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強 車企或迎兼併重組潮│企業熱評

    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強 車企或迎兼併重組潮│企業熱評

    不用枯燥的數據也能印證中國新能源汽車超強的滲透率——2021年中國國慶假期,一位從廣東深圳回湖南的新能源汽車車主,在耒陽服務區給車充電時花了5個多小時。這位車主稱:「充1小時電要排4小時隊;朋友都到家了,我還在高速上排隊充電,充電真難。」

    這一事件引發網友熱議,也被眾多媒體報道,中國官媒《經濟參考報》以《別讓「充電難」 難倒了新能源汽車》為題,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進行了點評。

    與此同時,在美上市的中國造車新勢力蔚來、小鵬汽車、理想汽車連續三日上漲。截至10月7日美股收盤,蔚來漲幅為6.92%報35.99美元、小鵬汽車漲7.02%報38.26美元、理想汽車漲5.07%報28.78美元。此外,中國新能源汽車巨頭比亞迪公布了較好的9月銷售數據,也提振了市場情緒。

    可以說,在「雙碳」目標和能源轉型的大環境下,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最好的時代

    時代給予了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最大的利好。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這樣預判,「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市場滲透率有望達到70%。」

    真實的數據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前8個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81.3萬輛和179.9萬輛,按年均增長1.9倍,累計銷量滲透率已由年初的5.4%提高到接近11%。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柳燕預計,按此態勢,2021年全年新能源汽車總銷量預計超過260萬輛,增幅有望超過90%。

    不久前,中國工信部在《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年報2021》指出,新能源汽車是重塑全球汽車產業格局的重要推動力,也是中國成為汽車工業強國的重要機遇。

    這意味着,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發展空間十分廣闊。但是,競爭也將十分激烈。

    比亞迪與特斯拉的較量

    與全球新能源汽車巨頭特斯拉(Tesla)相比,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在市值和產業佈局上與其有着很大的差距。

    以比亞迪為例,雖然其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已超越特斯拉,但是其市值與特斯拉不可同日耳語。截至10月7日美股收盤,特斯拉報793.61美元,市值7,856.86億美元。比亞迪在美股市場的ADR為64.70美元,市值925.58億美元。

    在產業佈局上,特斯拉除在美國本土有超級工廠外,在新能源汽車需求量最大的中國也有超級工廠,且在中國市場的產銷量保持強勁的上升態勢,主要車型包括Model 3/Y、Model S/X等。數據顯示,特斯拉上海工廠是供應中國、出口全球的重要樞紐,截至2021年8月,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達到152,531輛,已超過2020年全年的整體銷量。

    在上海市外高橋港區拍攝的準備出口歐洲的特斯拉Model 3。(新華社)

    反觀比亞迪,雖然在美國市場已佈局多年(1999年在芝加哥註冊了公司),但是受市場青睞的主要是電動大巴,比亞迪唐、比亞迪漢、比亞迪宋等車型銷量有限。換言之,在美國這一新能源汽車消費大市場裏,比亞迪在私家車消費領域處於弱勢,在公共交通領域的優勢(比亞迪自主研發生產的純電動公交已遍佈全美30多個州),並不足以對抗實力雄厚的特斯拉。

    三大造車新勢力的實力不如聲望

    中國三大造車新勢力蔚來、小鵬汽車、理想汽車的名氣雖大,但是產銷量並不如名氣大。

    以9月份的銷量數據為例,比亞迪為7萬輛、蔚來是10,628輛,小鵬汽車是10,412輛、理想汽車是7,094輛。值得關注的是,位於第二梯隊的新能源車企哪吒在9月的銷量是7,699輛,超越了理想汽車。

    這表明,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內部競爭很大,比亞迪並沒有形成絕對的優勢,三大造車新勢力的市場地位也面臨被替代的風險。

    事實上,這僅僅是用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行業「新秀」做對比,如果加上已開始生產新能源汽車的傳統車企(比如上汽、廣汽、長城、奇瑞、吉利等),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格局如何,還有待觀察。

    新能源車企或迎兼併重組潮

    中國新能源車企股價的上漲和銷量的上升並不能掩蓋產能過剩的跡象。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截至2020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總產能為每年2,669萬輛,同年度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為136.7萬輛。據此計算,新能源汽車產業產能利用率僅5.1%,閒置產能超過2,500萬輛。

    北汽昆明基地新能源車輛生產線。(新華社)

    另一數據顯示,2017年5月,中國國內註冊新能源汽車製造的企業達到308家。到了2021年5月份,中國共有71個整車集團,新能源汽車企業超過455家。

    這兩個數據的形成,既有歷史因素(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催生了部分企業的誕生),也有部分企業盲目跟風投資的因素。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是資源的浪費,也會弱化中國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如何提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國際競爭力,已是各方必須直面的考題。

    中國工信部黨組書記、部長肖亞慶指出,目前行業仍存在新能源汽車企業數量太大,處於小而散的狀況,新能源汽車從技術上、品質上,以及消費者的感受上仍存在很多問題。下一步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鼓勵企業兼併重組做大做強,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

    結合理想ONE座椅水銀事件、蔚來ES8汽車啟用自動駕駛功能(NOP領航狀態)致駕駛員死亡、以及新能源汽車自燃事件頻發等不良事件來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可能很快迎來一波兼併重組潮。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01211.HK)

    Tesla(TSLA.US)

    XPeng(XPEV.US)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