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特斯拉離跌落神壇還有多遠?

    特斯拉離跌落神壇還有多遠?

    大國博弈,科技先行。

    就在月前,美國總統拜登參觀福特汽車位於密歇根州的Rouge電動汽車中心時直言:「美國的電動車行業落後於中國」,美國必須加快發展電動車行業,其他國家不會原地等待。

    在貿易爭端和科技爭端日益白熱化的今天,向來以「卡別人脖子」著稱的美國,能公開承認一個行業落後於中國,足以説明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彎道超車」初見雛形;從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這一行業即將成為中美博弈的主戰場之一。

    在新戰場裏,誰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尤其是智能汽車的領頭羊?誰能代表中國逐鹿世界,成為科技自立自強的佼佼者?

    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呈現出羣雄逐鹿的局面。

    從傳統電動車企業比亞迪、北汽新能源,到成功突圍的造車新勢力蔚來、小鵬、理想;從以合資為主的傳統汽車廠商,到首個海外獨資車企特斯拉;從跨界造車的恒大、寶能,到百度、華為、小米等科技巨頭的集體入局……

    300多家造車企業湧入,智能汽車賽道空前擁擠。

    (國民經略提供)

    這個場面,堪稱新能源汽車的春秋戰國時代。

    在中國歷史裏,春秋時期是諸侯爭霸時代,你我唱罷我登場,市場空間無限廣闊,幾乎所有企業都有入場機會,但這個窗口期稍瞬即逝。

    一旦到了戰國時期,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大量車企不得不退出市場,成為優勝劣汰的犧牲品,最終只會剩下為數不多的龍頭企業。

    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5-10年,整個賽道可能只剩下10家左右主體汽車企業。

    這其中,率先突圍的企業無疑已經佔據先機,開始享受市場擴張的果實。

    (國民經略提供)

    一方面,碳中和、碳達峯的存在,讓新能源一躍成為市場最受矚目的概念。無論是2030年率先實現碳達峯,還是2060年實現碳中和,無疑都離不開新能源的替代效應。

    這一背景下,已有多個省份給出了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剛剛獲批自貿港未久的海南明確提出,到2030年不再銷售傳統燃油汽車,推廣清潔能源汽車。

    另一方面,汽車大國的市場空間相當巨大。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最新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佔比要達到車輛總銷售的20%左右。

    目前,中國汽車年產銷總量均在2800萬輛左右,而新能源汽車佔比僅為5%左右,未來空間有多大可想而知。

    然而,這場盛宴 不是每一家新勢力都能享受。

    作為後來者,在賽道空前擁擠、競爭日益白熱化的現實面前,不少車企要麼佈局已晚,要麼囿於傳統燃油車市場優勢而改革動力不足,要麼陷入 「只聞砸錢聲,不見車下線」式PPT造車的尷尬。

    在已經突圍的新能源汽車企業裏,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以及特斯拉無疑是佼佼者。

    在大國博弈中,特斯拉是美國拿得出手的標杆電動車企業。特斯拉雖然成長於美國,但發展壯大卻離不開中國。

    過去幾年來,特斯拉能夠不斷壯大且躍居全球第一大市值車企之位,無疑有超國民待遇、中國速度和中國市場的貢獻。

    特斯拉為什麼能成為中國首個外資獨資的車企,為何能在短短一年就完成上海工廠建廠、投產、量產的目標,為何能將車開到首都的重要外事活動場所?

    這一系列特殊待遇的背後,都不無以一家龍頭企業帶動整個行業的期待,釋放出中國對外開放的決心。

    然而,兩年多過去,特斯拉的「鯰魚效應」已經發揮殆盡,巨龍開始走向自己的另一面。

    國產品牌早已發展壯大,不僅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規模超越美國,而且以蔚來、小鵬、理想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先後度過專利限制、技術掣肘、資本寒冬、市場收縮、股價大跌等危機,成為特斯拉最有力的挑戰者。

