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最大機會永遠來自中高端產業,東北振興也不例外

    最大機會永遠來自中高端產業,東北振興也不例外

    振興東北是從2004年開始了,已經實施了十幾年了,如果看2020年的人均GDP的話,遼寧省還可以,全國第15名,但是吉林只排在全國第24位,黑龍江最差排在全國第30位,在中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中僅僅比甘肅要高。

    首先衰落和振興是個相對的概念,如果和2004年相比,東北的進步其實是巨大的,2004年全國就一條秦沈客專算是高鐵(時速200公里以上),實際上第一條350公里時速的京津城際鐵路2008年才正式開通運營。

    但是2020年的東北地區高鐵里程已經接近4000公里了。

    2004年東北三省人均GDP才不到2000美元,畢竟當年全國人均GDP也就是1500美元左右,2020年東三省人均GDP也超過7000美元了。

    2020年人均GDP變成2002年的三倍多,在國際上看是進步很快的速度,但是問題在於,如果和中國其他省份比較,尤其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四川重慶等地區比較,發展的相對速度就落後了,特別是吉林和黑龍江兩省更為滯後。

    對於如何振興東北,其實2016年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寫的已經非常清楚。

    分成「完善機制體制」,「推進結構調整」「鼓勵創新創業」「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好組織落實」五部分。

    其實在我看來,除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就是進行社保保障,棚户區改造,生態保護,資源型城市轉型這些民生兜底工作之外,其他的都是為「推進結構調整」服務的,也就是一個地區是否會發展,最終還是看產業發展,看產業結構。

    東北能不能振興,就是看產業結構能不能轉型了。

    在「推進結構調整」裏面,是這樣寫的,注意下面的幾段是摘錄的關鍵語句,嫌長的可以直接跳到分析部分。

    第一個是裝備製造業,促進裝備製造等優勢產業提質增效。控制重化工業規模。

    做優做強電力裝備、石化和冶金裝備、重型礦山和工程機械、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新型農機裝備、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等先進裝備製造業,

    推進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式發展,開展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建設。

    第二個是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

    大力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努力改變許多地區(城市)「一企獨大、一業獨大」狀況,儘快形成多點多業支撐的新格局。發展壯大高檔數控機牀、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燃氣輪機、先進發動機、集成電路裝備、衛星應用、光電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一批有基礎、有優勢、有競爭力的新興產業。

    支持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地打造國內領先的新興產業集群。充分發揮特色資源優勢,積極支持中等城市做大做強農產品精深加工、現代中藥、高性能纖維及高端石墨深加工等特色產業集群。積極支持產業結構單一地區(城市)加快轉型,

    建立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園區,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支持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平台建設。依託本地實體經濟積極發展電子商務、供應鏈物流、網路金融等新興業態,支持跨境電子商務發展。

    第三是大力發展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

    引導和支持製造業企業從生產製造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開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示範工作,鼓勵企業分離和外包非核心業務,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積極發展金融業,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在東北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支持地方金融機構發展,加快建立健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拓寬企業直接融資渠道。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提高物流社會化、標準化、訊息化、專業化水平。

    積極發揮冰雪、森林、草原、湖泊、濕地、邊境、民俗等自然人文資源和獨特氣候條件優勢,加快發展旅遊、養老、健康、文體、休閒等產業,把東北地區建成世界知名生態休閒旅遊目的地。

    第四是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率先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進一步提升國家商品糧生產核心區地位。

    在穩定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發展現代畜牧業、園藝業、水產業以及農畜產品加工和流通業。深入推進對糧食生產關鍵環節農機具購置實施敞開補貼。

    加快發展現代種業,推廣一批突破性新品種。積極培育綠色生態農產品知名品牌。

    繼續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提升就地加工轉化水平,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和綠色食品加工產業基地。

    加快推進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和吉林省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堅持規劃先行,科學推進新農村建設。

