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騰訊阿里你學不會:中小企業想戰投獨角獸?有錢也不行

    騰訊阿里你學不會:中小企業想戰投獨角獸?有錢也不行

    中國商業史上,有這樣一幕反覆被提及:當滴滴和快的的合併談判進行到焦灼之時,兩家的管理層分別在兩個房間,給騰訊劉熾平和阿里蔡崇信打電話。

    誰是真正的談判話事人不言自明。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對此有過感慨:「我們只是凡人打架,背後的巨頭才是神仙。」

    「神仙」的具體形象,是以騰訊、阿里投資隊伍為代表的CVC(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企業風險投資)。鑑於「騰訊系」、「阿里系」投資影響範圍之廣,CVC一度被視為「巨頭的遊戲」。

    但如今,在「神仙」的疆域之外,一批非巨頭背景的CVC已悄然登場。

    年輕玩家方面,元氣森林、茶顏悦色、小紅書、泡泡瑪特早已涉足VC市場,即使它們本身還處於青春期。而另一端,現年75歲的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67歲的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進軍VC的消息,也令外界對實業老兵的轉型感慨不已。

    列表還可以繼續拉長。以餐飲行業為例,九毛九、西貝莜麪村均有對外投資記錄,儘管他們看上去十分傳統。

    趨勢很明顯,CVC早已不是網路巨頭的專屬武器。但做實業和做VC畢竟是兩件事,後者有其專業門檻,資金量、行業資源和團隊專業度都決定着CVC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在當前「VC內卷」、資本巨鱷和網路巨頭們掌握絕對話語權的環境裏,中小玩家的空間似乎不多。

    核心問題其實是:為什麼企業都開始做CVC?他們能不能做成?殘酷的資本叢林裏,中小CVC該用怎麼樣生存法則來謀得一席之地?

    CVC成為標配?

    據「真探」從VC投資人、企業戰投人士處了解到的情況,企業做CVC,驅動力無非兩種:財務回報和業務佈局。至於怎麼做,得看企業本身的投資能力和投資出發點:

    公司賬上/創始人手頭有閒錢,但內部缺少專業投資團隊,那麼成為專業投資機構的LP是一種選擇。如果公司有錢有能力組建投資團隊,那麼自己直投就變得可行,公司可以做一些強業務協同的佈局,賬面上的錢也有更好的去處。

    在此基礎上,如果公司和創始人擁有足夠的市場聲量,那麼可以出來做GP,用外部的錢而不是公司的錢做投資。

    更高階的狀態是,內部投資團隊已經相當成熟,這時CVC會把錢投給其他基金做FOF(Fund of Funds),把觸角伸向更多賽道。

    「當GP,拿外面的錢,可以投一些中晚期項目,估值比較高的那種,這種沒必要用自己賬上的錢。做FOF的話,CVC會要求基金定期匯報項目,如果CVC想找哪個公司聊,基金要能對接過來。」企業戰投人士李華告訴「真探」。

    CVC能給公司帶來多少回報?頭部玩家的成績單是最直觀的參考。騰訊財報顯示,整個2021年上半年,投資給騰訊帶來了400億元的利潤,其中二季度投資收益達到約208億元,相當於同期淨利潤的近一半。此外,疆域廣闊的投資版圖既為騰訊完善產業鏈佈局,也為其在諸多領域構築起競爭護城河。

    不過,能把投資做到如此境界的玩家屈指可數。相比巨頭廣闊的投資版圖和複雜架構,巨頭之外的CVC在各方面的能力和規模都要遜色不少。

    相對應的,他們的投資方式沒那麼複雜,投資標的也相對較少。

    梳理投資版圖可以發現,巨頭之外的CVC的投資目的主要是圍繞公司業務進行補缺、夯實或者拓展。比如,泡泡瑪特的投資標的主要圍繞潮流、動漫、二次元等與年輕人相關的品牌;內容平台小紅書則青睞在平台上走紅的品牌;喜茶、茶顏悦色的投資聚焦飲品賽道,九毛九、西貝則分別投了一些餐飲品牌。

    (真探AlphaSeeker 授權使用)

    驅使上述企業佈局一級市場的原因可以是「資金利用率」。李華向「真探」介紹了兩種情況:一種是公司商業模式好,現金流充沛,本身就有多元化投資的意願。另一種則是創業型公司引入了一些機構股東,如果融來的錢躺在賬上,會被視為一種浪費。

    「有些公司會在非常晚期或者上市之後設立戰略投資部門,因為如果資金利用率不高,機構股東可能會和管理層討論這個問題。」

    更務實的原因則是「花小錢辦大事」。有些公司本身處於成長階段,沒有太多精力涉足新產品或新技術。那麼投資便是一種相對舒服的選擇,通過投資,企業可以在意向賽道上提前佈局並建立良好關係,更何況投資早期項目也不需要花太多的錢。

