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國義務教育「雙減」政策公布 券商建議培訓機構轉型甚至轉行

    中國義務教育「雙減」政策公布 券商建議培訓機構轉型甚至轉行

    據萬得7月24日報道,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為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平,持續規範校外培訓(包括線上培訓和線下培訓),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以下簡稱「雙減」)。

    中國義務教育「雙減」政策公布

    「雙減文件」全文共有9處「嚴禁」,包括嚴禁超標超前培訓,嚴禁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從事學科類培訓,嚴禁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班、思維訓練班等名義面向學齡前兒童開展線下學科類(含外語)培訓。

    文件另有15處「不得」,包括學科類培訓機構不得上市融資,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學科類培訓機構,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學科類培訓機構資產;外資不得通過兼併收購、受託經營、加盟連鎖、利用可變利益實體等方式控股或參股學科類培訓機構。

    短短一年時間,在線教育行業發生了巨大改變。監管不斷加強,給這個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有教育行業分析師表示,按照當下的監管力度,教培行業在業務層面整體業務或鋭減70%至90%。

    港股和美股教育板塊慘遭「團滅」

    該文件於7月23日已有傳聞,港股教育板塊及美股教育板塊當日慘遭「團滅」。7月23日的港股市場教育股重挫,新東方放量跌逾40%,成交額近26億港元;新東方在線、思考樂教育跌近30%,卓越教育集團跌21.48%。

    當日美股教育類股票悉數暴跌,好未來甚至一夜跌超70%。半年左右的時間,好未來、高途距年初高點跌超90%,新東方距年初高點跌超80%。與年初各自的股價高點相比,三家公司市值共蒸發超9,000億。

    7月23日跌幅超15%的中概股如下:

    (圖片來源於萬得)

    多家公司遭評級機構調降目標價

    摩根大通將新東方目標價從19美元下調至3.50美元。摩根大通將高途評級從中性降至減持,目標價從37美元降至3.5美元。摩根大通將好未來評級從中性降至減持,目標價從70美元降至7.6美元。

    中金公司指出,此次教培行業的規範管理嚴格程度史無前例,下調新東方目標價53%至9.2美元;下調好未來目標價67%至29美元,下調新東方在線目標價70%至12.2港元,下調有道目標價15%至29美元。

    三孩生育配套政策落地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於7月20日公布,出台了一攬子詳盡的配套支持政策。

    《決定》包括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取消社會撫養費等制約措施、清理和廢止相關處罰規定等內容,包括加強稅收、住房等支持政策,將入户、入學、入職等與個人生育情況全面脱鈎等。

    《決定》指出,結合下一步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研究推動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地方政府在配租公租房時,對符合當地住房保障條件且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可根據未成年子女數量在户型選擇等方面給予適當照顧。

    《決定》適時出台,為三孩政策量身打造了一套配套支持政策,從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加強稅收住房支持、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保障婦女合法就業權益等方面入手,着力於降低家庭的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有利於人們生育意願的提升,實現適度的生育水平和人口均衡發展。

    機構:建議培訓機構儘早轉型

    短短一年時間,在線教育行業發生了巨大改變。監管不斷加強,給這個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中信證券研究7月24日下午發布研報稱,建議學科類培訓機構儘早轉型、甚至轉行。

    雙減」政策僅僅是規範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的起點,未來還有大量的潛在配套政策和持續的嚴格監管。

    對於學科類機構,中信證券建議向以下幾個方向轉型:1、高中階段培訓:短期或沒有大的政策風險。2、素質類培訓:政策較為鼓勵。但隨着資本的湧入和巨頭的逐漸入場,未來素質類培訓競爭或將加劇。3、職業教育:政策非常鼓勵,但我們判斷未來同樣會針對職業培訓機構的預收款進行監管,需要未雨綢繆。4、教育科技和教育訊息化:前景明朗、充滿機遇。

    里昂證券表示,在周末、節假日、寒暑假的課外輔導活動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好未來的營收可能最多下降80%,新東方的營收將下降60%。

    TAL Education Group(TAL.US)

    Gaotu Techedu(GOTU.US)

    New Oriental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EDU.US)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