    第五點不斷提升基礎設施水平。

    實施東北地區低標準鐵路擴能改造工程,提升老舊鐵路速度和運力。儘早建成京沈高鐵及其聯絡線,研究建設東北地區東部和西部快速鐵路通道。規劃建設東北地區沿邊鐵路,加大對東北高寒地區和交通末端幹線公路建設支持力度。

    研究新建、擴建一批干支線機場,鼓勵中外航空公司開闢至東北地區的國際航線,支持哈爾濱建設面向東北亞地區的航空樞紐。研究加快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政策。

    加快黑龍江等河流高等級航道建設,推進國際陸海聯運、江海聯運。

    加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利用,推進蒙東、黑龍江東部等地區大型煤炭和火電基地、現代煤化工基地及吉林千萬噸級油頁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

    適當擴大東北地區燃料乙醇生產規模,研究佈局新的生產基地。

    控制新增火電裝機,有序發展清潔能源,研究建設電力外送通道,從供需兩側推動解決東北地區「窩電」問題。加快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和東線天然氣管道建設。

    要千方百計加快重大項目落地,增加有效合理投資,充分發揮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

    這裏面總共列了五點,我簡單的分析下。

    首先第一點最不用擔心的就是基礎設施建設,因為首先中國基建能力是很強的,這個能力包括基建技術和設備國產化能力,尤其是過去的十幾年軌道交通設備國產化進度很快,可以極大的降低成本。

    其次比起產業升級轉型,其實搞基建拉動經濟增長相對簡單,也很受重視。

    在《意見》裏面,在基礎設施建設這一條最後一句就寫了「要千方百計加快重大項目落地,增加有效合理投資,充分發揮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

    從2004年振興東北以來,相比於產業轉型充滿坎坷,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比較順利的,東北地區的高鐵,城市軌道交通,機場,高速公路全部在不斷向前推進,這是國家保證東北地區維持增長的重要手段。

    像2004年瀋陽還沒有城市軌道交通,現在通車裏程都已經超過100公里了。

    長春也是類似,2002年就只有一條3號線,現在也超過100公里了,而且和瀋陽一樣,都是在2010年之後通車開始加速。

    目前規劃的這些基礎設施,早晚都會落地,無非是時間問題。

    以遼寧省為例,2020年底的高鐵長度2105.8公里,排名全國第三位,已經比英國,韓國,意大利這些國家都長,大約是德國,日本高鐵里程的三分之二,今年1月京沈高鐵也開通了,今年8月底瀋陽到長白山的沈白高鐵開工建設,全長400多公里,投入700多億,工期4.5年,等建成後遼寧省將會市市通高鐵。

    可以說目前東北地區的基建已經是世界級水平了,而且未來還會不斷完善。

    然後第二點現代化大農業,這個也不需要重點分析,因為增加值比較有限,全球發達國家農業產值佔GDP的比例都不高,搞現代化大農業只能夠讓少數人富裕起來,美帝作為全球農業第一大國,農業人口也就是幾百萬人。

    中國2020年的統計公報,第一產業佔比不過7.7%.因此農業這種東西,即使在前面加上了現代化三個字,最終只是一個小頭。

    真正值錢的還是中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所以要把重點放在食品加工和品牌化方面,也就是食品製造業。

    舉個例子,黑龍江飛鶴現在已經是國產奶粉標杆了,今年上半年營收超過115億元人民幣,按年增幅超過32%;淨利潤超過36億元人民幣,按年增加超過35%,未來繼續國產替代是有發展空間的。類似的還有哈爾濱啤酒,不過已經被百威收購了,有點可惜。

    接下來第三點是發展服務業,其中旅遊業是一個重點,着重提到:

    積極發揮冰雪、森林、草原、湖泊、濕地、邊境、民俗等自然人文資源和獨特氣候條件優勢,加快發展旅遊、養老、健康、文體、休閒等產業,把東北地區建成世界知名生態休閒旅遊目的地。這個東北地區有自己的強項,而且有很大發展空間。

    我們看美國的電影,可以經常看到幾個年輕人到深山老林的木屋裏面度假,然後遭遇各種事件的橋段,其實這也反應了美國地廣人稀帶來的旅遊體驗,中國東北地區,尤其是黑龍江地區是具備很好的條件的。

    畢竟國內每年有幾十億人次的旅遊市場,這塊拿下來是很大一部分收入。

    再說生產性服務業,那麼什麼是生產性服務業?

