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歷史的折返:能源危機在前,經濟危機隨後?

    歷史的折返:能源危機在前,經濟危機隨後?

    歷史上爆發過五次能源危機,前期能源危機主要還是由原油為主導,但是從2019年開始由於石化企業的生產原料輕質化,天然氣的能源危機也開始。

    1973年的阿拉伯石油禁運戰爭,原油價格上漲300%;

    1979年的兩伊戰爭,原油價格上漲400%;

    1990年波斯灣戰爭,原油價格上漲250%;

    2004年新興經濟體崛起,原油價格上漲70%;

    2021年天然氣與電力危機,天然氣上漲420%.

    歷次能源危機傳導的路徑:原料成本上漲引發企業破產增加,失業率增加,GDP下滑,需求減少再引發原料成本下降,股市先於商品下跌。

    第一次能源危機:1973年

    1973年之前,原油的價格是由買方定價,主要還是西方七大石油公司,當然,現在原油定價權賣方已經開始佔據主導。

    1970年前,原油的價格平均在2美元不到的水平,1973年才上升到3美元一桶,這期間是OPEC的不斷努力鬥爭,當然,西方的煉油集團是很不滿意的,因為,原油上漲代表着成本增加。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紛紛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改變對以色列的庇護態度,決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訓西方大國。

    1973年10月6日,阿拉伯人利用「贖罪日」時機發動了打擊以色列,收復失地。戰爭初期,阿拉伯人節節勝利,但一周後戰局逆轉,以色列開始大規模反攻,埃及處於不利地位。

    因為戰爭爆發當天正是「贖罪日」,幾乎所有以色列人在家都能聽到戰爭爆發的消息。以色列國家電台向中國人民下達命令:「所有現役和預備役人員立即去軍隊報到。」在24小時內,22萬以色列人武裝起來準備開赴前線。

    此時,阿拉伯產油國正同外國石油公司進行提高原油標價的談判。1973年10月14日,談判破裂,1973年10月16日,海灣五個阿拉伯產油國加上伊朗代表在科威特開會,決定單方面把每桶原油的標價提高70%,達到5.11美元。長期以來控制世界市場的「七姐妹」無可奈何,油價決定權轉到了歐佩克手裏。

    1973年10月17日,阿拉伯產油國石油部長開會,討論如何以實際行動支持埃及,打擊支持以色列的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逼迫他們在政治上站到阿拉伯人這邊來。決定立即逐步壓縮產量與出口量,減少對美、歐盟的石油供應量。

    阿拉伯產油國提高油價手段仍然與40年之後一樣,就是減產,2021年我們看到OPEC+仍然是通過減產與增產來控制原油的價格。

    先看一下,阿拉伯國家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鬥爭過程:

    1973年9月,原油日產水平和供應量每月減5%。

    1973年10月,宣佈對以色列提供22億美元軍事援助。

    1973年10月初,利比亞當天宣佈向美國禁運石油。

    1973年10月底,產油國一致行動,對美、歐盟禁運石油。

    1973年12月,OPEC把油價提高到每桶11.65美元。

    1973年11月,歐共體表態,在中東問題上支持阿拉伯人。

    1973年11月,日本支撐阿拉伯人,孤立的是美國和荷蘭。

    全球原油供應市場減少石油供應量500萬桶/日,西歐、日本80%以上的石油靠進口,進口來源又主要依靠中東,所受打擊遠遠超過美國。而美國石油產量已處於衰減之中,無力增加產量,於是油價飛漲,許多加油站汽車排長隊。

    歷史總會不斷重複,美國在1973年中仍然堅持支持以色列,且態度強硬最好自食惡果,引發國內的經濟危機也在所不惜。40年以後的今天,美國人又開始打貿易戰,油價飛漲,國內再度排長隊加油。

    經濟危機:1973-1975年

    1973年間,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西歐和日本用的石油大部分來自中東,美國用的石油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中東。石油提價和禁運立即使西方國家經濟出現一片混亂,加大了西方大國國際收支赤字,最終引發了1973~1975年的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

    這一次經濟危機的主要特點有:

    A: 1973年11月-1974年9月,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8.1%;

    B: 企業破產嚴重,道-瓊斯下跌50%,失業人數達780萬人;

    C: 英國股票價格指數跌幅更大72%;

    D: 固定資本投資減少,其中房屋建築投資下降32.5%;

    E: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合計的出口和進口實物量分別減少7.2%和11.6%.

