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北交所降門檻了,對投資者意味着什麼?

    北交所降門檻了,對投資者意味着什麼?

    9月2日晚,毫無預兆、突然傳出中國將設立內地第三家證券交易所北交所的消息。在經濟界一片歡騰的同時,一系列疑問也隨之而來:何以在此時設立北交所?其目標定位是什麼?與滬深兩家交易所是何種關係?其將採用哪些規則?為何會是公司制、而非滬深交易所的“事業單位”體制?其對投資者會有何影響?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管清友接受“原子智庫”專訪,就上述問題進行分析解答。

    嘉賓 | 管清友

    設立北交所 推動資本市場改革

    原子智庫:從資本市場的改革歷程看,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有何意義?為何在此時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

    管清友:成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件大事。由國家最高領導人宣佈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可以看出中央和國家對於整個資本市場的重視。

    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意義非常重大: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解決卡脖子問題,實現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尤其是服務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壯大資本市場,實現從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變……一箭三雕,盤活了整個新三板,而且提升了整個資本市場的包容性和服務能力,應該說這一招非常厲害。當然,實際運行起來,肯定也還會有很多很複雜的事。

    而且,北、上、深三家交易所三足鼎立,如果能夠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發展、良性競爭,可以提升整個中國資本市場在世界上的競爭力。

    原子智庫:自2017年底新三板深化改革以來,你所在的團隊就曾建議將新三板直接改造成為北京證券交易所,當時如此建議的考量是什麼?

    管清友:我們大概在2016年、2017年提的這個建議。因為,從2013年新三板設立,我們就一直非常關注,也持續跟蹤,做了很多研究,並參與了當時全國股轉公司的一些投研工作。

    新三板確實得到了長足發展——到2017年,掛牌的有11000多家企業;但也遇到了很多瓶頸,但它自身很難解決、突破這個矛盾——比如投資門檻高、流動性差、賺錢效應差,很多新三板公司掛在上面之後總體性價比不高。怎麼樣去解決新三板的這些問題?股轉公司也做了很多努力,相關領導和新三板的同事、掛牌公司也都做了很多努力。當時我們做了很多培訓,給大家講新三板,我當時非常看好新三板,就提出能不能把新三板打造成中國的納斯達克。

    但由於存在這些問題,特別是新三板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當時迫切需要一個外力。我們也推動或者呼籲,新三板加快從基礎層、創新層分出精選層,精選層完全按照註冊制、按照高標準證券交易所的規則去設計。這些股轉公司都做了,確實非常不容易。

    但如果不給予新三板證券交易所的地位——也就是整個交易所完全是實施註冊制,無法解決自身的矛盾,也無法更大地增強資本市場的包容性、以及在全交易所平台上實現註冊制。像上交所,註冊制現在只在科創板實施;深交所也只在創業板實現了註冊制,而主板並沒有實行註冊制。

    但後來我們發現,在北京成立證券交易所特別難,涉及到太多問題、太多的因素。因此,雄安新區成立後,我們就建議雄安設一個交易所,把新三板搬過去,也是使勁想盤活新三板,同時也有利於推動完全意義註冊制的實施。

    當然,除了我們,2019年也有很多專家提過這個建議——面對新三板這種局面,不如直接做成交易所。因此,這次看到北京交易所成立,還是非常振奮。

    原子智庫:不同於滬深交易所採用「事業單位」體制,北交所採用的是公司制,這意味着什麼?有何利弊?

    管清友:這非常重要。因為中國內地的交易所原來是以會員制為基礎的事業單位制,它有特定的歷史淵源——那是三十多年前的1990年成立的,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在資本市場改革的大背景下,要實現監審分離——就是監管和交易所要脱鈎,交易所只是被監管單位。因此,北交所實行公司制是必要的,這樣能夠進一步推動包括交易所在內的資本市場改革。

    北交所需要的制度創新

    原子智庫:即便在內地只有滬深兩家交易所時,二者近些年的競爭就日漸凸顯,現在又成立北交所,三家交易所的定位、關係如何處理?

    管清友:官方對三家交易所的定位,實際上是有差異的——科創板是面向科技創新型企業;創業板主要是針對創業企業,都實施註冊制了;北京證券交易所的官方定位,則是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特別是現在鼓勵專精特新企業的背景之下,這非常重要。

    但估計在未來,這三家交易所肯定有所競爭——良性競爭是完全必要的,也是設計交易所一開始就考慮到了的。因為,目前我們的證券交易所仍然是監審一體化的體制,還沒有實現監審分離。在監審一體化的體制下,證監會和交易所是一家人,這種情況下,不同交易所不同制度的這種賽馬機制和良性競爭機制,就顯得非常必要。

    原子智庫:有沒有可能中央放權,讓三家交易所自己探索、在競爭中形成各自的定位和優勢?

    管清友:我相信一定會是這樣的——在競爭中形成各自的定位和優勢;但也談不上所謂中央放權,中央本來也沒有收權,現在都歸證監會管。交易所在發展過程中,對於企業、上市公司的服務不一樣,肯定會使企業選擇不同的交易所去上市,這時交易所自己的改革、靈活程度——無論是交易還是核准、服務的具體方式,就要提升了。因為交易所要生存,要讓大家願意到你這兒來,不是像以前這樣,大家各有一小攤。從第三方角度,對此樂觀其成。

    原子智庫:北交所的成立,能解決一些中國企業原計劃要去境外交易所上市的需求麼?