    簡單的說就是為工廠生產製造服務的行業,包括研發設計,知識產權法律服務,物流運輸,檢測認證,電信金融等等。具體定義可以看統計局官網。

    一個很好的消息就是華為在長春建了個研究所。

    2020年12月30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長春研究所成立,並舉辦華為——吉林大學技術研討會,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姜治瑩、華為公司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出席成立儀式。

    徐直軍在致辭中表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長春研究所的成立和運行模式,受到吉林大學黃大年教授生前建立「茶思屋」的啟發,為專家學者、科研團隊搭建與華為技術力量進行思想碰撞的開放包容的交流研討空間和科研攻關平台。華為公司願與吉林大學在化學、材料、訊息技術、智能汽車等相關領域進一步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推進校企合作取得豐碩成果。

    這就是個典型的推行研發設計的「生產性服務業」,東北地區的高等教育水平是非常不錯的,也有不少的優秀高校,2020年七普人口,東三省有9851萬人。

    211以上的高校就有東北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遼寧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延邊大學,東北師範大學,東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總共11所,其中4所是985高校。

    相比之下,2020年七普人口9936.55萬的河南省,211以上大學只有鄭州大學一所,2020年七普人口1.015億人的山東省211大學只有3所。

    如果能積極的多引進華為這樣的高科技企業建立研發中心,這肯定是件好事。

    目前並不清楚華為的長春研究所規模會有多大,估計會有數百人的規模,這也是提供了幾百個高端崗位了,同時還能帶動服務業發展。

    長春有一汽,華為也在大力進軍汽車業務,因此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當然還有另外一點,長春光機所是光刻機零部件的重點研製單位之一,華為的長研所也可以在這方面展開合作和支持。

    接下來的最後兩點終於到製造業了,第四點是裝備製造業,包括做優做強電力裝備、石化和冶金裝備、重型礦山和工程機械、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新型農機裝備、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等先進裝備製造業。

    第五點是新產業新業態。

    努力改變許多地區(城市)「一企獨大、一業獨大」狀況,儘快形成多點多業支撐的新格局。發展壯大高檔數控機牀、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燃氣輪機、先進發動機、集成電路裝備、衛星應用、光電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一批有基礎、有優勢、有競爭力的新興產業。

    支持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地打造國內領先的新興產業集群。充分發揮特色資源優勢,積極支持中等城市做大做強農產品精深加工、現代中藥、高性能纖維及高端石墨深加工等特色產業集群。積極支持產業結構單一地區(城市)加快轉型。

    可能看下來有點迷糊,《意見》列舉了這麼多產業,哪些才是最為重點的方向?

    我簡單的做個歸納總結,簡單的說就是要落在具體的企業身上,同時要藉助大勢的力量。

    很多行業,大的格局已經定了,能做的主要是「引進+做優做強」。

    比如提到的工程機械,其實全國國產工程機械的龍頭企業基本大局已定了,就是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等幾家,你說在東北地區再從頭開始新建一個工程機械公司加入競爭,說實話非常難。那麼引進這些企業在本地建廠就是重點,像是三一就在瀋陽市建了產業基地,招聘應屆碩士研究生月薪就在1萬以上,這就為瀋陽帶來了中高端的就業機會。

    再比如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非常顯然說的就是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大連造船廠。

