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外資購債緣何放緩?

    外資購債緣何放緩?

    今年8月境外機構購債規模出現明顯回落,中債託管下的按月增量較上月跌幅近六成,對此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1)8月中美利差收縮至160bp以下;2)中國中長期國債收益率在歷史低位企穩,外資止盈情緒有所升温;3)8月初人民幣匯率小幅承壓。短期來看,當前150bp的中美利差難以保證外資購債增量有所提升,我們認為後續160bp的中美利差中樞或是更為合意的水平。當前中國國債收益率已處於歷史低位,美債利率率先反彈至1.35%附近,中美利差承壓或對後續中國國債收益率繼續向下形成一定約束,中國10年國債收益率或很難突破2.8%左右的位置。

    外資連續增持中國債券資產,但持債規模增速回落,其中外資顯著增持地方債和「買短賣長」現象值得關注。

    據中國債券訊息網披露,8月外資延續增持趨勢,但增持速度有所放緩。截至8月末,中央結算公司託管的境外機構債券持有量為34056.82億元,較上月增持304.95億元。

    從增速上看,8月外資持債規模按月增速錄得0.9%,顯著低於7月的2.28%。

    分券種看,8月外資持債結構中,國債和政金債的增量回落明顯,國債和政金債按月增加約0.8%左右。而地方政府債的增量出現顯著提速,地方債按月增速超59%,或表明外資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債券資產的投資範圍。

    分期限來看,境外機構「買短賣長」,短期債券佔比則有所提高,而長期債券佔比較7月出現回落,主要因為長期限債券的中美利差收窄,但短期限債券的中美利差仍較為平穩。

    外資購債的節奏緣何放緩?

    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8月中美利差的收窄。進入8月,中美利差中樞回落至157.14bp,其中部分交易日的中美利差一度收窄至150bp附近,利差壓縮導致外資放慢購債節奏,而不同期限的中美利差分化也驗證了外資「買短賣長」的邏輯;二是中國中長期國債收益率已處於歷史低位,其中7Y和10Y國債收益率甚至已低於10%分位數,較低的收益率水平或引發市場止盈情緒升温;三是美元兑人民幣的即期匯率在6.45-6.50區間窄幅震盪,成本端的不確定性或導致外資要求更高的利差水平。

    綜上來看,人民幣匯率短期內保持雙向波動背景下,150bp左右的中美利差或難以吸引外資擴大其購債增量。6月21日後人民幣匯率企穩後維持雙向波動,自此中美利差的中樞水平維持在160pb左右。7月在人民幣震盪背景下,中美利差走闊至160bp以上帶來了超700億元的外資購債增量;8月人民幣延續震盪行情,中美利差收窄至160bp以下,外資購債增量回落。因此,短期來看160bp或是更為合適的利差中樞水平。

    總結:

    8月外資購債增量回落可以歸因於中美利差收窄至160bp以下、中國中長期國債收益率處於歷史低位以及人民幣8月初小幅承壓。短期來看,當前150bp的中美利差難以保證外資購債增量有所提升,我們認為後續160bp的中美利差中樞或是更為合意的水平。當前中國國債收益率已處於歷史低位,美債利率率先反彈至1.35%附近,中美利差承壓或對後續中國國債收益率繼續向下形成一定約束,中國10年國債收益率或很難突破2.8%左右的位置。此外,今年10月起FTSE WGBI將分36個月逐步納入中國債券,預計會為中國債券市場帶來穩定持續的外資流入。後續若中美利差中樞回升,疊加納入WGBI指數帶來的增量資金,我們對於外資持續增持一定量的中國債券資產持樂觀態度。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