    物價普遍繼續上漲,國際貿易情況惡化,很多國家出現鉅額國際收支逆差,貨幣危機進一步加深,經濟危機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每次危機都使生產倒退幾年甚至幾十年,危機使社會財富遭到了巨大的破壞。

    在美國,危機從1973 年12月持續到1975年5月:

    1、危機持續時間20個月左右,持續時間較長;

    2、GNP下降了5.7%,工業生產下降了15%;

    3、固定資本投資共縮減23%,企業的設備投資下降48%;

    4、失業率高達9.1%,失業人數達825萬;

    5、通脹嚴重,1974年美國CPI上漲11.4%,1975年上漲11%.

    可見在危機階段,持有商品是好於持有股票,因為企業破產的主要壓力來自於商品暴漲引的成本上升。同時危機並不是資本主義國家能夠通過調控所能解決的,經濟規律的必然結果。

    卡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市場經濟無法消除產生經濟危機的根源,因而經濟危機周期地爆發。經濟危機的這種周期性使資本主義再生產也表現出周期性。

    第一次石油危機中,美國干涉中東國家內政,支撐以色列是引發原油停運的直接導火索,美國也會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再度扮演重要的角色。

    第二次能源危機:1979

    1978年底,伊朗國內掀起一股反美巨浪,最後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王朝。由於政局動盪,伊朗的石油產量明顯下降。伊朗新政權在「處死美國」的口號下,攻擊美國大使館、監禁使館人員,取締了美國在伊朗的所有軍事基地。

    在伊朗從事石油開採和石油貿易的美國商人也差不多被全部驅逐出境,於是,美國石油商將他們在伊朗受到的損失轉嫁給美國人民。

    跟第一次石油危機一樣,美國石油商故伎重演,首先通過媒體大肆渲染伊朗石油減產對美國的危害性,繼而故意減少美國市場上的石油供應量,人為地造成一種油荒,然後大小石油商按照統一協定好的價格瘋狂地進行提價。

    美國原油價格從1978年底的每桶13美元一路猛增,到1980年4月漲至39.5美元,從而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這次原油的價格上漲是由美國的石油公司統一上調。

    1979年第二次能源危機原油價格從原油每桶15美元左右最高漲到1981年2月的39美元,從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輸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場每天短缺石油500萬桶,約佔世界總消費量的1/10。

    1980年9月20日伊拉克空軍轟炸伊朗,兩伊戰爭爆發。兩國石油生產完全停止,世界石油產量完全受到影響,產量劇減,全球市場上每天都有560萬桶的缺口,打破了當時全球原油市場上供求關係的脆弱。平衡供應再度緊張,再度引起油價上揚。

    經濟危機:1980-1981

    1979年的伊朗與伊拉克的戰爭還是引發了經濟危機,西方國家遭受打擊,以美國為例GDP增長率由1978年的5.6%下降到1980年的3.2%,直至1981年0.2%的負增長。

    1980年之後各國經濟進入滯脹階段,經濟回升、增長乏力,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卻居高不下。1979年7月,英國首先爆發危機,加拿大於同年10月工業生產出現下降,美國於1980年2月陷入危機,其他在1980年爆發危機的國家有比利時、日本、聯邦德國、荷蘭、法國、意大利、愛爾蘭。

    在美國,工業生產指數呈現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線。1981年,里根成為美國總統後,主張減稅、減少通貨膨脹、降低利率、擴大軍費開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國債,排除稅賦規則的漏洞,繼續對商業行為撤銷管制,以此讓自由市場機制能自動修正所面臨的問題。

    美國經濟於1983年開始了茁壯復甦,這波經濟成長維持了好幾年,直到里根任期結束都未停止,成為美國史上為期最久的經濟擴張。

    英國於1981年5月達到最低點。德國的危機更嚴重。由於馬克不斷升值,工資成本提高迅速,從1980年3月到1982年12月,德國的危機持續了34個月。

    日本受危機的影響最輕,危機持續時間最短,沒有出現連續6個月的生產下降,而且生產下降幅度很小。這一輪世界經濟危機結束後,日本節能型家電、汽車湧向世界各國,國際貿易順差大幅度增加。1985年起,日本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

