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現在的網路經濟是小甜甜,還是牛夫人?

    現在的網路經濟是小甜甜,還是牛夫人?

    最近融創被爆「債券展期」,引發行業熱議,再加上近來房地產企業頻頻「塌房」,讓大眾不禁對房地產行業越來越喪失信心。

    除了房地產行業的震盪,曾經被一眾人群當成「小甜甜」的網路行業,這幾年也逐漸被「牛夫人」化了。行業壟斷、無序擴張等字眼,頻頻與網路大廠掛鈎。

    這兩年來,輿論的確不乏對網路經濟和企業的聲討,將一些實體經濟的衰落,歸罪於網路經濟發展所致,甚至偏頗地一再將網路經濟污名化。

    確實在網路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其必然帶來一定的風險,此時國家的監管就顯得尤為重要。敦促網路企業整改,讓其朝着更加健康和良性的方向發展,是大勢所趨,但這並不意味着中國未來不再需要重點發展這個產業。

    中國網路行業以往作為新經濟的代表,在其蓬勃發展的時期,誕生了BAT這些令中國引以為傲的企業,它們正是中國經濟20餘年飛速發展的見證者。

    騰訊創立於1998年,阿里創立於1999年,百度創立於2000年……90年代的中國,網路領域是一塊有待開採的「處女地」,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巨大的人口紅利,為這些初創期的網路公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當時的中國經濟也處於極速上升期,連續十幾年的高增長,更為當時處於萌芽期的網路企業提供了茁壯成長的肥沃土壤。

    2013年全球前20大網路公司中美國佔9席、中國佔2席,而到2020年末,在全球上市網路企業市值排名中,就有阿里、騰訊、美團、拼多多、京東五家中國企業榮登榜單前十。

    90年代,美日德高科技出口世界領先,如今中國在高科技產品出口方面,佔據23.8%的市場份額,位列全球第一。

    儘管中國網路企業的啟蒙階段,主要依靠國外的技術,而如今,從移動終端數量、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再到支付、社交、電商、娛樂等領域網路應用的普及程度和技術水平,中國都是世界一流的。

    中國網路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中國經濟的大背景,而網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極大促進了中國在數字經濟、科技實力等方面的佈局與創新,也為實體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不斷為其發展賦能。

    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切切實實地享受到了網路發展的紅利,如今中國的網路經濟,無論是體量還是屬性,更是今時不同往日,是時候重新認識中國的網路了。

    日前,中國網路絡訊息中心發布了《中國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該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末,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32億,目前是全球最為龐大的數字社會。

    網路的深度下沉,極大促進了數字經濟的發展。到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擴展至39.2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38.6%。即使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全球經濟下行的情況下,我國數字經濟依然保持了9.7%的增長。

    其中,三四線城市以及農村在網路普及後,也成為網路數字經濟的極大受益者,公益助農、電商普及等,不僅振興了農村經濟,也進一步縮小了城鄉差距。

    而網路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係,則更值得我們關注。雖然網上不乏一些將網路經濟與實體經濟對立起來的言論,但客觀來說,網路對實體經濟的帶動,遠超其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網路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激發出了實體經濟的巨大潛力。比如電商改變了零售業的產業形態,外賣平台改變了餐飲業的服務模式等等。

    中國本身是個後發國家,商業網絡、服務網絡乃至金融服務體系,一開始是有短板的,網路的出現,從一開始就和中國的實體經濟產生了緊密的勾連。

    中國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超大市場,使網路大廠享受到巨大的規模效應。的確,一時間,網路行業成為人們趨之若鶩的「小甜甜」,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

    客觀地說,在經歷20餘年的狂飆突進之後,中國網路行業趨於穩定、成熟,互聯行業也從藍海走向紅海,增量市場的爭奪,變為存量市場的搏殺,整個行業的爬升速度變得緩慢。

    加之近兩年新冠疫情對各行業的沉重打擊,發展到一定量級的網路企業在危機中,也逐漸暴露出了一些在快速擴張期遺留的問題。

    從2020年開始,國家已經意識到了這些企業發展潛藏的風險,並對阿里、騰訊、美團等網路企業加強監管,督促企業整改。糾偏、規範、回歸主業、回報社會,引領行業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就是這些頭部企業該做的事情。

    事實上,網路企業已經把數字技術的應用,推廣到更多領域,除了過去常見的民生、零售、醫療、航空等,工業也已經成為數字技術應用的重要場景。比如,在一些苦寒、條件惡劣的礦區採用無人駕駛,在輸電環節應用無人智能巡檢,幫助新能源汽車實現生產環節的智能化等等。數字技術服務產業發展,早已不止停留在概念層面。

