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什麼才是中國民營大企業真正的風險?

    什麼才是中國民營大企業真正的風險?

    真正的風險不在外部,而在自身。

    近來,產業經濟環境,乃至政策指引出現不少新變化,一些民營大企業也出現一些問題,讓輿論對中國民營企業,尤其民營大企業的發展空前關注。

    更有輿論趁機煽風點火,刻意把政策變化與民營經濟對立起來,認為這反映了中國對發展民營經濟態度的變化,而這變化是民營大企業的發展風險。

    對這些輿論,9月8日的《人民日報》頭版評論員文章《堅持監管規範和促進發展兩手並重、兩手都要硬》,已經清晰而堅定地回應了——

    非公有制經濟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致力於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

    但經過幾十年發展的中國民營企業,尤其是民營大企業,現在的確走到了一個關鍵時期,並且面臨着風險。它們真正的風險是什麼呢?結合20來年對國內外企業發展的跟蹤觀察,我談點個人看法。

    最突出的風險 是無序擴張的風險

    開門見山,我以為,國家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紮實促進共同富裕,都長期利好經濟發展,也利好民營大企業可持續發展,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這不是唱政策正確的高調,而是結合中國企業,尤其是大型民營企業的經營發展狀況,從企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角度得出的結論。

    以網路高歌猛進的擴張,甚至無邊界擴張而論,其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就一定是有利的嗎?答案是否定的。

    就風險而言,我以為,中國民營大企業最大的風險從來都不在外部,而是在內部,甚至在企業家本身。最典型的就是,無序擴張的風險,忘記風險的風險。

    我的長期觀察是,不少很有能耐的中國民營企業家都有個共性——成功之後會自信與雄心過頭,甚至好大喜功,野心過度,而理性、敬畏和風險意識不足。

    在經濟高速發展,機會可以掩蓋問題,甚至可以一直借到錢的時候,這或許不是什麼大問題,但這種問題一旦成為問題,往往是要命的問題。

    最終,不但給企業自身,也給社會造成很多問題。

    在我20來年的接觸和觀察中,有本事做好產品服務、經營管理並且能夠與時俱進的民營企業家裏,我幾乎沒有見過因為保守、專注和發展擴張慢而倒閉的,但激進、無序多元化、貪大求全而倒閉的,實在是見過太多。

    通俗一點說就是,翻車的都是瘋狂開快車、開飛車,不會踩剎車,更不會掛倒擋的那些人。

    每每談到這一點,兩個畫面就經常在我腦海浮現:

    一個是,有位東南亞華僑老爺子,連續幾年到北京參加國慶招待會,都要我帶他到秀水市場去買便宜的鞋,幾十塊幾十塊地跟店主講價,但他在該國富豪榜上坐了幾十年;另一個是,一位當時如果貸款還了兜裏其實沒幾個錢,卻不斷鋪出十億百億攤子的,只「大展宏圖」了兩三年,就銷聲匿跡了。

    這幾年,最多的民營大企業新聞之一,可能就是某某首富又倒了。倒下的原因,絕大多數都是自信、樂觀和野心過頭之後的激進和無序擴張。

    如果非要找點政府的原因,基本上也不是政府管太嚴、支持不夠,而是管太鬆、支持太多了。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地方經濟,甚至短期政績,往往會慫恿企業盲目做大,並且配套各種貸款與項目支持,但最後卻爛了尾。

    以前,激進的多元化擴張基本上是發生在實體企業,甚至一個賣水的,有點成績之後,都敢去點火箭。但這幾年,一些網路大企業事實上正在重走這種盲目擴張的老路,只不過它們的擴張看上去更有商業邏輯,更有可能成功。比如,燒錢擠壓對手、數字化和網絡重塑傳統行業的通吃之力。

    但事實上,每個行業都有專業壁壘。數字技術和資本的確有力量,但也並不能逾越一切專業壁壘,更不是通吃一切的萬能妙藥。

    一些網路企業事實上已經在品嚐苦果。打開財務報告就可以看到,它們在一些跨界領域,長期都是虧損的。即便已經用燒錢等方式幹掉了所謂的傳統對手,它們也不是真正的勝利者。

    只不過,它們講了一個長且大的故事,而且家底很厚,所以沒有像那些倒下的實體企業一樣,幾把虧空就回到解放前了。

    但長期燒,還是燒不出來怎麼辦?本想先燒死對手再賺錢,結果卻遇到燒不死的小強怎麼辦?再或者,你有錢不計短期成本,但遇到比你更有錢更不計成本的,又怎麼辦?如此擴張,其終局會不會是無止境的相互摧毀,最終毀滅的不只是行業原有的秩序、規則,也是行業原本該有的生態和價值。

