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國上月零售增長低位回升勝預期 惟汽車銷售續拖後腿|巨子點評

    中國上月零售增長低位回升勝預期 惟汽車銷售續拖後腿|巨子點評

    內地今日公布第三季GDP意外未能「保五」,按年增速4.9%,略低市場預期的5%至5.2%。9月份的固定投資及工業生產數據皆遜色,唯一有睇頭的是零售銷售增長,相信主要是受到9月份中秋節的節慶需求。不過,細看分項數據,會發現汽車銷售持續成為拖累零售銷售的主因,反映在全球汽車芯片短缺,令到多間國際車廠如日本豐田汽車、德國賓士(Mercedes-Benz)及福特(Ford)都相繼減產,對產能及銷量的負面影響料持續至今年底。

    內地上月零售增長低位回升勝預期,不過汽車銷售續拖後腿 (巨子製圖)

    零售增長回升 結束連續五個月放慢

    內地第三季GDP按年增速4.9%,略低市場預期的5%至5.2%。不過,反映內需消費的內地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在8月份創下2.5%的一年低位後,在9月份開始回穩,按年升4.4%,高於市場預期的3.3%,更高於中金公司預期的約4%。

    根據內地首三季GDP數據,內地的社會零售總額佔經濟的比重,已經高達38%。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在經歷連續五個月放慢後,終於在9月份回穩,主要是得力於期內是中秋佳節,帶量消費氣氛。

    珠寶及通訊器材銷售增長逾20% 券商指受新機發布推動

    數據顯示,增長最高的商品種類,主要是三大種類,分別是(1)珠寶、(2)文化辦公用品及(3)通訊器材,按年增長為20.1%、22.6%及22.8%。

    券商申萬宏源表示,通訊器材反彈,主要源於新機發布的暫時性拉動。(資料圖片)

    券商申萬宏源表示,通訊器材反彈,主要源於新機發布的暫時性拉動。不過,需要關注的是,受到環球汽車芯片短缺的問題困擾,內地汽車零售銷售持續受壓。該行指出汽車零售兩年平均增速再降2.7個百分點至-1.0%,石油製品改善幅度也較小,受到上遊工業品漲價的抑制程度加深。

    現時內地汽車銷售額佔整體零售總額佔比約一成,因此,持續成為零售銷售增長的「拖累」。數據顯示,扣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33298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6.4%,增幅高於整體零售增長(4.4%)。

    對比近月走勢,可見內地整體汽車零售跌幅在下半年明顯擴大(資料圖片)

    9月汽車零售總額跌幅擴至11.8%

    9月份汽車零售總額為3535億元,按年再跌11.8%。若對比近月走勢,可見汽車零售跌幅在下半年明顯擴大,7月份跌1.8%、8月份跌7.4%,來到9月跌幅更擴至雙位數。

    因此,展望第四季,內地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能否繼續回升,汽車芯片短缺問題仍令市場憂慮,而且鄰近的另一大汽車製造國南韓亦同樣受累。

    據南韓汽車製造業協會(KAMA) 資料顯示,南韓第三季汽車產量大減兩成,至76.19萬架,創2008年來新低紀錄。

    豐田預告11月全球減產

    現時汽車業界對芯片荒問題亦不樂觀。汽車市場調查公司AutoForecast Solutions指出,芯片短缺對今年全球汽車產量的影響預估達約850萬台,情況預估將持續至明年。

    日本汽車業龍頭豐田汽車(Toyota)上周已經宣布,因晶片短缺等因素影響,11月份全球產量預估為85-90萬台、將較原先設定的目標值(100萬台)減產10-15%(減產10-15萬台),其中日本國內將減產約5萬台、海外減產約5-10萬台。

    廣汽豐田佔廣汽整體銷量的40%。(路透社)

    廣汽豐田佔廣汽整體銷量的40%

    豐田是內地廣汽集團(2238)的汽車合作夥伴,今年首九個月,廣汽豐田的銷量破60.34萬輛,按年增長12.0%,貢獻廣汽整體銷量的40%。

    對於芯片問題,廣汽集團早前表示,已通過與芯片供應商直接建立聯繫,持續協調,調配資源等方式確保生產供應。同時,公司還通過尋找現貨、開發替代等方式對應芯片短缺危機。

    申萬宏源料消費增速已見年內低位

    申萬宏源表示,在消費方面,第三季經濟受壓的第一層原因來自消費——大範圍防疫升級令服務、必需品消費驟然降溫,漲價直接抑制後地產周期推動的非必需消費品商品消費需求,商品和服務消費增速,或在第三季迎來年內低位。

    展望第四季,在兩大假設下,預計消費有所改善——第一,是不再出現觸發多地防疫升級的疫情,其二,是工業品價格漲幅擴大的局面受控或轉向。不過,第四季商品和服務消費的兩年平均增速,料仍將低過2019年第四季水平,本輪內需消費恢復偏弱。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