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外資巨頭入場!貝萊德基金張弛:不會「水土不服」

    外資巨頭入場!貝萊德基金張弛:不會「水土不服」

    伴隨金融業對外開放的穩步加碼,貝萊德基金總經理張弛的日程也被摁下「加速鍵」。

    自2020年4月1日國內正式放開金融機構外資持股限制,貝萊德當日即提交公募基金設立申請,同年8月獲批公募牌照,成為國內首家外資獨資公募基金。今年6月,貝萊德基金獲展業資質,10天后公司正式開業,7月1日便遞交了首隻產品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混合的申請,8月16日產品正式獲批,8月30日啟動募集,9月3日提前結募,貝萊德在華展業進度可謂「神速」。

    貝萊德新視野混合獲全市場66.8億元的認購,是張弛履新貝萊德基金總經理交出的第一份「答卷」,也成為近期清冷發行市場中的一抹亮色。中信證券作為頭部券商,為貝萊德中國新視野基金的成功募集做出了重大貢獻。

    對這個成績,張弛表示比較滿意,「不過更重要的是公司品牌和投資理念能否更多地觸達投資者,讓外界了解貝萊德,體會外資公司的獨有特點。」

    張弛,是公募基金行業發展20餘年的親歷者,他見證了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蹣跚起步到歷經曲折,再到如今的蓬勃發展。他的第一份工作在建設銀行,2001年正式加入華安基金,見證了全行業第一隻開放式基金、第一隻貨幣市場基金以及第一批ETF指數基金的發行,彼時公募基金正從零起步,「萬物生長」。

    2005年前後,中外合資基金公司陸續成立,外資的注入給行業帶來了新鮮的投資理念和文化沉澱,中外資取相互長補短,慢慢形成了國內獨特的公募行業競爭格局。

    2015年以後,伴隨餘額寶以及其他「寶類」產品的迅猛擴容,各家公司開始尋找自己的特色化路徑,有主打被動指數投資的,有走「精品店」模式的,還有致力成為大而全的 「基金超市」。

    「目前基金行業處於百花爭豔的階段,我相信未來行業將繼續蓬勃發展,也各有特色。」張弛表示。

    作為全球最大資管機構,貝萊德今年二季度末管理規模突破9.5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1.4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也大幅超越國內公募基金行業截止至7月底 23.5萬億的總規模。貝萊德如果看待中國市場?市場又將如何看待貝萊德基金?

    張弛表示,「中國是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率先克服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這在全世界都非常了不起,這是我們必須進軍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貝萊德巨大光環的籠罩下,貝萊德基金一舉一動也被置於「鎂光燈」下。作為公募行業「後起之秀」,貝萊德基金如何在當下「二八」甚至「一九」分化的格局之下開闢一方天地?「狼」真的來了,會「水土不服」嗎?

    「我並不認為會有所謂的水土不服的問題,」張弛斬釘截鐵地回應,「貝萊德進入中國已經有15年時間,除了股權投資外,在全球發行的很多產品都有投資A股、中概股,以及國內債券市場。此外,管理團隊也都來自於本土。」

    若總結貝萊德基金的差異化定位,在張弛看來有三大方面:

    一是作為全球化資管公司,貝萊德擁有豐富的海外資源和投研力量,可以幫助貝萊德基金「換個角度看中國」;

    二是貝萊德強有力的智庫團隊,囊括了眾多海外著名的經濟學家,可以從宏觀方向為貝萊德的中國投資出謀劃策;

    三是貝萊德融入基因的先進風控理念。

    張弛相信,在「一個貝萊德」的戰略方向之下,貝萊德基金的團隊成員也將齊心合力,把投資人利益放在首位,把風險管理融入血液,而在這種企業文化的感召下,貝萊德基金在國內的發展也將走向成功。

    以下是券商中國記者對話貝萊德基金總經理張弛的文字實錄:

    券商中國記者:貝萊德基金的首隻產品——貝萊德中國新視野已經結束募集,您怎麼評價首募成績?

    張弛:整體來說還是相當不錯的,但除了銷售數據,我們更關心我們的產品是不是能夠讓投資者理解。

    我們希望把我們公司的品牌、我們對市場的看法、我們的投資理念,儘量多的傳遞給投資者,而不是說只是發行一個產品。我們也希望通過這個產品的發行,能夠讓國內投資者體會到我們作為一家外資公司的一些特點。

    券商中國記者:對於首隻基金,公司選擇了10家左右的代銷渠道,其中不乏頭部的銀行、券商,為什麼會選擇這幾家作為合作伙伴?這次沒有在網路第三方銷售,又是為什麼?

    張弛:實際上,這幾家合作機構都是和貝萊德有長期合作的。比如,這隻基金的託管和主銷行是建設銀行,而除了託管和代銷,建設銀行還為這隻基金提供註冊、核算等全方位運營服務。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其實,直到我們6月份正式開業,我們才能認真地服務好渠道,我們其實也很希望能和更多的渠道成為合作伙伴,但在這樣短的時間裏,我們只能先選擇之前已經有過深入交流和合作的。未來,網路第三方代銷機構也是我們要拓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我們並不是很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我們還是希望能踏踏實實做好充分的準備,比如既然要做網路營銷,就希望能為投資者提供與眾不同的網路服務。

    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貝萊德新視野混合除了託管和代銷,註冊、核算等運營都在建設銀行,這個模式在國內公募基金行業是不是比較罕見?