    大連造船廠連續建造了遼寧艦和山東艦,是全球少數具備製造航空母艦的造船廠之一,這個技術經驗是別家很難超越的,持續的做下去有很大優勢。

    先進軌道交通,其實主要就是中車股份旗下的齊齊哈爾,長春,瀋陽,大連工廠。

    在國內很顯然,你也不可能再出來另外一家可以跟中車抗衡的先進軌道交通企業,畢竟國家之前才安排了南車北車合併,所以在這個行業,其實重點就是扶持中車在東北的基地。

    下圖是中車在全國的產業基地。

    (科工力量授權使用)

    再比如電力裝備,其實說的就是哈爾濱電氣,《能源》雜誌搞的2020年全國電氣設備公司上市20強,按照的是2019年的經營數據,東北地區主要是哈爾濱電氣排在第11位。

    類似的還有中航工業旗下的沈飛,哈飛之類,發展東北航空工業,你不可能說再新建個廠,肯定還是在沈飛哈飛基礎上發展,像中國的直20直升機就是哈飛研製生產的。

    另外看能不能從中國商飛身上獲取發展收益,因為中國商飛的ARJ21,目前交付速度越來越快,已經進入了量產,而C919也將要投入商業運營,那就要看中航工業旗下東北地區的基地,能不能從這個國家工程中獲取收益。

    目前看是可以的,比如中國商飛C919配套的長江1000發動機,鈦鋁合金渦輪葉片就是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研發的。

    總的來說,對於這些已經發展多年的行業,總體企業格局已經比較穩定了,很難再有新的玩家入局,因此發展就是引進龍頭企業建廠,然後圍繞其做大做強。

    當然這裏面有一些行業,國產化還做的比較差,比如農業機械設備,國產水平就很低,那這也是機會,因為國產化率低的行業,國家是有規劃的,是有政策的,那就要看能不能扶持起來,趕上國家的國產化浪潮,總之一定要藉助大勢的力量,儘量減少和大勢對抗。

    相比於以上這些行業格局已經基本穩定的產業,東北更大的,最大的機會還是來自於新產業,新形態。

    雷軍說過「風口上的豬」的理論,我是非常的贊同,也覺得這句話總結的很有智慧。

    我在之前的文章裏面,也反覆的提過一個觀點,內地落後省份在和沿海先進省份競爭時,一定不要把自己僅僅定位為「中低端產業轉移」的承接地,這是完全錯誤的,最大的機會永遠是來自於做中高端產業。

    為什麼今天中國是全球發展最為成功的發展中國家,因為我們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做高科技了,我們當時從蘇聯引進的156項大工程,包括噴氣式戰鬥機,解放牌汽車,無縫鋼管廠,包括後來上海1961年做出來的萬噸級水壓機,還有兩彈一星,都是不折不扣的高科技,全球發展中國家獨一份。如果當時我們沒有做這些東西,到今天就不會有逐漸趕超發達國家的技術積累。

    我經常看外網的報道,發現他們對中國大陸的理解是偏頗的,尤其是香港,台灣的媒體,他們普遍的把中國大陸視為中低端產業的承接地,認為是來自台灣,香港的企業和資本進入,才帶動了中國大陸的發展。

    如果是這樣的簡單理解,那中國大陸豈不是和印度,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了,實際上更為準確的理解是,中國是有自身的民族工業體系,外資(西方,日韓新,港台)帶來的資本,出口創匯,稅收,就業,管理和技術,為中國維持和發展自身的工業體系提供了強大的助力,而這才是中國不斷強大的根本,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單單依靠外資就能夠走向富強,必須要有自身強大的民族工業體系。

    對全中國是如此,對於東北地區也是如此,東北當年的輝煌就是從做高科技開始的(殲五噴氣式戰鬥機,解放汽車,鞍山鋼鐵),以鞍鋼為例,一五計劃報告裏面的文字:

    「鞍山鋼鐵聯合企業在原有生產規模的基礎上,從一九五三年到一九六○年這八年時間內,將基本上完成以下四十八個主要工程的改建和新建:三個鐵礦,八個選礦廠和燒結廠,六座自動化的鍊鐵高爐,三個新式的鍊鋼廠,十六個軋鋼廠,十座煉焦爐,二個耐火材料車間。這些廠礦和車間的改建和新建,都將盡可能地利用蘇聯最新的技術成就。」

