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對沖基金GMO創始人:泡沫破滅只是時間問題 美股將暴跌50%

    對沖基金GMO創始人:泡沫破滅只是時間問題 美股將暴跌50%

    據華爾街見聞1月21日報道,對沖基金GMO創始人,著名價值投資者Jeremy Grantham以價值投資聞名於世。他在五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曾多次在投資大泡沫前「成功逃出」,包括在1987年日本股市破滅之前果斷離場,還有在2006年就已經預測次貸危機。

    早在2021年初的時候,Grantham就曾發出非常尖鋭的警告:(美股)巨大、史詩級泡沫的破滅,將成為很多人一生中最大的投資失敗。

    然而在2021年,由於美聯儲和眾多央行齊心協力穩定市場,不僅沒有讓風險市場崩盤,還促使其價格在當年創下歷史新高,而GMO卻遭到了大量贖回,蒙受了鉅額損失,對於Grantham來說,這是一個恥辱。

    但是這並沒有改變Grantham的極度看空觀點,周四這位83歲的投資巨頭再度「語不驚人死不休」:我們目前身處於一個超級泡沫之中,就像1929年的金融崩潰,2000年的網路泡沫破滅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一樣,我「幾乎可以肯定」這個泡沫已經開始。

    在1月20日最新發表的「讓狂野的喧囂開始」中,Grantham寫到:超級泡沫貫穿其各個階段的清單現已完成,瘋狂的喧囂隨時可能開始。泡沫的破滅只是時間問題。

    Grantham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曾經表示:一年前我對當下市場泡沫的把握還不是很準確,比不上之前對日本股市、2000年科技泡沫或者2007年房地產泡沫的把握,我當時覺得很有可能但並不是很確定。然而到了今天,我幾乎可以確定了,我們正處在100年以來的第四次超級泡沫之中。

    Grantham在最新發文中也直接指出,標普500指數將從數周前4800點的歷史高位暴跌50%至2500點。本周三納斯達克指數已經從去年11月的歷史高位回撤10%,很可能還會出現更大幅度的下挫。

    泡沫的破滅只是時間問題。Grantham甚至認為:即將到來的崩盤將可以和1980年代後期日本股市和房地產雙重崩盤相媲美。超級泡沫的首個破滅是在去年2月,當時數十隻最具投機性的股票開始下跌,風險最高的資產開始收縮。

    木頭姐(Cathie Wood)的ARK Innovation ETF已經跌超52%。此外羅素2000指數,一個在牛市中通常表現出色的中型股指數,在去年的漲幅也落後於標普500指數。事實上,許多能夠反映美聯儲流動性的個股都大幅下挫,少有例外。

    Grantham表示,超級泡沫的徵兆是股票資產價格快速上漲到整個牛市平均速度的兩到三倍,而此次這個加速期就在2020年-2021年2月,在此期間納斯達克指數從2019年底開始上漲了58%。

    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知道市場價格過高,但出於商業原因感到他們必須繼續跳舞。

    此外,Grantham還強調了那些在泡沫破滅後期會出現的「瘋狂投資者行為」:電動汽車股的購買狂潮,狗狗幣和NFT等無意義加密貨幣的興起等等。

    Grantham認為我們現在正處於「牛市吸血鬼階段」,回應了外界對他2021年看空觀點的質疑。

    在牛市吸血鬼階段,你會把自己擁有的一切都投入其中。雖然外界用新冠疫情刺傷它,用結束QE和利率衝擊來射擊它,用讓人意想不到的高企通脹來傷害它,它都沒有想之前一樣受到影響,而是繼續飛翔。

    然而就算你認為它會永遠不朽,但是它終究還是會死去,而且越早對大家越好。

    Grantham還表示,存在超級泡沫的不僅僅是股市,大宗商品市場也處於「初期泡沫」之中,債市更是難以倖免,而且這將使全球房地產史上「最廣泛、最極端」的泡沫。

    如果所有這些資產類別的估值都恢復到歷史標準的三分之二,光是美國的損失就會達到35萬億美元。

    Grantham總結道,過去25年發生的泡沫事件都要歸結為美聯儲糟糕的貨幣政策。自從Alan Greenspan擔任美聯儲主席以來,在美聯儲的「幫助和教唆」下市場形成了連續泡沫,因為他們讓錢變得太便宜,隨後又在市場回調時急於救助市場。

    我們譴責超級泡沫,並怨恨美聯儲和其他金融當局為泡沫的發生提供便利。泡沫的出現讓我們的財富被可笑地誇大,我們隨即開始盲目消費。

    然而隨着泡沫的破滅,我們的大部分夢想都被粉碎了,經濟也開始面對加速的下行壓力。而現在通脹正在以四十年以來最快的速度增長,所以大大「限制」了美聯儲的用武之地,讓他們難以通過降息或購買資產來刺激經濟。

    在泡沫即將「破滅」之時,Grantham建議:現在應該賣出美股,轉而買入估值較低的日本和新興市場股票,同時持有一些黃金和白銀來抵禦通脹,之後等到美股價格重新具有吸引力時再配置資產。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