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阿里、華為、騰訊築底雲計算 一場生態分割大戰

    阿里、華為、騰訊築底雲計算 一場生態分割大戰

    近日,隨着數字經濟規劃的發布,雲計算概念水漲船高,進一步受到了資本市場的熱捧。

    在政策推動下,還未發展成熟的雲計算行業勢必會加劇競爭。然而從整體來看,政策利好或許只是利好行業,加速提升行業的上限,早已論資排輩、梯隊分明的雲計算行業,競爭格局或許並不會因此發生太大的變化。

    「0元標」和「1元標」的不斷出現,雲計算早已內捲成疾,腰部和尾部的玩家並不會因為一些「短效」的刺激從而獲得顛覆行業的契機。從長遠來看,頭部玩家們分割市場,擠壓中小玩家生存空間的態勢依然將長期存在。

    擠走「攪局者」後,頭部玩家們如何利用雲計算掘金,更好地提高生存質量,才更值得深思。

    規模化資源供給的發展邏輯,將盈利推向死衚衕

    據Canalys最近數據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中國大陸雲基礎設施服務支出按年增長43%,達到72億美元,其中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百度人工智能雲主導國內市場,佔總支出的80%。

    馬太效應凸顯的雲計算行業,正在向二八定律進化,巨頭們的優勢愈加明顯,但也由此暴露出了大廠思維的弊端。

    國內雲計算市場發展到現在,本質上都是依靠資源型增長驅動。即,促成巨頭們獲得優勢地位的驅動力主要來源於大規模IDC基礎設施的鋪設,規模效應帶來的降本增效,使得巨頭們得以用低價策略爭奪市場份額。

    自2014年至今,阿里雲每年降價十餘次,年降幅高達30%,華為雲、騰訊雲和百度智能雲也頻繁跟進,「0元標」和「1元標」在雲計算行業普遍發生。

    低價搶市場總會遇到瓶頸,按照貝索斯定律,在雲計算的發展過程中,單位計算能力的價格大約每隔3年會降低50%。但貝索斯定律總會因為商業規律的極限而失靈,高度內卷拼價格的雲計算領域早晚會遭遇「降無可降」的尷尬處境。

    巨頭們從C端跨界而來,利用規模化服務供給實現市場開拓的打法掘金B端無可厚非,但領域的不同會給B端業務健康發展帶來「南橘北枳」的弊端。具體來看,其弊端主要體現在投資回報率低以及後續增值服務發展受到阻礙兩個方面。

    1.用資源換規模,巨頭們被沉沒成本裹挾。

    在巨頭的整體規劃中,IaaS業務起到教育市場以及爭奪市場份額的作用,虧錢也在所不惜,只要佔據了市場份額,就能在Paas和SaaS業務上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

    但行業過度內卷導致各大廠商的投入遠高於預期,被沉沒成本裹挾前進,不能堅持到最後就會一無所有,雲代理商領域的現狀就是整個雲計算行業的縮影。

    雲計算廠商想要推廣市場,少不了代理商的助力。為了完成廠商的任務,代理商瘋狂發展下級,不同廠商的代理相互競爭,相同廠商的代理也存在着不同的派系,瘋狂搶佔客户。

    跟廠商們打價格戰一樣,雲代理們也在瘋狂殺價,折扣係數倒掛是常態,代理商們寧願搭上廠商給的折扣返點也要談成合作,寄希望於用户的續費賺取利益,這與雲計算廠商們利用IaaS業務開拓市場,Paas和SaaS業務賺錢的邏輯雷同。

    但如今的市場早已被各大代理商「地推式」梳理過n遍,老客户被綁定很難轉化,新客户的獲取也越來越困難,實力不足的代理商被淘汰,實力強大的代理商因為利潤微薄也很難維持龐大的代理商體系,不得不提高下級代理商入行門檻,裁員縮減規模。

    如今雲代理商們之所以還未崩盤的原因在於,一家總代往往代理兩家或兩家以上的廠商,比如阿里雲和華為雲都做,代理商們看用户意願推薦廠商,實現了匹配效率最大化的同時,也進一步降低了開拓市場的成本。

