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科濟藥業VS優然牧業 新舊經濟股代表 到底花落誰家?|聶振邦

    科濟藥業VS優然牧業 新舊經濟股代表 到底花落誰家?|聶振邦

    本周五(18日)將有兩隻新股上市,分別是中國乳業上游市場的領導者,業務佈局覆蓋由育種到飼料,再到原料奶生產的乳業上游全產業鏈,向大型乳製品製造商提供優質原料奶,並向牧場提供反芻動物養殖產品及服務的優然牧業(9858);以及在中國和美國擁有業務的生物製藥公司,專注於治療血液惡性腫瘤和實體瘤的創新CAR-T細胞療法的科濟藥業-B(2171)。

    前者是傳統經濟股代表,後者是新經濟股代表,上周四(10日)同為孖展認購截止,相對凍資約12.85億和617.54億港元,公開發售部分之認購率為6.26和198.71倍,反映散戶投資者對認購新經濟股較熱忱。

    科濟藥業-B(2171)是新經濟股代表,在中國和美國擁有業務的生物製藥公司,專注於治療血液惡性腫瘤和實體瘤的創新CAR-T細胞療法。(資料圖片)

    優然牧業年賺逾13億元

    但就基本面而論,如此一面倒的優然牧業近乎被散戶投資者所唾棄,看來並不合理,皆因於2020年優然牧業的股東應佔溢利高逾13.40億元(人民幣‧同下),較2019年約賺8.02億元,增長超過六成七。

    反觀科濟藥業,這是「B」字股,這不僅表示這為生物科技股,亦在說明此股未有盈利基礎,於2019和2020年股東應佔虧損分別約2.65億和10.64億元,虧損擴大超過三倍。不但如此,科濟藥業截至2020年12月底,暫時連主業產生的收入還未有,那麼此股到底有甚麼吸引力,令認購反應一面倒的勝過優然牧業呢?

    基投總認購金額高下立見

    筆者相信是在基石投資者之上,兩者雖然都有基石投資者,優然牧業和科濟藥業分別是兩名和九名,相差七名以乎算不得甚麼,但總認購金額分別是5,000萬和2.30億美元,後者是高出3.60倍,可見本身在財力雄厚的機構投資者看來,科濟藥業的吸引力遠高於優然牧業,相信機構投資者在衡量的不是兩股現時的價值,而是在未來日子到底哪隻股份的升值潛力較大。

    從總認購金額的大差距而論,機構投資者對科濟藥業的業務發展前景較為看俏。畢竟截至2021年5月29日,科濟藥業已在中國、美國和加拿大獲得7個CAR-T療法的IND許可。

    優然牧業(9858)是舊經濟股的代表,是中國乳業上游市場的領導者。(資料圖片)

    科濟藥業擁有逾200個專利申請

    集團已開發升級版靶向B細胞成熟抗原(BCMA)的CAR-T產品CT053,在中國所有CAR-T公司中,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就CT053獲得美國FDA再生醫學高級療法(或RMAT)認證的公司。

    集團在逾19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美國、歐洲(EPO)及日本,擁有50項授權專利及214項專利申請。集團建立了一個綜合的細胞治療平台,已開發11款候選產品的差異化管線,其中6個正處於臨床階段。在11個候選產品中,10個是CAR-T細胞療法,其中5個處於臨床階段。在上海徐匯區,集團建立了一個生產廠房,亦完成了位於上海金山區的商業化規模生產廠房的建設,並就CAR-T治療獲得了中國第一張CAR-T細胞療法的藥品生產許可證。

    上述資料均反映科濟藥業的科研成果距離商業化不遠了,另可留意此股多達29名上市前投資者,連同9名基石投資者,於上市後合共持有約3.15億至3.09億股,佔益傑生物技術以外的發行股數約3.69億股之85.36%至83.76%,超過八成反映這等投資者的成本價具高參考性。其中20名投資者持有約1.41億至1.35億股,佔全數38名投資者持有約3.15億至3.09億股之44.68%至43.63%,涉資約33.06億港元,平均成本價為23.4813至24.5053元,相對招股價介乎29.60至32.80元,折讓20.67%至25.29%,低於五成證明招股價定位偏低。

    考慮到大戶普遍獲利不少於八成,才存在離場誘因,得出初步目標價為42.30至44.10元,較招股價範圍之潛在升幅為42.91%至34.45%。正因科濟藥業上市初期股價上揚機會大,以致出現如此壓倒性的認購局面。

    新股聶人.聶振邦(聶Sir)|華盛證券分析師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