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蘋果造車再遇阻   幾時才能落地|企業熱評

    蘋果造車再遇阻 幾時才能落地|企業熱評

    蘋果造車計劃再次遇到了阻礙。消息稱,蘋果與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談判陷入僵局,其原計劃的動力電池合作遇到了困難,原因是他們拒絕在美國建廠為蘋果提供本地化的供貨服務。

    事實上,蘋果造車始終是「只見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造車規劃也多次更改,真可謂是「一波三折」。

    為何蘋果造車是如此的難?這背後固然有蘋果自身態度以及定位問題,但不得不說的是,在眾多科技巨頭中,造車賽道上留給蘋果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造車疑雲風再起

    蘋果跨界造車已經不是新鮮事,早在2014年就啟動了「泰坦」計劃,打算推出一款能夠和特斯拉展開競爭的新能源汽車,一開始就雄心勃勃,半年時間內就籠絡了全球知名造車企業的工程師,鼎盛時期,團隊規模就多達1000多人。但蘋果大手筆的佈局並沒有結出「果實」。2016年,造車計劃就宣佈擱淺,從而轉型研發自動駕駛技術。

    但事實證明,自動駕駛技術並不是蘋果造車的最終決定,因為2021年1月,蘋果又重啟了它的造車計劃,重又回到了「造車」上來。

    不僅蘋果決策方自身舉棋不定,人事也出現了「地震」。近期又有消息傳出,蘋果的自動駕駛團隊目前人事動盪,在蘋果重啟宣佈重啟造車計劃之後,其高管在幾個月內就已經陸續走了3位,目前團隊高管僅剩下不到12位。這也為蘋果造車再添疑雲。

    遭供應商「嫌棄」

    事實上,不只人事地震為蘋果造車計劃增加了「攔路虎」,與供應商的談判屢次失敗也重挫了蘋果造車的「野心」。蘋果為了造車大計,至少與6家汽車廠商展開過談判,但是這些汽車廠商無一例外都拒絕了和蘋果的合作。

    而今又傳出寧德時代和比亞迪拒絕為蘋果提供本地化供貨服務的消息,或許令人不解。以蘋果在智能手機市場「無人望其項背」的地位,與蘋果合作看起來是「雙贏的」合作,比如富士康多年為蘋果代工,為何蘋果造車反而遭到多家供應商的「嗤之以鼻」?

    箇中原因還是要回歸到收益的多寡上。對於傳統車企來講,為蘋果代工,並不是一件很划算的買賣。眾所周知的是,蘋果、小米和華為等科技巨頭憑其軟件掌控在智能汽車領域擁有巨大潛力,而傳統車企並不具備這一優勢,為蘋果代工無異於拿自己的長處彌補蘋果的短處,其結果是助長了蘋果優勢,自身並沒有得到很大裨益。這無異於自掘墳墓。

    另外,從蘋果造車計劃軌跡看,蘋果還是如同造手機一樣,自身始終處於強勢地位,在合作中,從整車設計到產品銷售都由自己主導,而代工廠商只負責生產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工作。這一模式可以參照富士康代工蘋果手機,在代工中沒有任何話語權,時刻面臨着被替代的風險。

    這也可以從蘋果與汽車製造商的談判中可以領略一二。在與日本汽車製造商日產談判中,因為雙方對於蘋果汽車的相關細節存在分歧,日產不希望像富士康一樣只是簡單的成為蘋果硬件供應商,而蘋果希望完全控制蘋果汽車的設計和軟件,想法衝突之下這次合作最終不了了之。

    更何況,但凡能讓蘋果「瞧得上」為其代工的汽車廠家,品牌經營多年,早已名聲在外,也不需要通過和蘋果合作來提高其知名度,相反,在全球供應鏈不暢,疫情持續的大環境下,品牌還有被稀釋的風險。

    幾時落地?

    遭遇人才流失,以及供應鏈建立困難的蘋果,其造車計劃何時落地也引發猜測。給人以希望的消息是,蘋果近期正瘋狂從全球汽車巨頭挖人,最近就聘請了兩名前梅賽德斯奔馳的工程師加入蘋果汽車特別項目組,其中一位工程師此前在奔馳公司主要負責車輛的大規模生產以及軟件和項目管理。另外,為了打造智能汽車,蘋果在傳感器、電池以及晶片方面都在下功夫,尤其是電池和晶片,蘋果試圖實現這些技術的自主研發。

    但分析認為,目前,蘋果造車仍然處於研發的初級階段,原定於2024年面試的計劃或許根本不可能實現,至少要到2025-2027年才能準備好,甚至可能要到2028年或更晚才會推出。

    而且,目前,全球智能電動汽車賽道上頭部企業已經凸顯,前有特斯拉一騎絕塵,後有中國「蔚小理」的追逐,再有華為、百度等高科技企業的「破圈」,對於目前仍處於造車初級階段的蘋果來說,走上述企業的老路,勢必陷入「同質化」的競爭中,差異化或許是一條可行之路。

    提高定價或許體現差異化的一種方式,也就是放棄大眾經濟款汽車,轉而生產豪華車,特別是再具有自動駕駛功能,以及複雜的激光雷達技術的加持,這樣能更好地體現其「獨一無二」的特性。多年來,蘋果手機以其創新徵服了大批「果粉」,在全球尤其是中國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如今,新勢力造車的第一輪潮水已經退去,行業內馬太效應驟顯,僅剩以蔚小理為首的造車新勢力方興未艾。當第二輪潮水漫起,賽道內的選手換成了財大氣粗的科技巨頭。

    而對比造車新勢力,蘋果既沒有自動駕駛的大規模應用場景進行數據採集,也沒有根深蒂固的相關技術儲備,更沒有從營銷到售後的完整商業鏈條佈局。在時代的洪流下,蘋果已然站上了智能電動車的風口,但彎道超車的機遇,對現階段的蘋果而言,則可遇不可求。

    Apple(AAPL.US)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