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全球資本市場開啟戰爭避險模式

    全球資本市場開啟戰爭避險模式

    2月24日俄烏局勢惡化、升級,直接衝擊了全球資本市場。

    當天全球股市幾乎都經歷了「黑色的一天」。亞太股市率先收盤,日經指數下跌1.81%,韓國綜合指數下跌2.60%,澳洲標普200指數下跌2.99%,富時新加坡海峽指數下跌4.15%,香港恒生指數下跌3.21%,上證指數也下跌了1.66%。美股三大指數開盤重挫,道指開盤跌2.4%,標普500跌2.5%,納指跌3.4%。歐洲股市開市跌幅更大,其中德國股市跌3.6%、法國股市跌3.38%、英國股市跌2.49%,歐洲斯托克50指數跌4.62%,俄羅斯股市開盤暴跌30%之後仍在持續下滑。

    全球股市暴跌的同時,石油和黃金市場目前顯著看漲。實時信息顯示,布倫特原油價格8年來首次突破100美元,漲至2014年以來的高位,現貨黃金價格站上1960美元關口,創2020年9月以來新高。實際上,2月份至今黃金價格已上漲了約8%,這是自2020年7月以來的最大月度漲幅。不斷升級的緊張局勢也衝擊了外匯市場,英鎊、歐元等歐系貨幣下跌的同時,美元指數暴漲1.06%至1月31日以來的新高97.229,日元甚至表現更為出色,對美元匯率升至114.63。

    目前全球股市、石油、黃金、匯市之間乃至其內部細分商品的走勢已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變化機理與之前有着明顯的區別。那時,俄烏局勢並不明朗,潛在的戰爭只是風險因素,這種不確定性使得資本市場相關變化即使呈現出方向性,也往往伴隨雙向的大幅波動。近期俄烏兩國間的局勢可以用「一波三折」來形容,更突出了這種短期變化性。總體來看,近段時間各主要經濟體數據並未出現實質性變化,出於對俄烏地緣局勢升溫和美聯儲政策緊急收緊的擔憂,市場變化更多屬於情緒性驅動。而如今俄烏局勢升級,甚至開始進入戰爭狀態,潛在的風險已成為可見的現實,投資者選擇將趨於理性,資產選擇將偏向避險模式。而高盛之前在一份報告中就指出,全球市場已經在為地緣政治的巨大風險定價,但如果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爆發衝突,所有市場的風險溢價還可能進一步上升。按照這種邏輯,全球資本市場的趨利避害極有可能是趨勢性的。

    對於這種變化的持久性,當前國內的一些機構指出,上世紀90年代以來較為典型的局部衝突,特別是涉及到美國和俄羅斯時的全球資產價格,例如2014年的克里米亞事件,發現較為普遍的現象是地緣衝突爆發在短期都將打壓風險偏好,對市場形成脈衝擾動,導致避險資產受益而風險資產受損,但中長期來看,並不會改變原有的趨勢。比如,在過去五十年的地緣危機中,對全球股市造成持久傷害的只有兩次,一次是第四次中東戰爭,一次是海灣戰爭。只要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出口不被禁運,此次衝突也只會導致股市暫時下跌。從短期來看,俄烏作為重要的能源、糧食出口國,緊張局勢會進一步推升石油、天然氣、糧食等大宗商品的價格,但從之前的歷史經驗看,地緣政治衝突對金融市場的影響都偏短線,當消息被市場消化了之後,被推高的避險資產很快會回到原來的價格區間。

    然而,按照安邦智庫(ANBOUND)研究人員的觀點看,俄烏危機升級為戰端,估計不是短期內能夠解決的。在衝突程度進入當前的等級後,很難找到一條輕鬆緩和局勢的道路,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也會持續不短的時間。更加不利之處在於,從事件影響看,局勢動盪將促使東歐國家由於不安全感而向美國靠攏,歐盟與俄羅斯之間的裂痕必然加深,最終極有可能形成一個美歐共同激烈對抗俄羅斯的地緣政治格局,這種影響將不是哪一場局部戰爭所能夠比擬的。不論是陷入冷戰或者是熱戰,都將顯著惡化正常的國際經貿秩序。屆時,其所影響的將不僅僅是全球資本市場,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面都可能因此而改變。

    外部形勢的這種變化,對於中國的資本市場會將有何影響?安邦智庫之前曾經提到,當全球資本市場形勢不好的大環境下,保持穩定就成為一國市場的競爭力。如果能在一片動盪的沙漠裏成為一個相對穩定的「綠洲」,中國市場就有可能吸引外部資金進入。而且,目前中國經濟基本面好於大多發達和發展中國家,且股市等資產估值處於低位,對全球資金具備一定吸引力,避險資金有充分動力流入中國。如果中國能維持金融市場的穩定開放,將會成為國際資本慎重考慮的一個潛在市場。

    最終分析結論:

    俄烏局勢惡化、升級,引發全球資本市場開啟戰爭避險模式。從現實情況看,這種趨勢性變化將有可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應該抓緊這一有利時機,憑藉穩定的市場、良好的經濟基本面,堅持金融市場穩健開放,吸引更多外部資金流入促進資本市場的壯大發展。

    本文轉載自安邦智庫2月24日「每日金融」分析專欄。

    延伸閱讀: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