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拜登重塑「鷹派」美聯儲?

    拜登重塑「鷹派」美聯儲?

    香港時間11月22日晚間,美國總統拜登宣佈提名鮑威爾為美聯儲主席,另一熱門人選佈雷納德被升任為副主席。上述提名還有待美國國會最終確認生效。

    鮑威爾過去一直以「中間派」形象示人,但當前市場將鮑威爾作為「鷹派」代言人。一方面是他較佈雷納德更加鷹派,另一方面是他在2018年上任後完成了一輪緊縮周期。

    今年鮑威爾的政策傾向也經歷了從中性向略微鷹派的轉變,但在FOMC委員中尚不算「大鷹派」。目前多位理事和2022年將擁有投票權的地方聯儲主席都比鮑威爾更加鷹派。

    至明年1月美聯儲FOMC將有3個理事空缺,地方聯儲也有2個主席空缺。歷史上民主黨時期的美聯儲似乎有更加鷹派的傾向,拜登是否會重塑一個更加「鷹派」的美聯儲值得關注。

    事件:鮑威爾連任,美元走強

    香港時間11月23日晚間,美國總統拜登宣佈提名鮑威爾為美聯儲主席,另一熱門人選佈雷納德被升任為副主席,接替即將於明年1月31日離任的克拉裏達。上述提名還有待美國國會最終確認生效。消息公布後美元指數、美債收益率攜手走高,黃金承壓下跌。鮑威爾連任被視為美聯儲將在明年年中加息的保證。

    (Tradingview / 興業研究宏觀提供)

    一、鮑威爾成「鷹派」代言人?

    現年68歲的鮑威爾並非經濟學家出身,對於宏觀經濟學的認識弱於他的幾位前任。他本科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專業,此後在美國喬治城大學取得JD學位後進入華爾街開始律師執業。1990年鮑威爾在老布殊政府擔任財政部副部長;2012年被奧巴馬提名為美聯儲理事,先後與伯南克、耶倫共事。鮑威爾在擔任理事期間一直被視為「中間派」,一方面是他在耶倫任內從未投出反對票,另一方面他在華盛頓也與民主、共和兩黨交好。2018年正式就任美聯儲主席後,鮑威爾的公開講話立場也較為中性。

    當前市場將鮑威爾作為「鷹派」代言人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另一位候選人佈雷納德的明顯立場更加「鴿派」;二是鮑威爾在2018年上任後恰好進入緊縮周期,2018年加息4次,大大超出了當時的市場預期,並在任內完成了「量化緊縮」。時任總統特朗普多次抨擊鮑威爾的緊縮政策,並揚言要將其撤職。

    今年鮑威爾的表態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尤其是對於通脹前景的判斷。直至8月JacksonHole央行峰會的演講,鮑威爾仍然維持「通脹是暫時性」的判斷。從9月開始,鮑威爾承認供給瓶頸和通脹的持續時間會比預期更長,可能會持續到明年上半年,不能準確判斷通脹何時會回落。在加息上,鮑威爾一直強調加息有更加嚴格的條件,還為時尚早;但他也認為明年有可能實現或接近充分就業。在FOMC委員中,鮑威爾的立場略偏鷹派,但隨着越來越多官員轉鷹,鮑威爾還遠算不上「大鷹派」。

    (Macrobond / 興業研究宏觀提供)
    (興業研究宏觀提供)

    二、拜登會重塑「鷹派」美聯儲嗎?

    2022年將有克利夫蘭、波士頓、聖路易斯和堪薩斯四名地方聯儲主席獲得輪值投票權。相較於鮑威爾,2022年有投票權的幾位地方聯儲主席是名副其實的「大鷹派」:聖路易斯聯儲主席布拉德最為鷹派,他提出可以在結束Taper前便加息,2022年加息2次。堪薩斯聯儲主席喬治常年保持鷹派立場,她認為美聯儲會保持龐大的資產負債表,但長期利率目標也應當隨之提高。克利夫蘭聯儲主席梅斯特的態度與主席鮑威爾接近,認為還需要時間評估加息條件。波士頓聯儲主席暫時空缺,前任主席羅森格倫因陷入炒股事件宣佈提前退休。此前羅森格倫的主張也較為鷹派,他認為2022年即將實現充分就業,至年底可以加息一次。

    (興業研究宏觀提供)

    目前美聯儲FOMC仍有多個職位空缺。FOMC滿員是7名理事,目前空缺1名。在今年12月夸爾斯將提前離職,空出監管副主席,FOMC理事空缺達到2名;明年1月克拉裏達離職後空缺達到3名。此外,波士頓聯儲主席羅森格倫和達拉斯聯儲主席卡普蘭都因為炒股事件辭職,兩人也都持鷹派立場。雖然地方聯儲主席是由美聯儲任命,而非總統直接欽點,但是總統仍可以通過提名的理事間接影響地方聯儲主席人選。如果拜登以鷹派人選填補目前的2個理事空缺,候補的地方聯儲主席可能也會繼承前任的鷹派立場。

    (FRB / 興業研究宏觀提供)

    回顧歷史,民主黨總統任內的美聯儲似乎表現得更加鷹派,尤其是民主黨總統卡特提名的沃爾克更是因大幅加息戰勝惡性通脹而彪炳史冊。克林頓時期也以相對高的利率水平維持了十年經濟擴張。拜登是否會重塑一個更加「鷹派」的美聯儲值得關注。

    (Macrobond / 興業研究提供)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