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美高層會晤,如何看待美國給出的這顆糖豆?

    中美高層會晤,如何看待美國給出的這顆糖豆?

    最近的中美關係,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當地時間10月6日,中美高層在瑞士蘇黎世舉行了今年的第三次會晤,會晤釋放出積極的、趨緩的信號。

    在長達6小時的會晤結束後,中美雙方各自發表了聲明。

    中方稱:會晤是建設性的,有益於增進相互了解。中方反對以「競爭」來定義中美關係。

    美國白宮方面稱,美方將繼續與中方進行高層接觸,以確保「負責任的競爭」。美國高級官員在會後表示,雙方原則上同意在年底前舉行領導人線上會議。

    這次的會晤地址,也頗具深意,選在了瑞士的蘇黎世。瑞士是永久中立國,同時這也是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近期系列外訪的第一站。這些被外界解讀為美方在態度上的微妙變化,看起來也合情合理。

    而且,相比於3月的中美阿拉斯加會談,以及7月的中美天津會談,本輪蘇黎世會晤心平氣和的氣氛,還是非常難得一見。

    3月,中美阿拉斯加會談現場,氣氛激烈,美方不守規矩,而中方做出了嚴正回應,現場發表了許多鏗鏘之言,如「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等。

    7月的中美天津會談中,中方罕見地用「兩份清單」「三條底線」,給美國畫下紅線。這樣的舉動甚至被德國新聞電視台評價為「中國失去了對美國的耐心」。

    因此,這輪蘇黎世會晤給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間,比如這是否意味着中美關係有可能回到正軌?中美未來的經貿形勢是否能轉好?

    小巴將這些專業問題拋給了大頭,下面來看看他們的犀利觀點和具體分析。

    (智谷趨勢授權使用)

    雖然這次瑞士會晤相比阿拉斯加會晤,反差很強,趨勢緩和,但我認為美國對中國的競爭戰略依然沒有變。

    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而且應該多一些憂患意識。

    對比來看,當前中國面對的壓力比美國要大。總體上:我們的經濟實力不如它;在關稅問題戰略上,我們是被動的,美方是主動的;在地緣政治國際關係上,美方更有話語權,更容易拉攏關係,對中國造成不利影響。

    從當前兩國的經濟走勢分析,美國總擔憂自己經濟不好,但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按年率計算增長6.7%,較此前公布的修正數據上調0.1個百分點。第三季度數據暫未出來,但各月份情況也比較穩定。

    比如,美國9月Markit服務業PMI終值錄得54.9,預期為54.4。美國9月Markit綜合PMI終值55,初值54.5。讀數高於50表明經濟增長。

    另從美國上市公司財報可知,美國企業發展尚可,這也是美國在本輪疫情和地緣政治中強有力的支撐。

    再看中國方面,PMI指標在往上走,這意味着企業的利潤和業績被壓制。外貿指標雖然增長率沒變,但收益率在下降,外匯儲備也在下降。

    預計三季度中國GDP增速可能達到5.3%或5.8%,相對不太樂觀,四季度GDP增速可能在5%左右。因此,中國下半年甚至明年上半年的經濟壓力很大。

    在這時,美國人給了我們一顆定心丸,或者是一顆糖豆,我覺得我們應該警惕,而不是太樂觀。

    美國跟我們進行的是長期戰略,突然說跟我們和好了,我覺得這完全不可能。

    而且,現在美國可能已經在不斷摸索中國的脈絡,對我們了解得更加透徹,包括我們的外貿形勢、人民幣匯率等。

    之前,美國用的是「匯率招」,迫使人民幣升值,削減中國出口企業的利潤。當前美國甚至不會再關心人民幣貶值多少,因為前期人民幣升值已經過頭,現在即使往貶值方向走,外貿企業也回不到當初的利潤點。

    下一步它可能會做什麼?可能會換一個手法,用「關稅招」。關稅的主動權在對方手中,如果這時美國直接對中國出口企業加關稅,就是一種殺傷力,外貿企業負擔重,不賺錢。

    當然,美國有進口需求,但它現在把進口的貨都囤在港口,甚至把港口都當倉庫,未來即使中國減少出口,美國也能應對。

    此外,10月4日,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就拜登政府對華貿易政策發表演講時,所傳遞的情緒跟這次會晤也不一樣。戴琪強調,中國在第一階段的貿易執行上沒有達到美國的標準。

