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大宗商品漲價導致中國3月通脹超預期 貨幣政策仍需適時加力

    大宗商品漲價導致中國3月通脹超預期 貨幣政策仍需適時加力

    據路透社報道,受國內疫情、國際上俄烏衝突帶動全球糧食和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中國3月CPI按年漲幅超預期升至三個月高位;PPI按年漲幅亦超預期,按月則創下五個月高點。分析人士認為,國內仍需對輸入性通脹風險保持警惕。

    他們預計,CPI未來按年增速將繼續向上,2022年或將超過3%;PPI按月上行壓力短期依然存在,按年漲幅回落速度亦會放緩。需求疲弱同時、通脹有上行壓力,供需兩端看未來經濟或存在滯脹苗頭。

    宏觀政策仍需加大結構性支持力度,繼續為部分行業、企業精準紓困。通脹並非貨幣政策的掣肘,從國務院常務會議傳遞的訊息看,貨幣政策仍將保持適時加力。分析人士認為降息比降準效果更好更直接。

    「上游價格尤其油價的上漲,推動了CPI的上升。PPI也是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帶動,」德國商業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學家周浩稱。

    他認為,2022年CPI大概率不會落在市場普遍預期的1%至2%區間內,可能會向3%進發。後續如果經濟形勢不好,那麼類滯脹的風險還是比較大的。

    中國國家統計局4月11日公布,3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上漲1.5%,高於路透調查預估中值的1.2%,且為三個月高位。其中,食品價格按年下降1.5%,非食品價格上漲2.2%;消費品價格上漲1.7%,服務價格上漲1.1%。

    3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按年上漲8.3%,高於路透調查預估中值7.9%,但依然是11個月最低水平。按月則上升1.1%,為五個月最高漲幅。

    「CPI伴隨着豬肉價格見底,疫情導致供應鏈短缺下菜價上漲,疫情再蔓延下去的話物價都將加速上漲,因此今年後幾個月CPI按年增速還將反彈,今年或超過3%,」江海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屈慶也稱。

    降息比降準效果更好更直接

    儘管中國2022年1月至2月宏觀經濟「碰頭彩」,但3月以來疫情在深圳、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擴散蔓延,多地防疫政策紛紛收緊,給3月經濟活動投下陰影,衝擊亦將蔓延至4月、並拖累二季度經濟增長。

    4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餐飲、零售等特困行業可緩繳養老保險費,還釋放了貨幣政策寬鬆的信號。4月7日總理李克強主持經濟形勢座談會也稱,當前國內外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政策舉措要靠前發力、適時加力,同時研究準備新的預案。

    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分析師應習文認為,未來通脹中樞有進一步抬升的壓力,但另一方面,當前社會整體需求依然不足,反映在核心通脹尚未上升,供需兩端看未來經濟或存在滯脹苗頭,目前工作重點應集中在撲滅疫情和保障供應兩點上。

    「短期看通脹對貨幣政策尚不構成壓力,結合上周國常會的要求,貨幣政策仍將保持適時加力,」他認為,降息比降準效果更好更直接。

    當被問及是否會降準時,屈慶也稱,「降準本身就是中性貨幣政策,本身不是寬鬆貨幣政策工具,是補充流動性工具。」

    不過儘管國常會傳遞出寬鬆信號,央行近期並沒有降準或調降政策利率。

    保銀資本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指出,通脹並非貨幣政策的掣肘,目前看來中美10年期國債利差收窄可能是制約因素;央行可能更青睞增加貸款供應,而非降準或降息。

    警惕輸入性通脹風險

    目前俄烏危機仍未緩解,未來仍將對商品供給及供給預期產生直接影響,以能源、農產品和部分有色金屬為代表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仍可能在高位震盪,這將給中國帶來較大的輸入性通脹壓力。

    統計局新聞稿顯示,從按月看,3月CPI由上月上漲0.6%轉為持平。食品中,受節後消費需求回落及供給充足等因素影響,豬肉價格下降9.3%;但受國際小麥、玉米和大豆等價格上漲及國內疫情影響,麪粉、食用植物油、鮮菜和雞蛋價格分別上漲1.7%、0.6%、0.4%和0.3%。

    工業消費品中,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氣價格按月分別上漲7.2%、7.8%和6.9%,影響CPI上漲約0.29個百分點。

    服務價格按月由上月持平轉為下降0.2%。其中,節後需求回落疊加疫情影響,飛機票、電影及演出票、交通工具租賃費和旅遊價格分別下降10.0%、7.6%、3.5%和2.6%。

    PPI按月上漲1.1%,漲幅比上月擴大0.6個百分點。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4%,漲幅擴大0.7個百分點。地緣政治等因素推動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行,帶動國內石油、有色金屬等相關行業價格繼續上漲。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指出,如果二季度油價依然高企,再疊加受疫情影響的蔬菜價格走高、豬肉基數下行及運輸成本抬升等因素,則CPI將在「豬油共振」下繼續小幅走高。

    「儘管過去一年多上下游的價格傳導一直不暢,但這種壓力在國際局勢緊張導致的全球通脹背景下,國際向國內的傳導、上游向下遊的傳導將不可避免。如果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終端產品的通脹也會逐步加劇,」他稱。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