    2022年3月16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議,釋放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資本市場平穩運行」的鮮明信號。

    這些年,中國經濟雖然確實發展起來了,但是中國總體還遠不是一個富國。國際形勢的變化,新冠疫情的衝擊,也讓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穩住經濟,中國才能解決它將要面臨的各種問題。

    現在的政策基調講「穩字當頭」,怎麼穩?關鍵還是擴大內需和提升科技實力。

    擴大內需,中國幾十年來都在提,但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重要過。當今世界的確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逆全球化」不斷抬頭,我們觀察到的很多現象,都和這個有關。

    面對這種情況,決策者提出要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以及內需潛力等方面的優勢,建立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並行的經濟模式,增強中國經濟抗風險能力。這是中國經濟的必然選擇,靠誰都不如靠自己。

    除此之外,科技實力的提升,也是重中之重。

    從中美貿易戰,華為遭遇的「無芯」危機,到俄烏戰爭爆發,歐美等國對俄羅斯科技制裁的層層加碼,讓我們深刻意識到,科技是有國界的。只有發展硬科技,才能解決一些關鍵技術的卡脖子難題。

    但是,一談到硬科技,中國還是有不少人存在認識的誤區。過去,很多人覺得中國的網路企業不過是在應用層,真正的「硬科技」實力並不強,其實我們經過這些年的觀察,有了龐大的市場,有了應用層的積累,中國網路企業做硬科技,其實是水到渠成的。

    擴大內需和增強科技競爭力,表面上看,好像一個談的是消費,一個談的是技術,但是在今天這個數字時代,二者是有緊密內在聯繫的。

    我們說要客觀地看待中國的網路公司,不是說它們就沒有問題,而是它們的業務發展方向,往往和這兩個國家戰略是合拍的。所以金融委會議才釋放出要給更寬鬆政策的信號,國家對它們在這方面的作用,還是有期待的。

    比如網購,中國10億網民的網購需求,雙11的峰值,就催生和推動了雲計算的發展,數字技術的發展又幫助了農村等偏遠地區產品銷售等,內需與高科技之間本身也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而且,這種技術發展也不只是簡單地應用層面的性能提升,還會產生新的技術路線,所以成功的網路公司天然就是硬科技公司,比如阿里的「去IOE」,就是用雲計算取代了物理機,讓企業從「自己發電」接上了「公共電網」,不僅可以解決自身在雙11等場景的需求,還可以服務全社會,增強中國企業在數據存儲方面的自主、安全和可控性。

    目前,阿里巴巴的雲計算在Gartner的報告中四項技術指標已經是世界第一,科技研發投入也是中國上市公司裏最高的。

    華為也是一樣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通信市場,也是最重要的移動終端市場,雖然在海外面臨重重重壓,華為仍然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推出了歐拉操作系統、高斯數據庫、鴻蒙操作系統等,使國外在操作系統領域無法對我們進行技術壟斷。

    只有中國這樣的大國,能夠支撐我們的企業做這樣的事,因為國內需求足夠龐大,我們的企業的研發投入,有更大的確定性回報。

    現代科技,本質上是基礎科學和應用科技結合的產業,也就是軟硬結合。沒有應用場景,單兵突進做技術突破,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做「兩彈一星」這樣的軍工產業是可以的,但在當下的國際競爭中,則可能造成巨大浪費。

    我們現在講科研攻關要有「新型舉國體制」,和以往的「舉國體制」相比,新在哪裏?就是新在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要調動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種力量,一起來攻堅。

    所以,加強監管,對行業進行正確引導,推動企業在關鍵領域發力,也是中國實現關鍵技術突破的重要途徑。

    最近,經歷了強監管的阿里剛剛成功服務了北京冬奧會,面對市場的波動,主動擴大對股票的回購,給波動中的市場注入信心。

    騰訊也在調整自己的業務結構,來自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的收入大幅上升,力圖從一家以遊戲和社交為主的公司,向更多元化的方向轉型。

    讓網路大廠紛紛走向聚焦用户價值、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加大科技研發投入的中國網路高質量發展之路,不僅是國家監管的目的所在,也是引導網路經濟度過發展瓶頸,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走向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健康、有持久活力、造福社會、回饋大眾的網路企業,依然會重新成為大家的「小甜甜」。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