    看1939年諾門坎戰役以及1945年東北戰役都知道,蘇聯紅軍吊打日本關東軍,反應二戰時期蘇聯的科技實力是比日本強不少的。

    那麼現在要振興,也要做高科技才能振興,所以新的產業和新的形態非常關鍵。

    除了上面的華為長春研究所的例子之外,我們再以長春的長光衛星公司為例子,該公司是創業公司,其「吉林一號」視頻衛星業務在網上流傳的視頻非常火爆,該公司也屬於《意見》中的新產業新形態中的「衛星應用」業務範疇。

    2020年12月16日,長光衛星在官網發布了幾十個研發和管理崗位的招聘,值得注意的是大幅漲薪把校招薪資從之前的一萬二漲到了一萬八,並適用於本年度已與公司簽訂協議的應屆/非應屆畢業生。而目前長春房價(二手房和新房綜合)不過一萬左右。

    官網標明的轉正後薪酬待遇如下:

    碩士稅前薪酬:18000元/月+績效獎金(4~8個月工資),平均薪酬預估28萬元/年,業績突出者薪酬可達32萬元/年;

    博士稅前薪酬:19000元/月+績效獎金(6~12個月工資),平均薪酬預估34萬元/年,業績突出者薪酬可達37萬元/年;

    人才獎勵:長春市稅前人才住房補貼:3萬元+/碩士,4.8萬元+/博士(註:一次性發放);

    長春新區稅前人才補貼:2.1萬元/碩士,3.6萬元/博士(註:連續3年按月發放)。其他福利還有免費三餐,免費2年的宿舍,免費班車,慰問金(結婚,住院等)免費集體旅遊,在職攻讀碩士和博士等。

    另外長光衛星給員工發奧迪車的傳說,我還真的在官網找到了新聞,2020年10月29日,公司在吉星樓南側廣場隆重舉行「長光衛星第三批職工交通車發車儀式」,向80名優秀職工發放了新一批的奧迪A3交通車,公司黨委書記兼副總經理賈宏光出席活動並發表了講話。至今,公司已完成三批次共計181輛職工交通車的發放。

    我們不管長光衛星未來的發展前途如何,但是僅僅從員工待遇來看,可以看出發展新產業新形態帶來的收益,是傳統產業不能比的。

    新產業新形態,再比如《意見》中的集成電路裝備。目前華為被晶片製造卡了脖子,但其實本質上就是上游的半導體生產設備好材料國產化不過關。但是在該領域,遼寧省和北京,上海一起,是國內半導體生產設備的三強。

    其中瀋陽拓荊公司,芯源微公司和瀋陽科儀公司三家是半導體生產設備是代表性公司。

    目前瀋陽拓荊公司,就反覆的在國內各大半導體生產設備研報中出現,公司現股東構成包括國家戰略產業基金、上市公司、社會資本、中科院所屬企業及公司員工。公司擁有12英寸PECVD(等離子體化學氣相沉積設備)、ALD(原子層薄膜沉積設備)、3D NAND PECVD(三維結構閃存專用PECVD設備)三個完整系列產品。

    從官網上可以查到已經有300人的團隊,其中41%的員工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85%以上具有學士學歷,不管公司現在待遇如何,但是顯然是在國家集成電路國產化的風口上。

    根據拓荊公司2021年7月發布的招股書,其營收從2018年的7064.4萬元增長到2020年的4.356億元,增速很快,不過目前為止仍然是虧損狀態。

    (拓荊公司招股書)

    瀋陽芯源微是其中做的最好的一家,根據芯源微董事長宗潤福2020年11月在中科院科技創新投資產業聯盟揭牌儀式上的致辭,芯源微於2002年由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發起創立,公司主營產品光刻工序塗膠顯影設備和單片式濕法設備,是細分市場的龍頭企業。

