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財報好於預期未能提振股價 蔚來還有多少上升空間│企業熱評

    財報好於預期未能提振股價 蔚來還有多少上升空間│企業熱評

    截至8月11日美股收盤,中概股蔚來汽車下跌0.57%,報43.97美元/股,市值為720.46億美元。從當日中概汽車股的走勢來看(開心汽車跌超5%、小鵬汽車跌0.19%,理想汽車漲1.09%),蔚來汽車表現並不算壞。但是,從蔚來汽車公布的好於預期的二季度財報來看,其走勢過於平穩。美股盤後,蔚來汽車小幅回升,報44.45美元,漲幅1.09%。

    好於預期的財報

    8月11日,蔚來汽車發布了該公司截至6月30日的2021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第二季度總營收為人民幣84.480億元(約合13.084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27.2%,與上一季度相比增長5.8%;淨虧損為人民幣5.872億元(約合9,090萬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收窄50.1%,與上一季度相比擴大30.2%;歸屬於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虧損為人民幣6.593億元(約合1.021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收窄45.4%,與上一季度相比收窄86.5%。

    顯而易見,與上年同期相比,蔚來汽車在各方面的營收都有了顯著提升。

    這與中國市場上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增密切相關。

    8月9日,中汽協發布了2021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數據顯示,2021年1月至6月全球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已經接近2020年全年總銷量;在銷量排行榜裏,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所佔席位已經達到了35%。此外,中汽協數據顯示,中國7月新能源汽車銷量按年增長164.4%,銷量為27.1萬輛;1月至7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按年增長197.1%。

    競爭壓力不斷增加

    但是,與上一季度相比,蔚來汽車各細項的漲幅並不算可觀,特別是在淨虧損方面,與上一季度相比擴大30.2%。

    這與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競爭激勵脱不開關係。

    在中國市場,與蔚來汽車齊名的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的交付量已開始領先(7月,蔚來汽車交付7,931輛新車;小鵬汽車交付量為8,040輛;理想汽車交付8,589台);長城、吉利、比亞迪等中國自主品牌都已確定了新能源汽車戰略。

    國際新能源汽車巨頭特斯拉(Tesla),其中國產Model Y、Model 3的不斷降價給蔚來汽車造成很大沖擊。奔馳、寶馬、奧迪等傳統豪華品牌,也在進軍新能源汽車市場,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影響必會加大。

    未來,僅就中國市場而言,可能進一步給蔚來汽車造成壓力的是小米、百度、華為、恒大等中國大企業均已高調宣佈進軍新能源汽車。雖然,在細分領域,這些企業的側重有所不同,有的專注於智能汽車、有的專注於汽車的軟件系統;但是,從該行業的整體走勢看,能夠讓蔚來汽車展示特色的空間越來越窄。

    特色空間亟待充值

    當前,蔚來汽車最大的特色是營造了用户至上的形象,其頂級車友會EP Club更是「吸金無數」。根據蔚來對EP Club的介紹,EP Club會員可以享受包括EP9駕駛體驗、FE觀賽、海外遊學、大咖分享等高端權益。蔚來創始人李斌曾經直言,「購買蔚來汽車不僅僅是買了一輛汽車,而是一張通往新生活方式的門票。」而成為EP Club會員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購買售價接近千萬元的蔚來EP9;一種是通過積累「蔚來值」——獨立投資蔚來超充站、復購一台蔚來汽車、推薦朋友購置蔚來汽車。

    但是,這種方式很容易被複制,也很容易被消費者拋棄。畢竟,「經濟實惠」才是汽車消費大群體看重的「大事」。當前,蔚來汽車的定位是中高端,其主打車型蔚來ES8、蔚來ES6、蔚來EC6在官網上的報價均高於30萬元人民幣。這顯然無法與不斷降價的特斯拉,以及定價本就偏「經濟型」的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競爭。

    此外,已宣佈進軍汽車界的科技企業小米,很擅長包裝用户體驗,以及策劃飢餓營銷,這從小米手機的發展歷程上就能清晰地窺見。

    因此,無論是從銷量上、還是股價上來看,如果蔚來汽車在產品上沒有新的亮點,其前景將是暗淡的。

    好在,有消息稱蔚來汽車已開始秘密打造中低端子品牌。此外,如果蔚來汽車能夠像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一樣,儘快在港交所雙重上市,那麼對於其股價而言可能會是一個小小的提振。可供參考的數據是,過去52周,蔚來汽車股價最高為66.99美元,最低為12.54美元。

    NIO(NIO.US)

    Li Auto(LI.US)

    理想汽車(02015.HK)

    XPeng(XPEV.US)

    小鵬汽車有限公司(09868.HK)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