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樹欲靜而風不止!歐洲三場危機意外牽扯到中國

    樹欲靜而風不止!歐洲三場危機意外牽扯到中國

    遙遠歐洲,正在面臨三場危機。由於某種特殊的關係,中國也成為了見證者。

    立陶宛的小動作激不起大風大浪,卻強化了大國博弈的烈度;

    東歐邊境上的難民成千上萬,歐洲卻在拋棄它的人權原則;

    席捲德語區的街頭示威群情激昂,自由與生命的衝突仍在上演。

    這同時發生的三場危機,決定了中歐交往未來的局面。

    外交危機

    如果不是立陶宛,恐怕很多中國的年輕人都沒聽說過「代辦」一詞。

    「代辦」源自法語詞「Chargé d'affaires」,直譯過來就是「管事的人」。

    按國際法來講,當大使或公使不在的時候,代辦擔任一國的臨時外交代表;他們通常享有與大使同等的外交特權和豁免權,但是在重大的外交場合中,其身份比大使低一等次。

    在二戰後的國際交往中,「代辦」說白了就是外交降級。

    最出名的代辦關係存在於沙特和泰國。1989年,沙特王室的一批珠寶在泰國遭竊,沙特的調查官員在泰國遭殺害,史稱「藍鑽事件」。

    自此,兩國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直到現在。

    同樣在1980年代,因荷蘭向中國台灣出售潛艇,中荷在1981年降為代辦級,84年才恢復。

    如今,立陶宛步了荷蘭的後塵,多次在中國的底線問題上惹是生非。

    11月21日,中方宣佈與立陶宛外交關係降級。

    這一次,立陶宛玩得有點大。

    2021年的歐洲顯然不同於1980年代的歐洲。這四十年間,歐洲一體化不斷加深,單個成員國的外交舉動不再純粹只與本國利益相關,而常常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指出,中方之所以沒有針對立陶宛採取更進一步的措施,主要還是考慮到不要讓其對於中歐關係的整個局面過度衝擊。

    如果真的斷交,立陶宛又作為歐盟成員國,就勢必牽連對到中歐層面機制的影響。

    換句話說,立陶宛想將歐洲、美國一起拉下水。

    立陶宛也確實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它前腳在中國門前撒野,後腳就跑到美國領到了6億美元的出口信貸。

    這種小國從大國拿錢搞事的戲碼,我們見多了。在11月23日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趙立堅明確告誡立陶宛:為某些大國火中取栗,最終只會引火燒身。

    2020年,中國成為歐盟的最大貨物進口國,也是歐盟的第三大貨物出口國。維護好中歐合作發展的大局,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歐洲也有人不這麼想。所以,接下來,歐盟其他國家、歐盟會怎麼辦,都值得關注。

    難民危機

    話說回來,在外交上頻頻搞事的立陶宛,自己過得似乎並不太平。

    白俄羅斯國家電視台11月17日發布的一段視頻顯示,立陶宛士兵在邊境口岸克萊維察用暴力驅趕滯留的難民,不僅踢打躺在地上的難民,將難民的物品扔向白俄羅斯一側,竟然還放出軍犬撕咬難民。

    暴力行為激起了民憤。

    連中國外交部也對這一事件表達了嚴重關切、嚴厲譴責。趙立堅說:這充分表明,立陶宛和某些國家所標榜的所謂「捍衛自由民主」是多麼虛偽。我們強烈呼籲立陶宛停止暴力,採取有效措施維護難民的人權和各項基本權利。

    事實上,最近幾個月,整個東歐的邊境線上都非常熱鬧。

    去年,歐洲多國指控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偷了一場選舉」,便對其實施制裁。

    為了回應歐洲制裁,白俄羅斯給從中東難民打開了方便之門,不僅為難民安排從伊拉克到明斯克的航班,還給他們發放白俄簽證,建立起直通歐盟的通道,只要他們承諾之後會到歐盟討生活。

    立陶宛、波蘭和拉脱維亞和三個與白俄陸地接壤的歐盟國首當其衝。

    (經濟學人/智谷趨勢提供)

    本着人道主義原則,歐盟的人權法案規定,對待難民需要「尊重其基本權利,確保其能夠接觸到避難申請程序,並遵循『不驅回』(non-refoulement)原則。」

    「不驅回」指的是一國不能將難民送回一個可能使他們遭受非人道待遇的國家。這可謂是國際難民法則的核心。

    但我們都知道,歐盟在難民問題上一直是很曖昧的態度,而且成員國對難民的接受程度不一,東歐國家尤其牴觸難民。

    面對成百上千的難民湧向邊境,你說東歐小國心裏能不慌嗎?