    塗膠顯影機通常與光刻機聯機作業,共同保證光刻線寬和良率,是半導體晶片生產線必不可少的關鍵工藝設備。芯源微是國內唯一能提供前道塗膠顯影機的廠家,承擔國家卡脖子短板攻關重擔。

    公司產品主要客户包括台積電、上海華力、中芯國際、上海積塔、長電科技等國內外知名一線大廠,堪稱國內半導體裝備產業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

    芯源微連續兩年獲評中國半導體設備行業五強,連續承擔國家02科技重大專項,芯源微當前(2020年11月)員工規模360人,企業正在高速成長。

    中科院系統首家創業板上市公司是瀋陽新松,而中科院首家科創板上市公司是瀋陽芯源。

    芯源初期採取了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發展模式,通與韓國公司合資合作,引進韓國技術,就地取材,在瀋陽招聘機械工程師、軟件工程師。韓國公司派13名工程師進駐芯源公司進行技術培訓,歷時一年半完成技術轉讓。

    到2013年國科投資注資芯源微時,該公司已經是當時國內半導體企業設備當中少有的靠自己的銷售賺錢的企業,其他的企業基本上靠國家的投入、靠風險投資。

    芯源也攻克了一些核心零部件技術,比如光刻工藝最重要的一個工序烘烤,通過熱板烘烤使光刻膠中的溶劑揮發掉,一套熱板單元進口價格為2萬美元,一套設備最多要配置30多套,最少也要10多套,是塗膠顯影設備的核心部件。該部件國產化後,成本從2萬美元降到了2萬人民幣,使得成本大幅下降。

    芯源微當前做的主要是小眾市場,包括LED及圓片級封裝市場,真正的大市場在前道晶片製造。前道晶片製造工藝複雜,光刻工序可能多達30到100次,光刻的次數越多,需要的光刻機數量就越多,塗膠顯影機的需求量就越大。

    LED領域光刻工序僅4-5次,且單台塗膠顯影機售價較低,僅120萬元人民幣,但前道光刻工序多達數十次,與之對應的前道塗膠顯影機售價高達500萬美元,這才是真正的大市場。

    2020年10月30日,瀋陽芯源公司第900台設備出廠儀式在公司廠區舉行,從第800台設備到第900台,僅用了8個月,顯示國產半導體生產設備處於風口。

    本次出廠的第900台設備為芯源公司新一代明星產品KS-CF200-8SR前道清洗機,將發往中芯國際。

    2020年7月27日,芯源微高端晶圓處理設備產業化項目開工儀式在瀋陽渾南區隆重舉行。

    芯源微高端晶圓處理設備產業化項目總投資5.28億元,將分2期建設,其中一期投資2.38億元。項目總用地面積45576.9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76728.84平方米,一期建築面積47012.17平方米。

    項目主要用於生產高端晶圓處理設備,包括前道塗膠/顯影機及前道單片式清洗機等。項目將打造東北地區頂級的半導體專用設備研發與生產基地,全部達產後將帶動就業2000人。

    我覺得發展最有意義的就是稅收和就業,從當前的300多名員工擴張到2000名員工,這就帶來了大量的中高端就業機會。

    2021年上半年,芯源微實現營收3.51億元,按年增長461.84%,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506.99萬元,按年增長464.05%。

    另外還有瀋陽科儀,該公司主要做PVD和CVD鍍膜設備,根據官網的資料,中國科學院瀋陽科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現有員工382人,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佔員工總數的60%。

    除此之外還有醫療器械,比如東軟醫療,還有國內的高端醫療器械公司上海聯影也在瀋陽開設了分公司招聘應屆生,這些公司都都可以給應屆碩士提供上萬的月薪,這在瀋陽並不算低了。

