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通吃政企教:中植系的資本局

    通吃政企教:中植系的資本局

    在A股上,有着幾大著名的資本豪強,如中植系、安邦系、明天系、海航系、方正系等。

    而今,海航系創始人陳峰被捕,海航破產;方正集團債務重整,方大證券、北大醫藥被打包賣給平安集團;明天系、安邦系也都告別往日榮光,資本的野蠻時代已經走遠。

    昨天,中植系創始人解直錕意外去世。根據中植集團官方公眾號通報,解直錕是在練瑜伽時,心臟病突發,被瑜伽繩勒住了脖子。當發現時已經晚了,解直錕被送到醫院,已經大面積心肌梗死,搶救失敗。

    由於中植系牽涉到的A股上市公司多達數十家,解直錕的死將對A股帶來重大影響。但人們更好奇的是,中植系資本帝國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何為資本?資本並不是指自己的錢很多,而是手裏管控的錢多。但靠自己的錢,就算是李嘉誠,也永遠比不上資本機構。就全球而言,資本帝國的形成一般有三種模式,一是銀行資本,二是保險資本,三是證券資本。

    銀行的錢來源於儲户,經營的就是貨幣資產。銀行必然是超級資本財團。保險的錢則來源於保單,保單賣得越多,保險集團就越有錢。像平安系、安邦系以及寶能系,都是險資的代表。證券資本的錢就更為多樣化了,如公募、私募、信託、債券等,都能成為資本來源。

    中植系就是一個典型的主要發跡於證券市場的資本集團。

    但是,當我拆開中植系的資本帝國時,隊長髮現,這不僅僅是一個資本帝國,而是一個背靠央企、政商通吃、家族橫跨政企教三界的超級資本豪門集團。

    解直錕出生於1961年,中植集團創立於1995年。為什麼叫「中植集團」?因為解直錕原名叫「解植坤」。因信風水五行,以「木克金」為由,改名「解直錕」。植旁邊的木字去掉了,土字旁的坤改成了金字旁的錕。

    就像他的改名一樣,去掉了木和土,增加了金,從此解直錕鯤鵬展翅,一日千里,縱橫中國的資本江湖,勢不可擋。

    最初,解直錕只是黑龍江伊春市的一家印刷廠的工人。後來,做木材生意,解直錕賺到了第一桶金。如果僅僅在木材領域擴張,解直錕是絕對創辦不成萬億資本帝國——中植集團的。

    在前文中,隊長就提到了,要打造一個資本帝國,一定要有一個貨幣經營平台,要能夠吸引大眾資金,聚少成多,比如銀行、保險或者證券等平台。

    我國銀行實施國營,私人資本就只能走保險和證券這兩條渠道。中植系的壯大離不開一家核心的證券平台——中融信託。可以說,中融信託是中植系早期崛起的核心彈藥庫。

    2002年,哈爾濱國際信託重組。哈爾濱國有資產管理局和哈慈股份有限公司將所持有的股份轉讓給哈爾濱經濟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和中植集團。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中植集團正式入主哈爾濱國際信託,並將其改名為中融信託。

    有了信託平台,就可以在公開市場發行信託基金,公開融資。外面的錢就能大量地吸入中植系。中融信託就成了中植集團早期的超級彈藥庫。

    在彈藥充足後,中植系開始對外資本擴張。中植系的擴張方式在今天看來,其實很常規,就是PE+上市公司的模式,但在當年,卻很有效。

    PE的意思就是市盈率。PE+上市公司,如何盈利呢?簡單地說就是,併購熱門概念產業,打包進入上市公司,推高上市公司的股價,吸引散户接盤,中植系套利退出。

    我們就拿當下最火的新能源來說。中植系旗下上市公司,想要踏上新能源的風口,但自己又沒有新能源產業,怎麼辦呢?直接併購一家新能源公司,順着媒體端把概念炒起來,然後利用自己的大資金助推一把,就能把股價抬高,擇機獲利退出。