    因此,立陶宛在今年8月通過了一項修正案,賦予邊防人員驅回非法入境者的權力。10月,波蘭通過了類似的修正案。

    很快,那些本來可以僥倖進入歐盟的難民,都成了邊防人員的「KPI」。到了11月,2000多人被驅返,還沒有人被「幸運地」拘捕。

    (BBC/智谷趨勢提供)

    立陶宛拘捕和驅回的難民人數. 藍:被拘捕;紅:被驅趕回白俄羅斯.

    但對立陶宛的暴力行為,歐盟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位歐盟發言人說:「在歐盟法律框架內,立陶宛當局有權決定自己採取何種避難和驅返規則。」

    翻譯一下就是,在這個危機關頭,歐盟也可以放棄自己引以為傲的人道主義原則。

    歐盟態度的微妙變化,其實也不難理解。當難民湧向立陶宛的邊境之時,嘴裏喊的可是「德國」。

    防疫危機

    說到德國,最近最焦頭爛額的恐怕就是它了。

    22日,德國衛生部長施潘(Jens Spahn)「以死相逼」:「到冬天結束時,絕大多數德國人要麼接種疫苗,要麼從新冠中康復,要麼死亡。」

    最近幾天,施潘還多次發出警告:德國的新增病例正在急劇上升!他呼籲,要實行新的限制措施來降低感染人數,比如只允許疫苗接種者或新冠康復者出入公共場所。

    (經濟學人/智谷趨勢提供)

    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正在推進強制接種新冠疫苗。

    在奧地利,新一輪的全面封鎖自本周一開始實施,而從明年2月開始,新冠疫苗將強制接種。

    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西歐的大多數國家也正在對未接種者採取越來越多的公共活動限制:禁止進入餐館、健身房、其他娛樂場館等,變相地推進強制接種。

    對於政府的這種騷操作,歐洲民間意見反彈很大。

    先是4萬名未接種疫苗的奧地利人走上維也納街頭。一些抗議者舉着標語牌,將奧地利新總理亞歷山大·沙倫伯格(Alexander Schallenberg)比作奧斯威辛納粹集中營的虐待狂醫生。

    還有一些人佩戴黃色的猶太星,這是一種當時納粹政權強迫猶太公民佩戴的黃色徽章,只不過上面刻着「未接種疫苗者」而不是「猶太人」的字樣。

    上周末,在比利時、克羅地亞、意大利、瑞士和北愛爾蘭,成千上萬的人上街遊行;荷蘭警方亦在鹿特丹抓捕了數十名投擲石塊、縱火的抗議者。

    在各國政府看來,強制接種、社交封鎖是無奈之舉,更是必要之舉。數據顯示,德語區國家正是西歐疫苗接種率最低的國家,德國、瑞士、奧地利12歲以上未接種人群佔比均超過20%。

    但德語區民眾亦對強制接種、出行限制這種措施心有餘悸。想一想,連「納粹」一詞都用上了,顯然是新的防疫措施喚醒了德語區民眾某種深入骨髓的集體記憶和恐懼。

    與此同時,疫情的發展讓人揪心:世界衛生組織警告說,到明年3月1日,可能還會有70萬歐洲人死於新冠。截止目前,已經有150萬歐洲人因新冠離世。

    從過往經驗來看,不做好公共溝通,不做好預期管理,即使歐洲的這一波示威遊行消停了,也只會是暫時的。

    生存、健康這種最基本的人權,已經成了最難辦的事。

    結語

    全球經濟衰退、疫情的蔓延,加速了所有矛盾的大爆發。

    歐洲的三場危機,已經促使它做出某些改變。

    在外交事務上,它需要妥善處理一些不協調的音調,在「歐洲一體化」和「全球一體化」之間做某種平衡。

    對待難民,它更加現實。有報道稱,在過去30年裏,歐洲國家已經建造了大約1,000公里的邊界圍欄,其中大部分是自2015年難民危機以來修建的。

    在疫情防控上,它的「政治正確」也開始鬆動。當英國首相、波蘭總統、法國總理紛紛感染新冠,各國對待疫情防控的態度也在悄然改變。

    一切的一切都表明,我們與歐洲的對話和交往方式,也將不同從前。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