    這麼看來,CVC不僅不算「不務正業」,甚至還應該成為企業的標配,其既能帶來財務回報,又能完成業務協同甚至戰略級佈局。

    但現實很殘酷,在當前「VC內卷」環境裏,缺乏行業話語權的CVC可能會直接倒在成功的第一步:把錢投出去。

    資本叢林生存法則

    與純財務投資機構相比,CVC的特點集中在「產業」二字。「產業」既可以體現為實實在在的資源,也體現為看不見的認知和同行精神。

    據「真探」了解,強勢的CVC可以用最直截了當的方式給予被投公司支持,如提供訂單、幫忙改良技術、或者依靠在供應鏈上的話語權,為被投公司降本增效。

    「好的供應鏈有自己的排產周期。創業公司單打獨鬥的話可能連排產都排不上,成本也會很高。」

    案例有很多。華為旗下的哈勃投資對晶片企業思瑞浦進行投資後,後者便成為華為5G基站信號鏈晶片的核心供應商,來自華為的訂單讓其收入和利潤均顯著增長。一家CVC母公司的創始人也曾向「真探」表示,憑藉多年的行業關係,被投公司想拿哪家大公司的訂單,他都能直接把對方的高層話事人「拉來聊一聊」。

    簡言之,給錢以外,能直接幫到項目是CVC的核心優勢。巨頭有行業號召力,但年輕選手也並非沒有機會。

    在這方面,元氣森林和挑戰者資本是值得關注的樣本,兩者常以「雙核」聯動的方式出現在資本市場,被投企業與元氣森林之間也會產生促進作用:

    今年1月,元氣森林入股觀雲白酒,該公司曾獲得唐彬森的天使輪投資,也曾獲得挑戰者資本的投資。據新浪財經等媒體報道,經過此次融資,觀雲白酒將得到元氣森林的渠道支持——後者歷時四年建立的18.3萬個終端。

    同樣在今年年初,元氣森林還拿下山鬼雞湯78%股份,這也是挑戰者資本曾經投資的項目。山鬼雞湯旗下的餐飲門店,可能成為元氣森林智能冰櫃潛在的落地場景。

    (真探AlphaSeeker 授權使用)

    資源支持是實打實的。至於看不見的認知和同行精神,則要看每家CVC及其母公司所在行業的具體情況。

    一般來說,相比純財務投資機構,長期深耕於具體產業的CVC更專注,有更好的項目洞察,能更高效地挖掘一些優質水下項目。李華向「真探」介紹稱,企業做CVC的便利之處在於可以沿着供應鏈上下游去「摸」項目,合作一次,就能知道對方的技術到底到了什麼程度。

    「項目的工藝穩定性、先進性,以及它的技術壁壘如何,這些都可以在實際合作中得到驗證,但財務投資機構沒有這種驗證的過程。」

    除了能找到好項目,更「懂行」也是打動創始人的因素之一。此外,以業務佈局為驅動的CVC對估值增長相對有耐心,這些都可能是項目尋求投資方時的考量因素,即雙方能不能合拍,能不能長期地走下去。

    某種意義上,CVC和財務投資機構並不在同一個競爭維度。在李華看來,財務投資機構不管PR做得多兇,講自己投後賦能多厲害,其實都不如直接的流量、供應鏈、訂單支持來得實際。因此有些財務投資機構在投項目的時候,也希望同時有CVC能進來,「有錢大家一起賺」。

    有資源優勢、產業洞察、還能打打情感牌,CVC似乎可以在資本叢林裏走出差異化競爭路線。但別忘了,資源有規模和優劣之分,激烈的競爭也會使項目估值水漲船高。此外,並非每個項目都迫切需要產業資源支持,階段不同需求不同,有的企業在特定階段更需要頭部機構的品牌背書。

    中腰部CVC幾乎在每個方面都不佔優勢。在懸殊的資源和資金差距面前,在資本巨鱷和巨頭CVC的陰影下,留給中腰部公司的空間相當狹小。

    李華向「真探」直言:「好的項目,基本是頭部基金和巨頭CVC拿下了,中腰部機構最多是分點湯。」

    多位VC從業者向「真探」提到一個現象:相比於去年消費行業新項目的不斷湧現,今年行業更多的是中後期融資,整個一級市場「寡頭化」趨勢明顯,中小型機構的生存難度越來越大。

    說到底,這注定是場屬於大玩家的遊戲。

    時代合謀裏,沒有中小CVC

    從無人知曉VC,到企業紛紛入場做股權投資,其實也只過了不到30年。

    1992年,美元基金IDG入華,此後不少外資投資機構開始活躍於中國市場。BAT建立並崛起於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藉着國內股權投資市場發展的東風,他們在資本加持下高速發展。2000年-2010年,曾經的創業標誌BAT搖身成為投資人,做起了CVC。此後,越來越多的網路、科技企業加入其中。

    企業紛紛下場做VC是時代使然。《合夥企業法》、《基金法》給人民幣市場打下了制度性基礎,創業板和科創板豐富了上市通道。與其說實業老兵轉型投資是「活到老學到老」,不如說這是一場與時代的合謀。

    「創而優則投」,市場的日益完善、企業對增長的無限渴望,讓進軍VC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但真正從中獲利者只是少數,成功青睞體量大、實力雄厚的參與者。與之相比,中小CVC的命運,可能更多的是成為裹挾在時代巨浪中的細小沙礫。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