    但云計算廠商們則沒有Plan B降本增效,一應支出全靠背後的資源「奶」,在IaaS業務的開展上,ROI為負。與此同時,IaaS業務頻繁降價,也對Paas和SaaS業務推出增值服務帶來了阻礙。

    2.思維慣性下,雲計算產商的反向市場教育。

    B端市場開拓最重要的是培養用户的付費習慣,但云計算廠商借用C端打法教壞了市場,用户對後續增值服務的買單意願並不高。

    雲計算需求早期客户主要來源於網路企業,對雲計算的接受程度較高,而云計算廠商後續要面臨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其對雲計算增值業務的付費意願將更低。就連國內唯一盈利的雲計算玩家阿里雲,自2018年以來,營收增速也已經趨於放緩。

    最為重要的是,先搶市場再盈利的C端打法或許早已不符合當今的網路現狀。

    最為典型的就是社區團購,在開展初期,每家都有自己算盤和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型,除開政策影響,競爭的加劇導致投資持續加碼,沉沒成本難以割捨,後續的盈利空間也不大,最終落得一地雞毛。

    網約車同樣如此,單從盈利來看,滴滴的盈利回報與早期的資本投入相比,不值一提。雖然獲得了網約車這一入口,但滴滴並沒有能力發揮價值創造第二增長曲線,反而因為上市的爛攤子進一步降低了滴滴的ROI。

    也就是說,從盈利能力上看,雲計算或許並不是好生意。但在戰略價值上,不同於滴滴,巨頭們有能力將雲計算作為翹板,撬動更大的利益,這一點也可以從低價搶市場的打法中窺視一二。

    低價搶市場也並非有弊無利,這一策略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加快市場教育的步伐,推動行業高速發展。或許巨頭們的發展邏輯中,本就沒有太過在意雲計算的盈利能力,結合自身基因,以雲計算為跳板帶動整個集團發展才是最終目的。

    雲計算,巨頭們梳理生態的工具

    雲計算對於巨頭們的價值無外乎有三點:有利可圖、對自身有意義、對大戰略發展有助益,後兩者都可歸類於戰略價值需要。

    上文已贅述,以低價搶規模為開端的雲計算,ROI在短期內並不理想,長期來看也稱不上好生意。因此,戰略價值才是巨頭們發力雲計算的核心出發點。

    阿里堅定不移的發展雲計算在於自身需求已經到了非雲計算不可的地步,馬雲曾說,「阿里不做雲計算,就會死掉」。騰訊集團總裁劉熾平也表示,「一定要把雲的業務看成是我們一個生死存亡的業務來做,全公司一起去聯動」。

    雲計算起步,需求先行。對自身有意義是阿里和騰訊發力雲計算的理由,當度過了雲計算需求早期,雲計算對於大戰略的輔助價值成為了巨頭們中後期的重點:可以利用雲計算,結合自身優勢,在不同的領域內切分蛋糕,建立龐大的商業體系,豐富自身生態的多樣性。

    在摩根商研所看來,巨頭們對於雲計算後續價值的開發有私域與公域兩個層面上的競爭。

    1.私域圈地,以巨頭姿態打造新型利基市場。

    梯隊分明,是當下雲計算行業的現狀。籠統劃分下,第一梯隊的特點是大而全,業務覆蓋各行各業,比如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第二梯隊和第三梯隊則是根據自身優勢切入戰場,對某一或多個領域的賦能有較深的造詣,比如以搜索和AI技術為切入點的百度智能雲、主打政務雲的浪潮、紮根產業的京東雲。

    第二梯隊的特點是目的性強、不以規模取勝,從盈利角度上看,其比以低價搶規模的第一梯隊能更快獲得不錯的盈利。但從市場份額來看,第二梯隊的生存空間被逐漸壓縮,第一梯隊的業務覆蓋面逐漸擴大,大而全勝過了小而精。