    在大多數網路企業主業都正面臨更劇烈競爭,需要進一步升級核心能力才可守住核心陣地的大背景下,如此偏離的擴張,看似在培養新的增長極,但也極有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陷入主陣地失守、新業務乏善可陳的困境。

    久而久之,曾經更多實體企業「步子大了」的故事,早晚會發生在網路身上。歷史已經反覆證明,世上真的沒有「大而不倒」這回事。

    雅虎不夠大,不夠網路,甚至不夠擴張嗎?一樣死掉。

    由此可見,及時收住擴張步伐,加強能力聚焦,從跑馬圈地回到精耕細作,多圍繞核心主業進行基礎層的科技攻堅與突破,不但符合企業發展規律,甚至也可以說,是在幫助一些已經快要忘記風險的網路企業管理好自身風險。

    房地產企業,更是稍微清醒一點就能從市場規律本身去意識到,過去那種量價齊升的高歌猛進是不可持續的,企業也不能繼續按那種模式去爭王爭霸。

    「三道紅線」等政策的確讓一些企業很難受,但若繼續任由高債務擴張,那今天覺得難受的公司,未來可能更難受,甚至死無葬身之地,並且給行業、經濟和社會造成創傷。

    至於校外主課培訓,我可能有點偏激。它根本就不該成為一個瘋狂趨利擴張的行業。未成年人遊戲,以及對青少年心智影響很大的娛樂界「飯圈」等等,該不該管,你去問問有小孩的家長。答案就自然而然水落石出。

    更深層風險 是與社會友好共贏的風險

    在線教育、遊戲,甚至網路、房地產的問題,事實上也反映出中國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常常忽視的另一個風險:如何與時俱進地與社會友好、和諧、共贏發展。

    做企業要尊重規律、敬畏市場、敬畏風險,業務上要合法合規,財務上要精打細算,發展擴張要量力而行,穩中求進。但若想要真正基業長青併成就卓越,只是合法合規、量力而行、穩中求進依然是不夠的。

    社會在不斷髮展,企業也要不斷進化。最重要的進化,當屬持續保持與社會的友好、和諧、共贏,真正被尊重和歡迎,包括業務發展是不是真正利國利民,財富獲取和應用乃至言行姿態,是不是有很好的社會觀感等等。

    為什麼講進化才能持續保持呢?因為社會發展過程中,很多事物和事物背後的邏輯都是動態變化的,今天被歡迎被肯定的事情,明天可能就不是了。

    這些東西說起來有點虛,平時作用也不明顯。它不像政策法規有明確的是非標準,遵守或違背,馬上會看到效果,但它往往卻又比一時的政策措施更能決定企業的長期未來。你可以將它理解為社會價值觀或者民心向背,它不是法律法規,但卻是無形的標尺,長期默默考核着你,並且每一步都算數。

    而且,它極有可能會成為新的政策法規。因為我們的政策法規始終是將社會價值觀和人心向背放在第一位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比如,共同富裕既是我們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的共同期待。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的企業能更主動、自覺地看到社會趨勢和人民大眾的要求,並且更好地自我優化和進化,甚至在新的政策法規出台之前就率先調整,那也就不會有被要求規範之後覺得突然,甚至難過等煩惱了。

    我們的企業都愛講企業文化,講創新,甚至顛覆,但企業文化的根,應該是長在國情與社會、社會價值觀、傳統道德文化的土壤之上,創新和顛覆也不能偏離和逆反這個文化土壤,否則就會成無根之木。

    但坦白說,我們的一些企業對社會大眾的了解是不夠的,尤其人心向背這本無字天書是讀得不夠的,甚至遠遠落後於政府。

    這裏不展開說,就舉一個小例子。

    當很多老百姓都為高價房叫苦不迭,很多中小企業起早貪黑還只能勉強維持企業生存之時,一些身價千億的富豪企業家,卻開口閉口幾十億的項目都是小買賣,都不值得一談,這就是太飄了,有點不大懂人心向背了。

    「大河有水小河滿」,國家和社會發展,是企業的根本利基所在。

    一系列的政策舉措,都是為了中國經濟,包括非公經濟更好的發展。共同富裕,更是在為企業創造一個更大更繁榮的市場。

    因此,這些變化非但不是民營企業的發展風險,反倒是民營企業的巨大機遇。

    中國經濟依然星辰大海,民營企業同樣如此。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