    日本在1980年之後迅速崛起,主要在於日本的產業結構是製造業,後期德國崛起也是依靠精密製造加工業,這一路線是有相當重要的借鑑意義,中國在2020年也是提出發展工業。

    最近,我們看到電力開始流向高端製造。如果看行業用電增長的話,高技術及裝備製造業用電量5881億千瓦時,按年增長21.7%,消費品製造業用電量3669億千瓦時,按年增長18.3%,這兩個行業合計是9000多億千瓦時,接近了工業用電量的三分之一了。

    高技術及裝備製造業包括:醫藥製造業、金屬製品業、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儀器儀表製造業9個行業。

    也就是中國現在從電力的流向來看,製造大國戰略已經開始實行,而國家高層在2020年通過晶片受制於國外的事實中,看到走德國的製造業大國的方式可能更適合中國的國情。2021年初證券市場資金也是開始買入製造,拋售消費類的資產,這種思路上的轉變從發電量指標上得到印證。

    為什麼日本在1980年能夠崛起,除了大力發展製造業之外,還有進行能源結構的轉換。

    日本由第一次石油危機吸取經驗,進行了大規模的產業調整,增加了節能設備的利用,提升核電發電量,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保持了3.35%的增長率.一舉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

    日本在上個世紀60年代快速實現了能源結構轉變,簡單地說,就是所用能源從「煤主油從」轉向「油主煤從」,1973年,石油在日本一次能源中佔到77%。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是高度依賴能源投入的增長,也是高度依賴進口石油的增長。

    石油危機後,日本進入「脱石油」的能源結構調整,增加進口天然氣,發展核能,增加利用傳統能源-煤炭,發展新能源。

    經過多年努力,日本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用天然氣、核能和部分煤炭取代石油,降低了對石油的依賴度。1990年日本一次能源的石油依賴度降至54%,2000年降至48%,2008年降至44%。日本的「石油替代」努力大見成效。

    這一幕是不是很相似,能源危機發生的同時,中國在2020年開始的大力發展光伏行業進行經濟轉型,相關的純鹼與玻璃的價格急速上漲,能源結構轉型是未來非常重要的措施。

    看來,朝中有高人。

    第三次能源危機:1990波斯灣戰爭

    根據第一次能源危機與第二次能源危機的規律來看,都離不開美國的陰謀手段,第三次能源危機也是如此,引發能源危機的直接導火索是美國對中東國家的戰爭。

    薩達姆身為一代梟雄,雖然在統治期間,帶領着伊拉克走向了富強之路,成為中東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但兩伊戰爭結束後,薩達姆憑藉着強大的軍事實力,打敗了對手伊朗,同時自信心迅速膨脹起來,為了不償還欠下的債務,竟然直接決定進攻科威特,再次發動戰爭。

    而這從根本觸犯到了美國的利益,於是為了清除霸權道路上的絆腳石,便於1991年1月份下令轟炸巴格達,同時也代表着海灣戰爭的爆發。

    第三次石油危機。此次危機源於伊拉克佔領科威特,伊拉克遭受了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對世界原油供給中斷,國際油價從1990年7月的16.5美元一路上漲到10月最高點40.1美元。雖然國際能源機構緊急投放儲備石油且沙特等國家加大生產穩定住了市場,但1991年世界GDP的增長率仍跌破2%。

    實際上,1987年美國已經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轉移國內的政治壓力,對外發動戰爭一直是美國的政治手段。

    1987年10月19日,美國道瓊斯指數大幅下跌,一天之內急跌508.32點,下跌幅度達22.6%,下跌的點數和幅度都在這之前的最高記錄。這次股災對美國經濟影響比較大,美國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以1987年第四季度為最高點,接近7%,從1988年第一季度開始即逐季直線下滑,到1989年第二季度降到1.7%,第四季度降到接近零,到1990年變為負增長。