    第一梯隊的玩家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在進攻節奏上有不同的側重點,阿里雲強於電商、零售,騰訊雲則在音視頻、遊戲領域有優勢,政務雲是華為的強項。第一梯隊相對於第二、三梯隊玩家最大的優勢在於,巨頭們採用以點帶面,以面帶全的策略,鞏固好自身優勢領域後,逐漸向外輻射。

    2021年4月份,阿里雲調整了組織架構,將製造、金融、教育和醫療等細分為18個行業。成立了16個區域。當阿里雲進軍新行業後,這18個行業和16個區域就成了阿里雲的助攻手。

    騰訊雲和華為雲亦如此,擅長政務雲的浪潮雲在華為云為代表的第一梯隊降維打擊下,生存空間自然被嚴重擠壓。京東雲承壓於阿里雲,金山雲承壓於騰訊雲,第一梯隊玩家們逐漸將市場分割,建立新型利基市場。

    利基市場通常而言是中小企業為了規避大型企業的競爭壓力,從而在細分市場中建立高度專門化的需求市場,具有針對性和專業性強的特點。利基市場利潤或許不高,但大企業看不上,中小企業沒有能力入場,准入門檻相對較高。

    而云計算行業也進入到了建立利基市場的節點,從整體來看,第一梯隊玩家們結合自身優勢,打造屬於自己的利基市場:在某一細分領域,競爭對手很難入場,雖然單個市場的利潤不高,但串聯起來組合成生態鏈,足以撬動巨大的利益。

    「0元標」和「1元標」之所以出現,究其本質,是第一梯隊玩家進入不擅長領域時,打造標杆的行為,或者是在擅長的領域,通過打標杆起到對其他玩家勸退、禁入的作用。

    2.攜私域生態,拔城掠地向公域

    阿里雲、華為雲和騰訊雲的輻射圈總會有交叉,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車和政務雲等重要領域是兵家必爭之地,這些領域都可以稱之為「公域」。

    當第一梯隊玩家們的「公域」之爭相對於私域來說,並不激烈,玩家們大都攜私域生態潛移默化的分割「公域」市場,誰提供的服務更全面,誰就能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因此,擁有先發優勢、私域整合較快的阿里雲,穩居市場第一。

    華為雲和騰訊雲也不甘示弱,都在以點帶面地加速全域佈局。而其他玩家們則都在爭做第四朵雲,但第一梯隊的三個玩家們早已梳理了整個行業,各自佔位,第四朵雲是否還具有全面發展的生存空間?或許答案並不樂觀。

    字節跳動旗下的火山引擎推出全系列雲產品後備受矚目,但無論其切入方式有多特殊,其切入的金融、遊戲、消費、傳媒等行業都已被阿里雲、華為雲和騰訊雲初步分割。沒有顛覆整個行業的新技術或者新契機,雲計算的行業格局難以撼動。

    總的來說,雲計算最大的價值在於給巨頭們提供了一個梳理自身的工具。

    在網路流量為王的時代,巨頭們野蠻生長,建立起來的生態體系過於臃腫。如今流量增長停滯,雲計算就像「梳子」一樣,幫助巨頭們「去結」的同時,將「優質基因」進一步拉長,從而建立起一個更穩固、凝聚力更高的生態體系。

    寫在最後

    移動網路時代,巨頭之間的博弈早已離不開雲基建的支撐,誰能提前擁有大數據、雲計算等方面的積累,誰就能早一步梳理自身,很自然地將業務能力延伸到其他領域。

    雲計算之爭,是巨頭們生態之爭的延續,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都有不同的發力方向,先差異化後全面的發展邏輯構建了深厚的壁壘,這個行業雖然不是贏者通吃,但二八定律凸顯,第一梯隊才是行業的定義者。

    今天,雲計算產業仍在迭代,然而已經很難撐起第四朵雲全面發展,後發者們只能尋求單點或單面突破,這也就意味着要想梳理和鞏固生態,勢必事倍功半,只能成為第一梯隊生態之爭的旁觀者。

    不過事無絕對,雲計算行業除了拼起跑速度外,還看重衝刺速度,誰跑得更快,誰就能更進一步。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