    與此同時,當初被視為「破壁者」的特斯拉,卻因質量安全、售後服務、信息隱私、公關災難等問題多次上了熱搜。

    相比於引發熱議的公關災難,公共安全和信息安全問題無疑更為重要。

    其一,「剎車門」一直沒有定論。早在年初,市場監管總局等5部門就聯合約談了特斯拉,後續因剎車問題又多次遭到投訴,乃至上演「車頂維權」的公共事件。特斯拉究竟有無質量問題,需要權威調查,不能演變成公共安全問題。

    其二,信息安全風險問題的重要凸顯出來。前不久,據媒體報道,部分軍工單位、政府機構及家屬院禁止特斯拉駛入,還有個別事業單位禁止購買特斯拉。這背後,智能汽車需要持續收集周邊信息,如果信息不能掌握在國家之手,必然帶來信息安全風險。

    其三,特斯拉式的傲慢,更凸顯了消費者權益保護之難。中國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浪潮摸打滾爬中,早就明白尊重消費者才有長遠發展。以企業文化著稱的特斯拉到了中國為何卻水土不服?

    這一系列危機,或將成為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轉折點。

    雖然目前看特斯拉銷量還算穩定,但從輿情到最終的訂單交付需要時間周期,未來幾個月特斯拉的銷量或能看出端倪。

    雖然「特斯拉神話」開始崩塌,但本土新勢力要想形成全面替代之勢,仍舊任重道遠。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直言:

    我覺得中國人看不起自主品牌這個老毛病要改一改,因為我們現在確實變了,我們也並不反對老百姓買合資品牌,但是在買之前希望可以到自主品牌的店裏去看看,去開開,再去對比一下。

    因此,有識之士提出,新能源汽車競爭必將由「內戰」轉向「抗戰」。

    所謂內戰,指的是新老造車勢力之間的對壘,即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之間對於未來趨勢的爭奪。所謂「抗戰」,指的是自主品牌、造車新勢力與特斯拉、合資企業等的同場競技。

    這不僅是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大國博弈的自然選擇。無論出於讓市場回歸公平競爭的基本倫理,還是基於科技自立自強、自主可控、不被「卡脖子」的現實需要,一場新的「抗戰」在所難免。

    這背後,需要的不是對國產品牌的強力補貼,而是去除外資品牌享受的「超國民待遇」,讓所有品牌在同一起點上進行競爭;也不是對公共安全風險、信息安全風險一味疏忽,而是儘快補上漏洞,將公眾安全、國家安全放在首位。

    這注定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當本土企業發展壯大之時,一切都會有結果。

    美國正在發起規模高達2萬億美元的基建投資計劃,其中1740億美元將專門用於發展電動汽車市場。

    這一計劃,既有後疫情時代提振經濟的需要,也不乏以大投資來應對中國在多個產業鏈世界影響力的考慮,新能源汽車正是其中關鍵一環。

    中國是世界汽車第一大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銷售市場。據EV Sales發佈的數據,2020年包括插電混動、純電動、燃料電池在內的新能源乘用車全球銷量達到了312.48萬輛,而中國銷量超過130萬輛,佔據了4成以上的市場。

    這還是整車市場,在動力電池等零部件領域,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更是超出想象。

    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約136.30GWh,同期中國動力電池裝機電量為62.85GWh,佔了一半左右。以寧德時代、比亞迪、中航鋰電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合計市場份額達41.1%。

    不僅如此,在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技術領域,基本與發達國家處於「並跑」階段。

    2020年中國L2級智能網聯乘用車的市場滲透率達到15%,智能網聯車關鍵技術專利超過1萬項,已成為智能網聯技術的主要來源國。

    對此,有行業人士直言:

    中國自主品牌在電動車技術上已超越外資企業,特別是在汽車電池技術方面。

    這不是妄自誇大,而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的必然結果。

    傳統汽車時代,中國受制於發動機等核心技術的積累;新能源時代,隨着造車新勢力的崛起,無論是市場佔有率還是核心技術的實力,都成功實現了趕超。

    隨着新能源汽車擴張,中國正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而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在這一領域的衝突必將日益頻繁。

    大國之間的博弈,必然要落實到龍頭企業之間的競爭。這是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的機遇,也是責任所在。

    這一形勢之下,還在享受「最惠國待遇」的特斯拉,迎來中國市場的拐點恐怕只是時間問題。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