    在1987年10月17日美國「黑色星期一」以後,日本東京日經225種股票價格指數在19日跌620點之後,20日再跌3800點,累計跌幅超過15%,不過日本股市很快得到恢復, 並且帶動了全球股市的回升,到1989年12月, 東京交易所最後一次開市的日經平均股指高達38915點。

    但這只是最後盛宴。其實受到這次經濟危機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就是日本,因此人們又叫它日本經濟危機。

    1990年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其實際 GDP年增長率急劇下降,1991年為2.5%,1992 和1993年則不到1% 均為0.4%,1995 和1996年出現較明顯回升,分別達到2.5%和3.4%,但是1997年又跌落到0.2%,1998年出現負增長,隨後的年份一直徘徊在輕微增長和負增長之間而不能自拔。整個九十年代的日本被稱為「失去的十年」。

    實際上1990年之後,全球進入經濟危機模式,世界相繼發生多次經濟危機,除1990年的日本房產泡沫,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以,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等。

    我們看到歷次能源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通常是企業由於成本上升,利潤下降,企業破產,失業率上升,GDP下降。但是商品的價格並不一定立刻下跌,而是總需求下跌後,原油及其它的大宗商品的價格才開始下跌。

    股票是經濟危機的先行指標,譬如在2021年的十一假期中,美國的天然氣與原油的價格持續暴漲,但是美國,德國及日本的股市反而是下跌。這一規律是前兩次經濟危機是表現出了相同的規律。

    第四次能源危機:2004年石油暴漲

    2004年正是中國經濟大發展時期,在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上流傳着這樣一句話,「中國需要什麼,國家交易市場就漲什麼」。

    中國市場的商品需求幾乎成為了國際商品期貨市場的晴雨表,而國際期貨市場的價格變化也從未如此牽動中國的神經,因為作為全球大宗商品消費大國,中國或成為這場漲價風潮中的最大受害者。

    2003年年末,中國內A公司在國際市場上連續賣空了200萬桶石油期權,結果遭受鉅額虧損,截至到2004年3月,這筆虧損已經高達580萬美金,當然這個580萬的賬面浮虧對於年銷售額76億美金的A公司來說根本算不了什麼。

    A公司領導正在與艾克森美孚公司商談合作,但得知到這筆虧損交易後,就立即給公司發了郵件,要求這兩名交易員斬倉出局。但是這兩名外籍交易員交易的並不是普通的期貨,而是一種「賣出看漲期權」(裸空期權),這種期權收益固定、無成本,能迴避監管,而且在交割前不用顯示在財報之中。這種期權收益低,但風險卻非常大。

    A公司領導不懂這個複雜的品種,但公司的風險管理委員會高盛旗下的J.Aron和兩名外籍交易員都表示,這種期權不能簡單的斬倉,最明智的做法是進行「挪盤」。

    所謂的「挪盤交易」是指在期權交易中關閉虧損的近期合約,然後通過出售更加長期、運用價格更高,交易量更大的期權來支付先前關倉的成本。但是這是一把雙刃劍,如果趨勢出現反轉,之前的虧損就能完全抵消,而如果一旦趨勢延續,那麼風險會成倍的增加。

    2004年6月,A公司因為這筆石油期權交易賬面浮虧已經累計高達3580萬美元。但就算是如此嚴重虧損的情況下,高盛的J.Aron風險管理團隊仍然建議進行挪盤交易,並且認為可以在2005年挽回損失。

    國際石油價格還在上漲,虧損的逐漸擴大,不知不覺2004年9月份,油價繼續猛漲,A公司已經付不起保證金了。

    這是在2004年原油上漲中的一個縮影,它說明了一個事實:太複雜的金融產品要不要碰,同時也不要相信國外的這些投行,他們有可能就是背後最大的對手盤。

    2004年,原油價格上漲給中國帶來的直接成本代價是136億美元,其中原油進口方面多支出75億美元,石化產品多支出61億美元,而這個數字是去年GDP總量的0.9%。

    油價對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已經明確地顯示出來:有車族會感到錢包吃緊,因為汽車用油的價格相比2002年接近翻番。此前,國家發改委和民航總局還批准了民航公司在國內航線恢復收取燃油附加費的請求,從8月1日起徵收燃油附加費。

