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雷軍宣佈小米汽車2024年量產   股價為何陷入造車魔咒|企業熱評

    雷軍宣佈小米汽車2024年量產 股價為何陷入造車魔咒|企業熱評

    對於火熱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華為任正非的態度是堅決不造整車,小米雷軍的態度則是一定要下場造車!

    10月19日,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在投資者日上宣佈:小米汽車預計2024年上半年量產。雷軍在其個人微博上也同步了這一消息,並附上了一張現場照片:被黑布蒙着蓋頭的小米汽車,疑似是一輛三廂設計的轎車。

    10月19日,雷軍在小米投資日上公布了造車的最新進展。(微博@雷軍)

    小米集團中國區總裁、Redmi品牌總經理盧偉冰也在微博同步發文表示,想一想小米之家中間放一輛車就很美。

    這是小米首度明確其新能源汽車產品的上市時間,只是考慮到目前距離量產下線的時間長達三年,首款小米汽車的最終形態,依然還是一個謎團,不排除是特斯拉(Tesla)Model Y這種基於轎車底盤開發的緊湊型SUV車型。

    只是,在雷軍對於造車信心滿滿,豪言要十年投入100億美元之後,小米集團的股價表現卻堪憂,過去半年小米股價的跌幅已接近兩成,若以年初高點來計算,小米股價年內的最大跌幅更是達到了45%。

    更有意思的是,小米股價似乎已陷入到造車魔咒之中:每次有關於造車的進展出來就出現一波短期拉昇,然後又繼續跌跌不休,距離30港元的高位則越來越遠。

    小米股價的造車魔咒

    從港股市場的表現來看,10月19日小米集團股價大漲了5.4%,股價重新站上22.5港元關口,顯然是受了造車消息的刺激。

    只是,把時間線稍微拉長,自2021年2月傳出小米造車的消息之後,小米股價就變成了「牛短熊長」的走勢,從32港元跌至目前的22港元,10月5日更是一度跌破20港元的重要關口,創下19.86港元的年內低點。

    顯然,雖然雷軍本人對造車信心滿滿,並稱之為「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項目」,但是資本市場和投資人卻並不買賬,導致小米集團股價今年陷入到了造車魔咒之中。

    具體來看,2月19日,中國科技自媒體《晚點 LatePost》刊發出「雷軍親自帶隊造車」的獨家新聞,導致小米集團股價在港股收盤前20分鐘大幅飆升,盤中最高漲幅逾10%至32.2港元,其後雖有回落,全天漲幅依然達到了6.42%,當天收於30.65港元。

    這是小米造車一事首度對股價造成直接影響,卻也讓30港元的高位變成了「出道即巔峰」,成為小米股價在2021年大部分時間裏都邁不過去的關口。

    3月30日,雷軍官宣小米造車,當天小米股價也是在尾盤出現了股價異動。此後每逢市場傳出小米造車的最新進展,包括合作車企的新聞,小米股價都會有短暫的強勢表現,然後就又迅速陷入到頹勢之中,這種「牛短熊長」的股價走勢,更是嚇走了一部分投資者。

    2021年,小米股價在1月初創下35.9港元的歷史高點之後,就陷入到「牛短熊長」的造車魔咒之中,期間最大跌幅達到了45%。(Wind資訊)

    這樣的一種魔咒,也讓雷軍喊出的小米汽車三年內量產的豪言,以及他在微博上多次放出的造車最新進展,反而成為了一劑股價「毒藥」,徒增投資人的焦慮。

    從理性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小米造車的聲音喊得越響亮,越讓投資者對於小米最核心的手機及電視業務更加不放心,畢竟在小米汽車正在量產下線之前,手機和電視決定了小米未來三年的業績情況。

    小米手機高端之路受挫,造車概念來填補空缺

    從財報來看,小米今年放出的財報都異常好看,手機業務處於高景氣周期之中,在雷軍公開場合的講話中,小米手機已經是「坐二望一」,未來取代三星成為全球第一也並非不可能。

    只是,熟悉手機行業的投資者都了解,小米手機過去一年多的市場份額暴漲,尤其是在歐洲等市場的強勢崛起,與華為手機被美國製裁直接相關,而在收割了華為手機遺留下來的中低端市場份額之後,小米手機想要更進一步,就必須走到高端市場。