    東北的未來的經濟發展,首先因為在基建和民生上有國家兜底,所以會保持持續的發展。

    各種棚户區改造,城市軌道交通,高鐵,高速公路,國家公園等都會陸續修建,畢竟既可以穩增長,又可以消耗過剩基建產能。

    其次在製造業上,一是扶植現有產業的龍頭公司,比如中車長春,中車齊齊哈爾,沈飛,哈飛,飛鶴,中國船舶,一汽,三一重工,東安發動機,哈爾濱電氣等公司的發展。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的新型直升機直20就是哈飛設計製造的,批量生產後能夠帶來較大的收益,另外就是東安公司在給國內新興的電動汽車品牌理想供貨發動機,這等於是搭上了國內電動車發展的浪潮。

    二是扶持新產業公司的發展,包括芯源微為代表的的半導體生產設備。

    還有長光衛星這樣的航天業務,類似新松的工業機器人業務,東軟和聯影為代表的醫療器械,還有華為的長春研究所等等,東安給國內電動車品牌供應發動機等等,這些新產業新形態更容易帶來高端產業崗位。

    再強調一次,有國家的基建投資和民生轉移支付兜底,東北經濟未來會持續的發展,但是光有兜底措施是不夠的,因為基建和民生兜底別的省份也有,這隻能讓你保持一個大約2%,3%,4%的中低速增長,要想實現較快的超越國內其他省份的增長,其實主要就是看上面列舉的這些核心企業的發展如何,其中尤其是新興的產業發展如何。

    最後我還想說一個人口問題,東北三省的人均GDP提高,還需要東三省人口分佈向歷史規律回歸。

    什麼意思呢?東北三省從地理上來說,從遼寧,吉林到黑龍江,距離華北地區越來越遠,而且遼寧是沿海省份,從當年闖關東的移民角度,那麼人口應該是遼寧最多,吉林次之,黑龍江最少。

    另外從氣候的角度,從遼寧,吉林到黑龍江,越來越冷,尤其是黑龍江是中國最冷的地方,像黑龍江的漠河,還有內蒙的冷極村,都非常寒冷,從氣候的角度,也應該是遼寧人口最多,吉林次之,黑龍江最少,因為寒冷地區人一般都比較少。

    我自己在瑞典,芬蘭等北歐地區待過,那裏由於大西洋暖流其實冬天並不冷,甚至經常冬天不下雪,冬天平均温度零度左右,更類似於北京天津的氣候,而且這些國家的人口也集中在該國的南部地區,北部的北極圈地區人口極少。北美的加拿大也是類似的,人口分佈也主要是在靠近美國的南部地區。

    但是看2010年的六普人口,遼寧省4375萬人,吉林省2746萬人,黑龍江3831萬人。

    為什麼黑龍江省的人口反而比吉林省多了一千多萬那麼多呢?

    其實背後的原因是,黑龍江省的人口規模是建國之後的10年奠定的。

    查詢《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彙編》,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的人口,遼寧省1831萬人,吉林省1008.5萬人,黑龍江省1011.9萬人,要知道黑龍江省1946年就解放了,而吉林還經歷了戰爭的情況下,黑龍江省人口在1949年也才和吉林省差不多。

    但是到了1960年黑龍江人口就變成了1815萬人,幾乎增長了80%。

    吉林省人口變成了1397.1萬人,只增長了大約40%,被黑龍江拉開了400萬人的差距。

    遼寧省變成了2560萬人,跟吉林省一樣也是大約增長了40%。

    背後的原因就是1950年抗美援朝引發的「南廠北遷」工程,把不少遼寧的工廠搬遷到黑龍江,大批工人及其家屬,以及基建人員進入黑龍江省,以及一五計劃和二五計劃的大規模重點項目建設,蘇聯的設備和人員通過鐵路進入中國的第一站就是黑龍江省,因此把大量項目建在黑龍江省,還有發現大慶油田+北大荒開墾等等。這些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因此黑龍江省人口在短時間內暴增,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城市人口都隨着大批工廠的建立出現了大幅增加。