    管清友:目前還沒有完全解決。因為境外交易所的資本是完全自由流動的,這也是為什麼大量中概股選擇回歸香港而不是內地的交易所。北交所畢竟還是在大陸,它仍然要符合中國大陸的各種外匯管理措施,完全說讓中概股回歸到北交所,恐怕也不現實,因為大部分公司仍然會考慮交易制度、包容性,以及資本流動的情況。

    原子智庫:現在北交所已經成立了,它有可能成為中國版的納斯達克麼?在制度創新方面,北交所需要往哪些方向探索?

    管清友:我現在都不大願意說這個事了,因為原來新三板時都說過,那是一個目標。因為基礎政策——比如包容性、交易機制要修改和設計,以及退市制度、監管制度、資本的自由流動,有很多方面恐怕與納斯達克還差得比較遠。那是個目標、複雜的方向,或者只是個參照系,當然也許以後比納斯達克做得還好。

    總之,不在於打造成什麼板,也許就是有中國特色的北京證券交易所。只要真正能起到支持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能夠培育一大批創新型企業、特別是一些專精特新企業,達到了這個目標,叫什麼名字都無所謂。

    原子智庫:在制度創新方面,你對北交所有哪些期待?

    管清友:第一是交易制度——希望它能夠完善做空機制,實現定價的多空均衡。

    第二是希望儘早實現完全意義的註冊制。企業上市,交易所都不看了,你只要符合標準,上就好了;但是你要違規,那處罰是很嚴的。北交所借政策東風,應該能夠率先實現完全意義的註冊制。

    第三是交易制度要徹底改變,在做空機制完善以後,在完全意義的註冊制之下,要實現T+0,取消漲跌停板限制。

    第四是退市制度一定要常態化——依法依規退市,該怎麼退市就怎麼退市,實現新陳代謝。

    第五是能夠探索在中國大陸還實行比較嚴格的資本管理情況下,怎麼樣儘量打通全球市場。這個是比較難的,我沒有想到很好的辦法。但是做不到這一點,就無法跟全球連通,就還是割裂的市場,也沒有辦法去吸引大量的國外企業來上市。

    北交所應降低投資准入門檻

    原子智庫:此前新三板做了很多探索,比如基礎層、創新層、精選層的分層,但一直呈現的狀態是:需求端不活躍,交易不活躍,有價無市。那麼在進入北交所時代後,投資者門檻是否需要降下來,以增加、活躍需求?

    管清友:目前來看,大概率都會下降一點;但基礎層門檻下降的幅度肯定不會太大,創新層會大一點,精選層的門檻肯定要降下來。完全意義的股票市場,沒必要設立那麼高的投資准入門檻。甚至科創板的門檻,都設得有點高了。

    原子智庫:你建議降到多少?

    管清友:因為是以專精特新企業為主,也就是小企業為主,確實相對於其他企業會有風險,但管理層、包括交易所,沒有必要充滿了不必要的「父愛主義」。要提升大家的投資風險意識,但是設10萬合適,還是20萬或50萬合適?其實沒有必要這麼高的門檻。

    我估計,最後可能會參照科創板的門檻——基本相當,或者是略高。因為相對來講,科創板很多企業從現在的要求上來講,要高一點。但是我的建議是,沒必要設立門檻,因為投資者自己會理性選擇;如果確實需要設投資准入門檻,設20萬、30萬門檻即可。

    原子智庫:中小企業融資和發展主要面臨哪些難題?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是否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管清友:中小企業面臨的所謂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是個世界性難題,當然在中國尤其突出——主要是和我們的經濟發展階段、金融結構有關。我們的金融結構是以銀行為主體的間接融資為主,所以要逐漸轉向直接融資,直接融資就要發展資本市場。所以,北交所的成立,肯定對推動直接融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儘管無法完全解決,但會相當大程度上改善融資難、融資貴的情況。

    原子智庫: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將給廣大投資者帶來哪些影響?

    管清友:很難泛泛地說對投資者有什麼影響,因為不同投資者的特點不一樣。對於一般投資者,對這個市場不是特別了解的話,這個市場風險是很大的,千萬不要低估了風險,因為小企業上市的風險更大。當然,對於專業投資者來講,肯定是機會——可以挑到很多性價比不錯的公司。對於專業投資機構來講,等於開拓了一個新的平台。而且平台之間的良性競爭,也給了大家一個機會——相當於你去買東西的超市,超市互相在競爭,有時候還要搞活動、打個折,對於投資者、購買股份的人來講,不是挺好的事嗎?

    原子智庫:北交所的設立,以及北京固有的優勢,是否會使北京成為中國實際意義上的金融中心?

    管清友:北京一直沒有強調自己是金融中心,主要是不想跟其他城市爭奪什麼功能。但北京的金融地位確實在這兒,這也是不可否認的。北交所的設立,其實強化了北京的金融功能。而且,北京因為科研院所多,創新企業也多,交易所設在北京,也便利了這些企業的上市。

    當然,北交所的設立,也不是隻給北京企業上市,其客觀上會起到一定程度的區域經濟平衡的作用。因為北方有很多工業城市,他們原來企業融資、發展壯大是很難的,主要是靠銀行。現在有了資本市場,特別是在北京,距離上又近,文化上比較容易溝通,也給他們打開了新的平台。因此,北交所的設立,通過資本市場維度去融資發展壯大,對於帶動本地經濟、進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其對區域經濟的平衡,對於北方地區的經濟拉動,也是可以預期的。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