    2021年1至7月,中方採購第一階段協議產品602億美元,完成了2021年1519億美元總目標額的40%。

    美國知道中國的執行數據,我們也應該去挖掘這個數據,這樣才能做到對等,心中有數。

    美國的戰略考慮長遠,且跟進配套措施。那麼,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定力,以及對問題的基本判斷,放棄幻想,提高警惕,主動尋求突破,改變自身的不利因素,這樣有利於在未來的談判中掌握主動權。

    (智谷趨勢授權使用)

    至少從通稿情況看,能感受到本次會晤的整體氛圍是比較積極的、務實的。

    未來如果美方能繼續有效地維持良好的氛圍,應該說外界提到的進一步的更高層會晤也就水到渠成。

    此次會晤,中方明確指出,中方反對以「競爭」來定義中美關係。如果聯繫到天津會晤裏提及的「護欄」和「三分法」的問題,以及拜登在兩國元首通話中提到的「避免競爭可能滑向對抗」,再加上美國此次稱「負責任競爭」的這些表態,大概說明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中方堅定的表態,很大程度上也促使美方對於「三分法」這樣的表述有所鬆動,有所調整。

    另一方面,競爭不能定義中美關係,雙方也客觀看到,競爭是中美關係中的客觀存在。但美方不能用它來概括中美關係的全貌,美方應該看到,中美關係的核心和本質還是合作共贏。這非常重要,即便存在競爭,也是「提升自己照亮別人」的良性競爭。

    對於美方來說,按照通稿看,也提到了所謂的「負責任的競爭」,這是以前也不多見的。這意味着,美方雖然仍反覆強調競爭,但在競爭上的這種表述也有所變化。

    從整體態勢上看,相對於今年上半年,目前確實是有所緩和,但我們也不要忽視,比如美方仍舊反覆強調競爭。

    美國目前展現出來的「某種程度上的調整」,是美國在對華策略上的調整,並非戰略上的調整。美國所謂「大國競爭」的戰略方向,是沒有任何方向性變化的。目前僅僅是策略上的調整,而且調整的目的也是為美國自身的利益服務,也是為美國進一步維持自己的霸權服務。

    對於中國來說,不必對此有特別高的期待,同時要本着勇於鬥爭、善於鬥爭的堅定態度,堅定我們自己的立場。

    (智谷趨勢授權使用)

    這次中美高層會晤,明顯降低了中美之間脱鈎的風險,進一步明確了中美在經貿領域的互相依存的事實。

    拜登上任後,儘管他一直在批評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貿易政策,但並未明顯改變這些政策,在這些政策的持續發揮下,中美經貿關係依然存在困境,雙方都存在改善的動力,尤其是美國對中國貿易方面的施壓並未起到效果。

    事實上,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摩擦並未解決美國的貿易問題,貿易逆差依然在不斷擴大。其中,2020年美國服務貿易出口為7056億美元,約佔其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嚴重壓縮了其服務貿易的增長,壓制了其出口,擴大了貿易逆差。

    可以說,美國有內外部的動因,通過會晤來重新考慮中美經貿關係。

    外部看,疫情以來,中國在全球終端消費品和相關機械設備領域的市場地位繼續提升,貿易的價格彈性降低,供給剛性提升,美國關稅的壓縮進口作用減小,稅負更多地轉移至美國消費者,這也給了美國調整貿易政策的額外動力。

    內部看,美國國內商界對中美經貿關係的發展表現出越來越大的不滿,對拜登改善中美經貿關係的期許變得更大。

    因此,近期也看到,拜登及其貿易代表戴琪針對中美經貿關係的論調錶現得更加冷靜和柔和。

    從中國經濟看,今年以來,中國外貿繼續保持較高速增長,甚至在近幾個月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但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繼續加大。

    生產端看,工業生產受到上游原材料供給緊缺和價格上漲的壓力,盈利和生產活動出現下滑跡象;服務業供給恢復則有望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繼續穩步回升。

    需求端看,消費在結構性分化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的情況下也出現了總量增速的下滑,短期內快速恢復的難度很大。

    房地產、基建和製造業投資活動也分別受制於房地產調控趨嚴、地方政府投資意願降低、企業盈利受擠壓等因素而難言樂觀。

    這些可能都導致年內的進口增長總體承壓,即便存在政策鼓勵加大進口的情況。

    長遠看,中美在政治、科技、經濟等各個領域的矛盾可能長期存在。中國一方面需要繼續推進全球化,以平等互利的原則積極開展對主要貿易國家的溝通交流,爭取最大範圍的貿易條件改善。

    另一方面,更需要做好自己的事,運用積極的宏觀政策託底穩定的經濟增長態勢,持續調整完善經濟結構,推進共同富裕加速到來,通過持續的經濟發展讓美國逐步接受中國政治經濟地位提升的事實。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