    恰恰是高端市場,在全球市場有蘋果和三星兩堵巨大的高牆,讓小米短時間內很難逾越,在中國市場上,華為和蘋果在高端機上依然佔據統治地位,OPPO、vivo及榮耀則是虎視眈眈,小米也沒有優勢而言。

    本來按照雷軍的計劃,將「高性價比」的標籤下移到Redmi(紅米)品牌,小米品牌則承擔向高端市場進軍的重任。

    但從今年的手機市場表現來看,小米的雙品牌戰略並沒有獲得預想中的成功,Redmi和小米給外界的品牌標籤依然是「高性價比」,甚至在中端機型上還會發生自家品牌的內戰,小米11等主力機型的市場策略依然是降價大法。

    在智能電視市場上,小米遇到的情況也幾乎完全一樣,在依靠性價比武器橫掃中低端電視市場之後,小米電視在高端市場依然缺乏認同度,當越來越多的手機品牌推出電視產品之後,又讓小米電視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

    可以說,在全球手機市場的「華為紅利」已經被瓜分殆盡之後,小米靚麗財報背後早就暗藏危機,正是在這樣的局面下,造車其實是雷軍「以攻代守」的一步好棋,試圖讓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巨大想象空間,給小米的未來不斷「畫餅」,希望以此來支撐和刺激股價。

    只是,小米造車與中國的造車新勢力有一點明顯的不同,前者是兼項造車,後者是專項造車,這也讓雷軍的三年量產計劃,留下了諸多懸念。

    小米兼項造車實為豪賭,三年有點懸

    現在回頭來看,雷軍選擇造車的入場時間點,頗有點豪賭的成分,而汽車業的特性,讓小米在手機行業的成功無法複製。

    2021年3月30日,雷軍宣佈了小米造車的計劃,但是這個時間點頗有些豪賭的成份。(微博@雷軍)

    比如,小米手機的成功,與高通(Qualcomm)在手機晶片行業的霸主地位有直接關係,如果沒有高通的扶持,每年都把最新型號的驍龍晶片持續供應給小米手機,小米在手機行業根本走不到今天。

    而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小米汽車卻沒有這樣的優勢,寧德時代這樣的鋰電池核心廠商,不可能像高通那樣對小米有求必應。

    從造車本身來說,汽車行業的產業鏈也遠大於手機業,造車周期一般都長達三至五年,比如蔚來、小鵬為代表的中國造車新勢力,其進場時間都在2014年至2017年,一直到2021年才迎來第十萬輛車下線。

    更重要的一點,蔚來、小鵬都是專項選手,也就是隻做新能源汽車,並沒有其他業務拖累,不需要「一心二用」。而小米在造車之外,雷軍及其團隊還得兼顧手機和電視業務,這種兼項造車的模式,本來就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即使是強大的蘋果公司,對於進軍汽車行業還是戰戰兢兢,到今天傳聞中的蘋果汽車(Apple Car)都還沒有任何蹤影,分析師較為樂觀地估計都要到2025年左右,蘋果才有可能對外公布其汽車計劃。

    放到全球汽車品牌來看,無論是新能源汽車企業,還是傳統汽車企業,似乎也沒有兼項造車的成功案例。

    從這個角度來看,小米在手機行業的成功,對於造車卻反而成為一種負擔,至於盧偉冰口中用小米之家來賣車的想法,恐怕還言之過早。

    雷軍應該也察覺到了這種風險,9月1日在北京亦莊註冊的小米汽車有限公司,近期就發生了工商變更,大股東由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變為小米香港公司Xiaomi EV Limited。工商資料顯示,Xiaomi EV Limited註冊於香港,註冊日期同為2021年9月1日。

    顯然,從股東層面,雷軍已經開始將小米汽車和小米手機逐步區隔開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決小米兼項造車的風險。根據雷軍最新披露的數據,小米汽車已收到超過2萬份簡歷,到崗研發團隊453人。

    而在研發團隊搭建起來之後,小米汽車還需要通過引進行業合作伙伴、獲得新能源汽車資質、確定首款車型、車輛測試、獲批上市、量產下線等多個重要關口,未來三年的不確定性依然極大。

    小米汽車要成為中國年輕人的第一輛電動汽車,雷軍造車的宏大夢想,未來三年還充滿了變數。

    小米集團(01810.HK)

    延伸閱讀: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