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從「新職業群體」談談中國工人隊伍的新特徵

    從「新職業群體」談談中國工人隊伍的新特徵

    改革開放以後,隨着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速,大量農民工開始湧現。無論從收入來源、知識結構、從事的產業和勞動過程等各個方面來看,農民工都符合工人階級形成和發展的一般歷史規律,已經成為了工人階級的重要力量,進一步擴大了工人階級隊伍。

    隨着中國社會結構深層次的變化,中國社會出現了一些「新職業群體」。作為新的職業階層,他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新職業群體的出現為工人階級隊伍注入了新活力。

    近些年來,伴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網路等新技術的廣泛運用,中國工人隊伍的內部結構、就業形態、利益訴求等方面也發生了明顯的新變化,呈現出許多新特點。

    工人隊伍構成的複雜性增大

    目前,中國工人隊伍構成成分日益複雜,職工就業形態日益多樣化,分配方式和利益關係也日趨多元化,呈現出結構複雜性的特徵。

    從不同所有制成分來看,工人隊伍中既有在國有企業工作的職工,也有在私營企業、「三資」企業以及各種複雜關係的股份制企業工作的職工。

    從生產要素的主要投入類型來看,工人隊伍中既有在技術、資本密集的企業中工作的職工,也有在勞動密集的企業中工作的職工。

    從城鄉户籍來看,工人隊伍中既有城鎮户籍的職工,也有農村户籍的農民工。

    從用工方式和勞動關係來看,工人群體中既有與用人單位簽訂正式勞動合同(或確定正式勞動關係)的正式職工,也有非正式工作的職工,諸如臨時工、派遣工、靈活就業工人等。

    工人隊伍內部不同群體收入差距拉大

    隨着工人階級的職業分化,工人階級內部之間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斷擴大。地區差距、行業差距、單位之間的差距都非常顯著,甚至地區、行業和單位內部的差距也非常明顯。

    從所有制就業單位來看,城鎮非私營企業單位就業人員年均工資持續高於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均工資。近十年間,城鎮非私營單位與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均工資差額增長22409元,增幅為129.96%。2018年二者差額首次突破3萬元,2020年二者差額增加至39652元。

    從就業行業來看,訊息傳輸/軟件和訊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等行業年均工資較高,而農林牧漁、住宿和餐飲業等行業年均工資較低。從就業崗位來看,從事專業技術和管理工作的白領群體,收入顯著高於從事簡單勞動和體力勞動的藍領群體。

    製造業工人佔比持續下降

    近十年來,中國製造業工人群體佔比呈下降趨勢。從事製造業工人群體在城鎮非私營企業、私營企業及個體就業中佔比均呈波動下降趨勢。2010年至2019年,從製造業工人在城鎮非私營單位佔比來看,製造業佔比於2010年至2013年間波動上升至最高點29.04%,此後便持續下降至最低點22.33%;從製造業工人在私營企業及個人就業中佔比來看,製造業佔比於2010年至2016年間持續下降至最低點13.59%,2017年有所回升,此後仍呈下降趨勢。

    在中國經濟增長下行時期,製造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製造企業的「用工荒」現象越來越嚴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全國招聘大於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顯示,製造業用工缺口最大。緩解制造業「缺工」,需要企業、勞動者和政府職能部門的協同努力。

    農民工群體出現負增長

    在新的發展階段,由於農村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和比例持續減少,加之大城市房價、房租高企和城鎮生活成本上升,以及就地就近就業政策顯效,農民工外出務工意願降低,中國農民工群體不再無限供給。儘管最近五年數據顯示,農民工規模於2016年至2019年呈逐年增長的趨勢,由28171萬人增至29077萬人,但2020年農民工首次出現負增長,比2019年減少517萬人。

    《2020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數據還顯示,相對於本地農民工,外出農民工負增長更為顯著。2020年外出農民工為16959萬人,比上年減少466萬人;本地農民工為11601萬人,比上年減少51萬人。這是自2008年統計農民工數據以來,農民工總量第一次出現下降,現在還不清楚是疫情影響所致還是一種轉折性變化。農民工驟減給中國經濟社會帶來諸多變化,加劇企業「用工荒」現狀。

    與網路相聯繫的新職業群體迅猛發展

    網路的迅猛發展,創造了大量靈活就業的新形式、新業態。與網路平台相聯繫的靈活就業的新職業群體迅速發展,成為中國當前以及未來勞動力市場中不容忽視的就業群體。比如個體的、形式多樣的網絡直播、網店、網上代購、短視頻製作、網約車、網約配送等從業人員,其發展異常迅猛,對傳統的就業方式產生極大的影響和衝擊。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CSS)數據顯示,「自由職業者」在職業階層結構中的比例從2008年的0.1%猛增到2019年的5.6%,意味着自由職業者這個群體目前已經達到3900萬人。

    2019年以來,人社部陸續公布了包括「網約配送員」「網路營銷師」「電子競技員」在內的三批共38個新職業。

    根據2020年10月的相關調查,在新職業群體中,網約配送員佔53.9%,網絡主播(包括音視頻創作者)佔12.8%,公眾號/微博等全媒體運營人員佔7.0%,網絡文學寫手佔6.8%,電子競技員佔4.8%,新興網路科技從業人員佔4.2%,其他佔2.3%。

    網路迅猛發展所催生的新型網絡工作,大都呈現「新型零工」的靈活就業方式。

    新零工經濟的勞動關係複雜化

    共享經濟、平台經濟等催生的新零工就業逐漸滲透到社會各領域,僱傭形式發生改變,在傳統勞動關係之外顯現出靈活複雜的趨勢,新型的勞動爭議和勞資糾紛案件時有發生。

    第八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顯示,在共享經濟、平台經濟發展所創造的新就業形態中,勞動者不再受用人單位直接控制,而是通過平台與市場直接對接、進行價值交換。網路平台是新興事物,新就業形態從業者與平台之間的關係較為複雜,現行的法律缺乏對應的規定,因而會出現管理缺位的問題。

    同時,平台就業形態比較靈活,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都與傳統工業社會大為不同,這對於傳統的勞資關係和社會保障等政策體系都是巨大的衝擊,給從業者收入穩定、就業保障和勞動保護等一系列問題都帶來了巨大挑戰。當然,新零工經濟和新職業群體也為經濟社會生活注入新的活力,為保障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正常生產生活服務作出了重要貢獻。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