫存變動實際公布減少43.10萬桶,預期增加200萬桶,前值增加608.8萬桶;汽油庫存實際公布減少536.80萬桶,預期減少95萬桶,前值減少195.8萬桶;精煉油庫存實際公布減少391.30萬桶,預期減少115萬桶,前值減少2.4萬桶。

    分析師John Kemp指出,美國和經合組織的已開發經濟體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商業石油庫存,已經下降到低於新冠疫情前5年的平均水準。

    IEA指出,歐洲和亞洲的能源危機,可能進一步使全球石油需求增加50萬桶/日,並提高2021年和2022年全球石油需求預測。

    分析師表示,這可能意味着今年冬天油價仍有進一步上漲的空間。

    周四(10月28日)關鍵詞:日本央行決議、歐洲央行決議、美國三季度GDP、初請、三季度核心PCE

    周五(10月29日)關鍵詞:歐元區GDP、CPI、美國PCE、個人支出、加拿大GDP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