    像著名的大慶油田鐵人王進喜,其實是甘肅人,他1960年率領甘肅玉門油田的1205鑽探隊一起到了大慶參加石油會戰,之後就在大慶定居。

    黑龍江的劣勢主要是相對遼寧吉林距離國內的經濟核心區域更遠,同時也不靠海,氣候更寒冷,當年曾經是先進技術和工業來源的蘇聯,現在已經變成了人口稀少發展落後的俄羅斯遠東,也無法提供先進技術和大市場。像大慶沃爾沃工廠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招人難和物流運輸成本高,因此黑龍江省在吸引外來投資方面條件是不如遼吉的。

    如果先進的產業進不來,那麼人口分佈就會繼續向歷史規律回歸,黑龍江省人口外流並不只是到南方省份,到吉林省和遼寧省的也有不少,正向人口規模遼寧>吉林>黑龍江的歷史規律回歸,其實東北地區人口遵循發展規律重新佈局並不是壞事。黑龍江省人口2020年七普人口下降為3185萬人,未來還會持續減少到兩千多萬,下降到跟吉林省差不多的水平,黑龍江依靠大慶的石油石化+汽車製造(沃爾沃),旅遊業,還有糧食生產和食品加工(哈爾濱啤酒,飛鶴奶粉),還有哈爾濱的發電設備製造(哈爾濱電氣),製藥業(哈藥),電池製造(光宇),飛機和零部件製造(哈飛),汽車發動機(東安),裝備製造(中國一重),中車齊齊哈爾等產業其實也足夠兩千多萬人過上不錯的生活了,這裏面像製藥業,國產奶粉,電池,飛機零部件製造,食品加工,新能源汽車,旅遊業等都有很大發展空間。

    像黑龍江飛鶴現在已經是國產奶粉標杆了,今年上半年營收超過115億元人民幣,按年增幅超過32%;淨利潤超過36億元人民幣,按年增加超過35%,未來繼續國產替代是有發展空間的。再比如國內的電動汽車品牌理想用的就是東安的發動機,趕上新能源汽車大勢是可以有所發展的。大慶油田的枯竭導致大慶經濟和人口萎縮是個風險,但大慶還在持續發現新儲量,前不久就發現了超過12億噸的頁岩油理論儲量,有希望繼續再戰較長時間。

    另外就是用好哈爾濱這個王牌。哈爾濱2020年七普人口仍然過千萬這是沒有想到的,而且還有哈工大,哈工程這些知名高校,這麼一個產業聚集,人口聚集的高地充分利用好優勢,是可以有很多作為的,例如積極利用「共同富裕」這個國家大勢,引進國內先進企業的研發中心之類,現在國內很多大企業不是都表態了麼,這是個機遇。

    總之我覺得,地區的發展都是有其規律性的。

    對於本文,我再強調幾個觀點:

    1:東北並不是變窮,而是發展變慢了,目前仍然在持續增長。

    2:發展變慢並不是相對國外發展變慢了,仍然比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發展快,而是相對國內其他地區變慢了。

    3:由於有國家的基建和轉移支付給民生兜底的存在,東北在未來保持持續增長問題不大。

    4:但是東三省經濟增速能不能趕上和超過全國其他省份,要取決於產業轉型,也就是新興產業的發展程度。2020年遼寧省經濟增長0.6%,吉林省增長2.4%,黑龍江省增長1%,其中吉林就高於全國2.3%的平均水平。以後就盯着本文列舉出的那些核心和新興企業的發展情況看,基本就能反應地區經濟的晴雨。

    5:東北人口正在進行的重新佈局,例如黑龍江人口向吉林,遼寧遷移,是有助於區域人均GDP的提高的,但是需要注意整個東北區域人口不能下降太快,太快就會有問題,東北目前生育率實在太低了,又無法從其他區域流入人口進行補充。

    最後,對東北的未來怎麼看,未來的發展前景是什麼,有沒有可能回到計劃經濟時期全國第一梯隊的位置,這個在之後的文章中再聊了。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