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美國通脹「破七」創四十年新高 但隱藏的風險卻在歐洲|巨子點評

    美國通脹「破七」創四十年新高 但隱藏的風險卻在歐洲|巨子點評

    7%的通脹水平,美國最新物價水平衝至40年新高,已經是連續八個月達到或高於5%,投資者聚焦討論美聯儲貨幣政策大挪移,不但「由鴿轉鷹」開始縮減買債,同時更預告將加息。不過,同樣通脹高企的歐洲,卻未有獲得市場熱烈討論。若比較歐元區及美國近來的通脹及經濟數據,會發現歐洲的通脹問題,其實比美國更為複雜,而且更有演變成「滯脹」的跡象。

    對於今年環球經濟局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Gita Gopinath早前已表明,全球各地的通脹壓力都在積聚,各國根本沒有空間保持非常寬鬆的貨幣政策,將利率維持在極低的水平。同時,她警告:「疫情可能會持續更長時間,供應中斷時間會更長,從而帶來通脹壓力,然後我們面臨着真正風險,即滯脹擔憂。」因此,今年經濟的真正風險,其實是滯脹。

    歐美通脹及經濟指標(巨子製圖)

    歐洲的經濟復甦現疲態 疫情及天然氣價成元兇

    首先,在判斷歐央行和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走向時,應先讓數據說話。從圖表可見,美國及歐元區整體通脹固然是持續攀升,美國的通脹由9月份的5.4%,升至12月的7%;歐洲通脹同樣亦步亦趨,由9月份的3.4%,升至12月的5%。表面看,美國的物價壓力比歐洲高,不過同時比較歐美兩國的綜合經濟數據數據,可以發現,歐洲的經濟復甦力度,不但不及美國,而且更開始出現增長放慢的趨勢,最新歐洲綜合PMI增長(結合製造業及非製造業的整體數據),已經回落至53的水平。

    美國最新物價水平衝至40年新高,已經是連續八個月達到或高於5%,投資者聚焦討論美聯儲貨幣政策大挪移,不但「由鴿轉鷹」開始縮減買債,同時更預告將加息。不過,同樣通脹高企的歐洲央行,卻未有獲得市場熱烈討論。(新華社)

    天然氣價漲幅逾4倍 區內火車頭調低經濟預測

    究其原因,主要是天然氣價急升,對歐元區,特別是經濟龍頭國家德國的製造業活動帶來嚴峻考驗。目前歐洲的天然氣價格,已經超越 10 月全球能源危機的歷史高點,2021年以來漲幅超過400%。

    能源供應商已發出警告,德國天然氣協會表示,目前德國的天然氣儲備太低,尤其是南部地區,目前的儲備量僅佔53%,遠低於往年平均水平。協會主席凱勒表示,未來幾周可能會出現供應缺口,尤其是對於大型企業消費者而言,在供應合同中存在中斷條款的對象都有可能面臨斷供。

    能源價格倍升,製造業面臨兩難局面,一是「硬食」能源高價,照樣動工,將成本轉嫁至消費者;一是減少不必要的工業設備及活動,以免利潤率受能源價格所拖低,不過代價是令到產能及出廠量降低。

    更嚴峻的是,兩個選擇,都會帶來同樣後果,就是物價的上升,以及經濟的放慢。德國央行已經下調2022年經濟成長預測,主因正是能源成本急升,同時經濟復甦將因此推遲,德國2021年經濟成長率下調至2.5%(原預測3.7%),並下調2022年經濟成長率預測至4.2%(原預測5.2%)。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Gita Gopinath已表明,今年經濟的風險其實是滯脹。(路透社)

    綜合而言,歐洲的問題,是「通脹升溫+經濟增長放慢」,不過相比之下,美國尚有空間,可以透過加息去為通脹降溫,聯儲局主席鮑威爾過去的言論亦多次透露樂觀看法,認為現時美國的經濟情況,可以承受美國開始加息。而在對上次的議息聲明當中,聯儲局亦形容就業增長穩定,並且新加入了「近月就業增長穩定,失業率持續下跌」等論述。不過受到能源危機制約的歐央行,卻一再重申會維持低息不變,可見歐洲比美國更具備了「滯脹」風險因素。

    因此,雖然美聯儲的加息指引,鮑威爾的「鷹派」講話,每每成為市場焦點,不過投資者亦不要低估,若能源價格繼續居高不下,更大的風險是隱藏在歐元區之中。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