    在石油化工行業,原油開採行業利潤大幅上升,而煉油和石油加工企業則由於價格倒掛,出現明顯虧損;以原油為原材料的石化行業,產品也隨着油價一路飛漲,個別產品價格的上漲幅度甚至超過了石油的上漲幅度,這樣就彌補了高成本的損失,反而進入了景氣時期。

    2004年與2002年相比,石油價格從24.93美元/桶上漲到42.68美元/桶,上漲了70%以上。這一時期,世界經濟、尤其是中國、印度、俄羅斯等國經濟全面增長,世界經濟在2004年強勁增長5.1%,經濟的全面增長引起石油需求增長,供需矛盾加劇,導致油價上漲。

    2004年全年,歐佩克一攬子油價平均每桶36.05美元,比2003年均價高出7.95美元,並在10月下旬漲到接近47美元/桶。這一時期,儘管伊拉克局勢、委內瑞拉和尼日利亞的罷工以及產油國備用產能的下降對油價上漲都有影響,但主要原因是石油供應從過去近10年的整體供大於求向供不應求的轉變。

    第五次能源危機:天然氣

    2021年6月下旬,美國西北部地區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熱浪,已有上千人因高温導致身體不適而緊急就醫。

    美國西北部各大城市先後創下高温紀錄。據美國《國會山報》當地時間6月30日報道,波特蘭地區已連續3天創下歷史最高氣温紀錄,30日的氣温達到了約46.7℃,西雅圖地區當日最高氣温達到約42.2℃,華盛頓州其他至少兩個地區當日最高氣温約47.8℃。

    天然氣的價格歷史上波動較大,但是由於產能相對過剩,並沒有引發大規模的危機,然而,由於2019年開始美國,中東與中國大量增加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化工產業,需求大幅增加,全球的氣體價格同時上漲。

    2020年7月份天然氣的價格開始上漲,美國天然氣的價格由1.51上漲到6.39,上漲幅度高達423%。

    根據歷次能源危機都會與美國有關這一規律,這一次能源危機仍然是由美國引發,2020年美國發生了歷史上炎熱的天氣,而美國40%的發電原料來自於天然氣,直接導致了工業用氣的不足,甚至部分工業用氣需要去彌補天然氣的缺口。

    而天然氣中分離出來的LPG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產量國家,中國的LPG全球只佔1/12,並且35%需要從中東與美國進口。

    美國,英國,德國均是以天然氣為主要發電的原料之一,但是美國掌握了全球的天然氣資源,所以美國的炎熱天氣引發電力中斷,必然會減少向其它國家的天然氣銷售數量。

    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LPG出口國,美國的能源緊張,會引發全球的氣體緊張,LPG的部分產品是完全來自於天然氣。

    天然氣緊張不僅引發大量的下游化工品暴漲,如甲醇,LPG,PP均受影響,電力也大幅上漲,企業的生產成本再度上升,同時歐洲與美國大量化工裝置缺少天然氣停產。

    英國電價一年漲7倍,英國今年9月份電價跟去年同期相比,足足漲了7倍。電價一年漲7倍,李嘉誠家族控制英國25%電力市場,不得不佩服超人的眼光。

    此次能源源危機持續多久,我們不得而知,十一期間國家氣象局發布了拉尼娜現象預警,可能今年的冬天比較漫長。

    根據前幾次的能源危機來看,資本主義國家都是在能源危機後陷入經濟危機,不知道這次會不會倖免。

    不過,國外的股市確實已經提前走弱了。這就是滯漲,一位著名的周期研究專家曾經說過:滯漲是蕭條的回光。

    美國從本次公布的8月數據來看,剔除食品和能源成本後的核心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本月上漲 0.3%,按年上漲 3.6%。這是自 1991 年 5 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反映了美聯儲主席傑羅姆鮑威爾本周早些時候表示的通脹壓力「令人沮喪」,美國的通脹又到了30年以來的新高。

    從前幾次的能源危機中,日本與德國通過大力發展製造業成為強國,同時日本在第二次能源危機中迅速調整能源結構,減少原油的依賴性,也是值得借鑑。而中國也是在走能源結構調整的路線,同時大力發展製造業也是強國之路。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