    張弛:從國內主流來看,這種模式和國內公募自己做TA(註冊登記)、FA (財務會計)確實有所區別,但是現在也有一些新公司在嘗試採用這種模式。貝萊德在全球都有采用這種模式,這對於我們來說並不是新鮮事。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我們還是希望能踏踏實實做好投資,銀行特別是建設銀行本身有非常強大的金融服務能力,在國內也有20多年基金託管的豐富經驗,所以我們選擇它來提供一些外包服務。

    券商中國記者:貝萊德進軍中國公募基金行業,全市場都非常關注。也有評論說,外資全資公募可能會面臨水土不服的問題,您怎麼看待這個聲音?

    張弛:貝萊德進入中國市場其實已經有15年的時間,除了股權投資,我們在全球發行的很多產品其實都有投資A股、中概股,以及國內的債券市場。

    此外,我們管理團隊也都來自本土,所以,我並不認為我們會有所謂的水土不服問題。

    中國是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率先克服新冠疫情對經濟影響的國家,這在全世界都非常了不起。而除了有這麼大的經濟體量外,中國的經濟反彈速度也非常快,這是我們必須要進軍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有非常大的機遇。

    面對如此大的中國市場,我們也積累了一些優勢:

    首先,我們有很多海外的基金經理和研究員,他們也在研究中國,可以幫助我們投資者換個角度看中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第一個產品叫中國新視野。

    第二,我們有一個非常強有力的智庫,裏面包括了非常多知名的經濟學家,可以從宏觀角度為貝萊德在中國的投資提供建議,這對我們的戰略投資有很大的幫助。

    第三,我們有非常強的風險管理能力,強調風控是融入貝萊德骨血的特點。比如,我們對基金經理的考核更多在於風險調整後的收益,這是我們堅持的一些差異化的地方。

    券商中國記者:您覺得貝萊德基金可能會遇到哪些挑戰?

    張弛:國內同業遇到的挑戰我們同樣都會遇到;其次,作為一家外資公司,作為一家新公司,怎麼樣讓投資者儘快了解我們,我想這是對我們來說的最大挑戰。

    券商中國記者:未來3-5年,您對貝萊德基金有怎樣的願景?希望貝萊德在行業裏處於怎樣的地位?

    張弛:從長遠的角度上,我們希望貝萊德基金能夠深耕中國的金融市場,就像我們過去15年所做的一樣;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夠充分利用海外成功的投資理念和經驗,結合本土的實踐,形成我們自己獨特的品牌和優勢。

    我們希望我們的投資能夠為投資者增加財富,能夠為他們提供財富方面的幫助和支持,這是我們最大的使命。

    券商中國記者:您是資管行業資深的領軍人物,早年在公募基金、保險資管都做過高管,現在又來到了外資公司,您感受到了哪些文化上的差異?貝萊德基金的企業文化是什麼?

    張弛:我第一份金融行業的工作是在建設銀行,工作了6年,然後在華安基金工作了將近5年,在光大保德信基金工作了10年,在泰康資產工作了5年,2020年加入的貝萊德。

    在近30年的從業經驗裏,我其實跳槽相對比較少,而且也比較幸運,工作的都是行業內非常頭部的平台。對我來說,每一份工作我都非常熱愛,而且每家公司的企業文化都對我現在有很大影響。

    而貝萊德相比於其他幾家公司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我們是一個全球化公司,我們強調的是「一個貝萊德」。我們所有人都要共同努力、齊心合力,把我們的精神和理念貫穿到工作中,比如把投資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把風險管理融入每一個人的血液,這都是貝萊德的核心企業文化。

    我相信這樣一種文化會確保我們在中國的發展走向成功,而且會非常成功。

    券商中國記者:您怎麼看待公募基金行業20多年的變遷?如果讓您以一個見證者和親歷者的身份來總結,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張弛:我2001年進入華安基金時,華安剛剛發行完第一隻開放式基金,後面也參與了第一隻貨幣市場基金、第一批ETF等等。那個時候,整個公募基金行業其實還是一個填補空白的階段。

    然後,到了2005年前後,中外合資基金公司陸續成立,外資給行業帶來了新鮮的理念和文化,中外資相互取長補短,慢慢形成了國內一些比較獨特的競爭格局和文化。

    再往後發展,2015年以後,隨着餘額寶等貨幣基金的迅速擴張,各家公司開始尋找自己的特色和發展方向,有些是專門做被動化產品的,有些是走「精品店」模式的,有些則走的是基金超市的模式。

    目前國內基金行業還是一個百花爭豔的階段,我相信,這個行業未來一定會是非常蓬勃而且有特色的。

    券商中國記者:未來的5—10年,您覺得公募基金行業格局會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嗎?

    張弛:我相信這個行業是會不斷向上發展的,這種對整個行業的期許是我們發展的一大動力。

    至於所謂的行業排名,我個人其實覺得沒有特別重要,只要我們踏踏實實做好投資,形成自己的特色,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向,規模自然會得到有序增長。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