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鮑威爾首提9萬億債務「瘦身」時間 滯漲風險不容輕視|巨子點評

    鮑威爾首提9萬億債務「瘦身」時間 滯漲風險不容輕視|巨子點評

    美聯儲在上月議息會議落實加快Taper,將縮減買債規模倍增,被市場視為主席鮑威爾獲提名連任後,由「鴿轉鷹」的重大轉折點。然而,隔晚鮑威爾出席連任聽證會,雖然仍然多次提及了「加息」、「縮表」(runoff)等收緊市場流動性的措施,卻未有再為市場帶來衝擊。從匯市及債市市場的反應來看,市場對今年美國開始加息周期早已有備而來,鮑威爾的最新講話,未能改變美國金融市場的樂觀市場情緒;不過投資者不宜掉以輕心,因為今晚美國將發CPI數據,「滯漲」風險仍是市場一大不明朗因素。

    鮑威爾隔晚在聽證會上釋放的鷹派信號,雖未有像12月會議紀錄一樣遠超預期,但已進一步確認了美聯儲加快緊縮步伐的事實。鮑威爾的發言重點,可以分為兩大方面:分別是加息時間;以及為聯儲局現時高達8.75萬億美元的龐大資產負債表「瘦身」,透過向市場出售債券的形式,開始向市場收回流動性,亦即是「縮表」。

    鮑威爾隔晚在聽證會上釋放的鷹派信號,雖未有像12月會議紀錄一樣遠超預期,但已進一步確認了美聯儲加快緊縮步伐的事實。(資料圖片)

    加息成廣泛預期 關鍵是何時開始 鮑威爾諱莫如深

    第一是加息時間表。鮑威爾承諾採取行動:「避免令高通脹「根深蒂固」,如果必須在更長時期內更多次地加息,局方將會那樣做」。不過,雖然他多次提及加息,不過綜觀現時市場投行分析,今年美國加息已經形成了廣泛預期,因此核心問題是何時開始加息。對於這個核心問題,鮑威爾諱莫如深。

    鮑威爾首提「縮表」時間可以是今年底

    第二是聯儲局疫情期間的「無限買債」計劃,在短短兩年間,將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翻了一番,由4萬億水平升至最新8.75萬億美元的歷史高。一旦聯儲掉頭開始為負債表展開「瘦身」行動,必然扭轉疫情以來環球資金泛濫局面,對全球資產價格帶來負面影響。

    恆生銀行首席市場策略員溫灼培接受訪問時表示,鮑威爾隔晚講話之中,唯一值得市場關注的新論調,正正是關於收縮資產負債表的時間。今次是鮑威爾首次提及,可以在今年底開始「縮表」,因此雖然現時市場未有太大負面解讀,不過亦需留意鮑威爾的發言,當中存在的「鷹派立場」。

    回看聯儲局近來有關縮表的表態,在12月的議息會議上,鮑威爾是承認官員們已開始辯論何時開始收縮資產負債表,但上次(即2017年)採取的縮表方式,或許並不適用於現在,並表明官員們「完全沒有決定何時開始縮表。」

    恆生銀行首席市場策略員溫灼培接受訪問時表示,鮑威爾隔晚講話之中,唯一值得市場關注的新論調,正是關於收縮資產負債表的時間,有機會在今年底。(張浩維攝)

    美元美債息不升反跌 市場對鮑威爾鷹派取向半信半疑

    由此可見,今次鮑威爾的發言,是反映了聯儲局正進一步考慮縮表的具體規模及落實時間,倘若與市場的預期出現落差,勢將觸發股債市場的激烈回應。畢竟,對資金流最敏感的美國債市,上周就出現了「過山車式」的波動。上周初美國10年期美債孳息殺上1.808厘,突破疫情以來的兩年高位。

    恒生溫灼培料美元有機會回落至93水平

    不過,隔晚在鮑威爾發言後,債息未有進一步再上,輾轉下跌至1.75厘。溫灼培表示,最新美債息回吐,反映之前的升勢是虛火,並不是由聯儲局加息因素所推動,而是涉及市場的短暫操作,主要是由於美國企業在加息周期前提前發債,據外電報道今年1月首數天,美企總發債金額已達540億美元,超越去年整個一月份的發債量,企業趕緊發債,令到部分資金由國債抽走至企業債市,從而推升國債債息上周短暫抽高。然而,當企業發債的因素逐漸消化後,美債息開始回落,鮑威爾的發言亦未能改變債息回落勢頭。

    因此,債息回落,亦令到美元指數跟隨向下,最新美元指數跌至近兩個月低位。溫灼培預期美元指數有機會再跌至93、94,即去年10月底水平。

    即使聯儲局的「收水」時間是大致符合市場預期,不過市場亦非無風險的,特別是美國通脹會否惡化,甚至演變成「滯漲」,仍需投資者關注。(資料圖片)

    「滯漲」風險不容輕視

    從最新股匯債市表現看來,投資者對這次聽證會講話帶鷹是早有預期,未有驚喜或驚嚇。金融市場反應平淡,美股上漲、美元及美債息微跌,進一步印證了對美聯儲鷹派取向將信將疑的市場情緒。

    不過,即使聯儲局的「收水」時間是大致符合市場預期,不過市場亦非無風險的,特別是美國通脹會否惡化,甚至演變成「滯漲」,仍需投資者關注。今晚美國將發布最新的12月CPI通脹數據,上次已經是40年高位的6.8%,市場預期今晚公布的通脹有機會「破七」,當物價壓力進一步壓抑相當於美國經濟規模三分之二的消費市場,投資者的樂觀情緒有機會稍縱即逝。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