    在原來監管不完善的年代,中植系這套簡單粗暴的玩法,獲利頗豐。雖然偶爾也會栽跟頭,但總體來說,賺多虧少。

    那些購買中植系信託產品的投資者也跟着大賺,年度回報率可以達到8%-9%,遠超銀行定存的利率。

    值得一提的是,爆雷的九鼎集團、信中利集團主要也是走的這個模式。

    在賺到錢後,中植系就開始資本擴張,成立更多的資本平台,聚攏更多的資本,拿更多的錢生更多的錢,才叫資本巨鱷。最終,中植系旗下形成四大財富管理公司,分別是恆天財富、新湖財富、大唐財富、高晟財富。

    這四大財富平台募資能力堪稱業內頂尖,僅恆天財富在2021年新增的資產配置額就超過1055億。為什麼中植系吸金能力這麼強?根源在於,它背靠真央企,信賴度高。

    在證券市場,很多公司編故事,製造假央企,詐騙投資者。但背靠真央企的中植集團就顯得格外鶴立雞群。

    在2009年,解直錕將中融信託的1.17億股本,合計36%股權轉讓給經緯紡織,讓經緯紡織成為了中融信託的第一大股東,中植集團退居第二大股東。經緯紡織的背後則是航母級央企中國工業機械集團。

    雖然中植系退居第二大股東,但中融信託的實際控制權仍在中植集團手中,其高管層全部由中植集團委派。這就像中植集團和經緯紡織達成的某種默契,經營權給中植集團,央企作為財務投資人只負責分錢。

    有點類似於中科院和聯想集團的關係,差別在於央企掌握大股權,可以把經營權給中植集團,也可以收回經營權。

    同時,解直錕效仿中融信託的模式,恆天財富、新湖財富的股東名單中,都有經緯紡織。大唐財富背後有國企大唐集團、而高晟財富背後還有個遼寧沈撫投資集團。這個遼寧沈撫投資集團是民企還是國企,我實在是查不出來了。

    這種「公私合營」的經營模式,讓中植系的公募產品暢銷於高淨值人群之中,也不斷地壯大了中植資本。

    錢多了後,中植系開始在A股上大舉買買買!僅持股5%以上的A股公司,就多達25家。有些是被迫成為股東。大家都知道,股票是可以質押的,質押給誰呢?一般就是質押給銀行、保險或者證券資本。要是經營不善,爆雷了,還不上債了,這債權就自動變成股權了。

    這種被迫成為股東的,一般都是投資的失敗案例。中植系旗下有7家ST股,基本都是這麼來的。

    中植系的資本擴張,不僅在業務上喜歡搞「公私合營」,在人員僱傭上,也很喜歡搞「公私合營」。中植集團的高管層很多都來源於政府。

    根據騰訊新聞稜鏡欄目報道:中植集團首席運營官牛佔斌是原中國網路訊息中心副主任;首席經濟學家王允貴是原國家外匯管理局綜合司司長兼新聞發言人;首席合規官劉輔華是原中國證監會法律部副主任;首席財務官是原北京稅務局副局長;首席風控官陳海波是原公安部證券犯罪偵察局前官員.....

    基本上,也是人盡其才,各司其職。這些人員的加入,也令中植系資本更讓投資者信賴。

    中植系所滲透的領域還遠不止這些,解直錕本人還是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的校董。

    他的哥哥解植春則一直隱身幕後,也擔任黑龍江大學、深圳大學客座教授以及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研究生導師。

    中植集團的擴張跟解植春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解植春最開始在黑龍江省委辦公廳任副處長、處長,後調任光大銀行,正式踏足金融領域。

    解植春所擔任過的職位,隊長隨便列舉幾個,都是如雷貫耳,光大集團執行董事、中國證券業協會副會長、中投公司副總經理、中央匯金公司總經理,橫跨政界、金融、教育三大領域,全都處於食物鏈的最頂端......

    在中植集團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方大集團的影子,可以看到聯想集團的影子,也可以看到信中利、九鼎等私募集團的影子,但它做的最正確的事,也許就是「公私合營」。

    既解決了投資者對中植資本的信賴,也解決了政府對中植資本的信賴,央企還對中植資本擁有一定的控制權,在關鍵時候,可以防範資本風險的外溢。

    可是,在金融槓桿收緊之下,資本的風險也就像一個吊繩,牢牢地吊在了資本家的頭上。在房地產降槓桿後,資本集團也同樣迎來了自己的「去槓桿,降風險」的刮骨療傷。

    風險不能外溢。這無疑是痛苦的。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