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香港「審計事宜」觸發上市公司停牌個案激增

    香港「審計事宜」觸發上市公司停牌個案激增

    近年不少上市公司因審計問題,無法發布業績而按例停牌。

    致同(Grant Thornton)發表報告(Fraud Research On HK ListCo 2021)指出,截至今年8月底止,在香港停牌超過3個月的上市公司仍有多達112家(其中主板94家、GEM創業板 18家),佔截至2021年8月31日香港上市公司總數量 2,562家的4.37%(其中主板佔4.27%、GEM佔5.00%)。對比2020年的80間公司,更是按年激增40%。

    * 近一半公司停牌時間為3至6個月,涉及延遲發布審計報告、股東及管理層問題,以及遭監管機構調查等因素。

    致同中國法證調查服務主管合夥人湯飆(Barry Tong)表示,全球疫情持續,導致經濟轉差情況或會令上市公司周轉不靈,為資產流動性帶來影響。上市公司停牌原因除了財務上出現問題,還可能受到沽空機構報告狙擊公司財務報告,或者負債出現問題,甚至可能違反證監會條例(如高層涉嫌及不法行為)被調查等都有機會遭受停牌。

    「審計事宜」事宜所觸發的停牌,從去年的41%增至今年的50%

    報告顯示,近年因涉及審計相關事宜,而觸發上市公司停牌的個案急劇上升,由2019年的41%,急增至今年的50%,而且大部份主要考慮因素與其資產估值過高有關。

    湯飆表示,審計師發現有關注事項而導致上市公司或面臨停牌的個案大幅增加,佔今年樣本一半,大部分市值低於10億港元。他說,審計師最關注的是上市公司高估應收帳款等資產值。至於公司更換審計師的情況佔比,由去年的15%升42%,懸空核數師的情況今年為11%,而去年並沒有出現相關情況。

    湯飆解釋指,可能與近年監管機構加強規管有關,作為審計師或會面對一定的壓力。當審計師表示對某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及其他事宜出具不發表意見,自然很容易發現一連串問題需要公司實時處理。

    涉「股東、管理層」引發的停牌,從去年的9%增至今年的29%

    湯飆說,涉及股東及管理層問題導致公司停牌的個案亦有所增加,由去年的9%升至29%,主要因為爭拗及更換董事後發現前管理層有欺詐而觸發,出現的問題中,挪用資產及進行未授權借貸及擔保佔共57%。

    「監管機構」所觸發的停牌,有所減少

    報告指,期內由監管機構觸發上市公司停牌按年減少37%,而大部分案件涉及多個監管機構聯合行動,當中包括港交所、香港證監會、廉政公署、財匯局、香港警務處、中國內地公安等,主要打擊涉及董事的不當行為、資產挪用和洗黑錢活動等,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年內這些涉案的公司全部停牌中,相比2020年的數據,當中63%從未停牌(Never suspended)、37%恢復交易(Trading resumed)。

    湯飆認為,這反映個案複雜程度較前增加,並引發審計師關注。

    「沽空機構」狙擊引發的停牌,急據減少

    在2019年至2021年期間,遭沽空機構狙擊而導致停牌數字急劇下降。湯飆解釋,市值約50億的企業,較市值少於10億的企業更容易受到沽空機構評價,因為這類中大型股份更容易從市場上借貨。

    然而,10億市值以下的上市公司則因較容易受到監管及審計關注,因此難以下手。

    湯飆稱,不同情況觸發停牌,共同關注點均是做假數、高估資產問題居多。同時,多了監管機構採取聯合行動,個別監管機構如財務匯報局轉趨高調,並對上市公司要求的內控要求提高了。同時,停牌個案亦多與流動性問題、周轉不靈有關。

    由審計師觸發停牌的個案,會否致長期停牌並引發大量公司明年除牌,湯飆表示,得看上市公司能否出具法證、內部監控、審計報告,以及是否就除牌決定上訴而定。最近上市公司宣佈業績後刊發補充公告增加,他認為這反映上市公司先努力盡快刊發業績,繼而刊發公告跟進錯漏及響應監管機構的關注,務求無須停牌。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