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國民飲料」匯源果汁開啟破產重整,超百億債務誰來接盤?

    「國民飲料」匯源果汁開啟破產重整,超百億債務誰來接盤?

    「國民飲料」匯源果汁開啟破產重整!

    7月19日,企查查訊息顯示,主營果汁飲品業務的北京匯源食品飲料有限公司(下稱:北京匯源)新增破產重整公告與決定書。

    由於北京匯源無法清償到期債務,申請人山東德源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向經辦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對北京匯源進行重整。北京匯源破產重整案號為(2021)京01破129號。

    這意味着這家有「國民飲料」之稱的北京匯源正式拉開重整大幕。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匯源身負逾百億債務, 還" 被法院強制執行 ",重整之路恐怕不會那麼順利。

    因違規借款被連降三級

    當前,匯源果汁已經處於退市階段。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期間,匯源果汁曾向北京匯源提供一筆近43億元的短期貸款,以便北京匯源應付臨時的營運資金或還債需求。

    然而,此項貸款沒有通過董事會的批准,更違反了港交所要求的對外披露的規定。港交所決定自2018年4月3日起暫停匯源果汁的股票買賣。

    在停牌兩個多月後,穆迪終於下調匯源果汁的信用評級。2018年6月12日,考慮到港交所提出的條件將延長匯源果汁股票停牌時間,進而引發並導致資金鍊吃緊和還款風險增加等問題,穆迪將匯源果汁的信用評級徑直下調三檔至Caa1。

    百億債務怎麼辦?

    正是匯源果汁對北京匯源提供的貸款引發了危機。

    2017年上半年,匯源果汁的淨負債率曾一度高達82.5%。當時,匯源果汁總負債已高達115.18億元,1年內到期的短期借款達55.79億元,佔其總債務的65%,而貨幣資金僅為41.77億元。

    當時,匯源果汁的負債水平呈現出上升趨勢。截至2017年年末,匯源果汁的負債總額仍高達114.02億元。

    此外,高企的財務費用也映射出匯源果汁的負債壓力。2017年,匯源果汁利息支出高達5.46億元,為該年度淨利潤的4.04倍。

    2018年4月,匯源果汁發布公告正式停牌。同年6月,港交所要求匯源果汁進行嚴格自查,以證明管理層誠信,公布欠缺財務業績並說明審計修訂等內容以復牌。但那時,匯源果汁已經積重難返。

    2019年1月,匯源果汁曾向一可換股債券的持有人發出贖回通知,表示在1月24日或之前按可換股債券本金總額的120%(即12億港元)贖回全部可換股債券。然而匯源果汁早已無力支付,直接構成違約。

    此次事件,給負債超百億的匯源果汁敲響了警鐘。相比於上市公司,北京匯源揹負的債務似乎更為嚴重。北京匯源2016年中報顯示,其有息負債合計已高達132.79億元。

    誰來接盤?

    今年 6 月 1 日,作為北京匯源食品臨時管理人,北京市浩天信和律師事務所公告,擬在匯源食品預重整期間向社會公開招募投資人,促進匯源食品預重整順利轉入重整程序,使重整取得成功。

    按照彼時的公告要求,意向重整投資人的實繳註冊資本應不低於 2 億元人民幣,且最近一年意向重整投資人經審計的資產總額應不低於 10 億元人民幣或淨資產不低於 5 億元人民幣。聯合意向重整投資人至少一家符合此項條件。在相關產業領域具備優勢戰略地位或具有豐富併購整合經驗的,可適當放寬。

    據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近日公開的民事裁定書,北京市浩天信和律師事務所已於 7 月 15 日提交了匯源食品的《預重整工作報告》。報告中提到,匯源食品產業鏈完整、產能充足,具有品牌價值,在果汁行業具有一定的實力優勢,已有多家企業表達投資意願,該公司具有重整價值和重整可行性。

    即便是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啟動了對匯源食品的預重整之後,市場上仍舊有 " 匯源食品被法院強制執行 " 的消息傳出。

    據天眼查顯示,7 月初,匯源食品新增一條被執行人訊息,案號(2021)京 04 執 314 號,執行標的近 16 億元,執行法院為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

    目前法院尚未披露匯源食品揹負的全部債務情況。據悉,預重整期間,臨時管理人聘請中介機構對匯源食品資產負債情況進行審計評估,並開展債權申報工作。據《預重整工作報告》,匯源食品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

    對此,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其實匯源從來都不缺少資本的關注,只是此前其創始人朱新禮跟投資人在理念上難以達成一致。有些投資人還是希望能在匯源的管理中擁有絕對話語權,希望朱新禮能退出公司管理。」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