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特斯拉中國月銷量創新高 上海工廠今年有望大幅擴產|企業熱評

    特斯拉中國月銷量創新高 上海工廠今年有望大幅擴產|企業熱評

    1月11日,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完整銷售數據出爐,其中,特斯拉(Tesla)在去年12月的銷量首次超過7萬輛,再度創下歷史新高,在車企中僅次於比亞迪。

    按月度銷量來看,比亞迪以9.3萬輛位居第一,其次是特斯拉中國,上汽通用五菱以6萬輛位居前三,不過從車型來看,主要還是比亞迪與特斯拉之爭,上汽通用五菱主打的是入門車型。

    從2021年全年銷量來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為298.9萬輛,按年暴增169.1%,繼續穩居全球第一。全年銷量前三甲的品牌依然還是比亞迪、特斯拉和上汽通用五菱。

    其中,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為32萬輛,市場佔有率高達10.7%,其中,12月的市佔率高達14.7%。換句話說,在去年12月中國市場銷售的新能源汽車中,每100輛新車中就有15輛是特斯拉,這一數據極為驚人。

    特斯拉上海工廠於2018年動工,2019年試生產,其後產線不斷改造擴大,圖為試生產時的產線。(微博@特斯拉)

    1月3日,特斯拉披露了2021年全球銷量數據,全年產銷量雙雙突破93萬輛,較2020年的50萬輛大漲超過80%,這一成績單也助推特斯拉股價單日大漲13.53%,市值突破了1.2萬億美元。

    以最新披露的中國市場銷量數據來計算,中國佔據了特斯拉全球銷量的34.4%,僅次於美國本土,以中國市場過去兩年超過100%的銷量增速來計算,取代美國成為特斯拉最大的單一市場,應該也就是未來一兩年的事情,這個目標也是馬斯克(Elon Musk)一直以來的夢想。

    考慮到2021年特斯拉僅有加州及上海兩座工廠的產能,其中上海工廠又承擔了很重的出口任務,因此,在柏林及德州新工廠今年投產之後,上海工廠的產能將主要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

    官方數據顯示,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年交付量高達48.4萬輛,按年暴增235%,已經取代加州弗裏蒙特工廠,成為特斯拉全球的最大工廠,產能佔特斯拉全球產能的一半以上,出口量則超過了16萬輛,主要出口到歐洲、亞太國家。

    從產能指標來看,2018年才開工的上海工廠,目前的極限產能為50萬輛,換句話說,在過去的一年,上海工廠幾乎是滿負荷運營,期間還遭受了晶片短缺等供應鏈問題的困擾。來自供應鏈的消息指,今年3月上海工廠的產能將進一步提高,年產能有望提升至90萬輛,不過特斯拉中國官方並未對此消息予以確認。

    考慮到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火爆,上海工廠擴產應該沒有懸念,2021年12月,特斯拉對上海工廠(一期)第二階段的產線優化項目進行環評公示,投資總額高達12億元人民幣,項目預計今年4月完工,跟上述傳聞的時間點很接近。

    從交付數據來看,特斯拉上海工廠在每個季度的前半段主要為出口車輛排產,後半段則是為中國市場排產,因此每個季度的數據都是前低後高,尤其是季度的最後一個月,往往是交付的最高峰,12月超過7萬輛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

    考慮到特斯拉在柏林、德州的新工廠目前依然還未投產,再加上投產之後還有一段產能爬坡期,對於上海工廠來說,今年上半年大概率還是同樣的生產規律,3月及6月的交付量數據就會是核心指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特斯拉的股價。

    如果沒有大的意外情況,當兩座新工廠都實現了投產,且上海工廠的擴產改造也順利完成,今年下半年上海工廠的主要目標,就是主要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繼續提升市場佔有率。

    從數據來看,去年12月,中國市場上的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達到了22.6%,如果以全年25%的滲透率目前來計算,那麼全年銷量有可能達到500萬輛的級別,對於這麼一個確定性的巨大市場,外界所猜測的特斯拉上海工廠90萬輛的產能,也未必能滿足中國市場的巨大需求。

    如果把時間看得更遠,若以2025年新能源車40%的滲透率來保守計算,整個中國市場的容量高達近千萬輛,假如特斯拉要保持目前近15%的市佔率,上海工廠的年產能需要達到至少150萬輛。

    不過,2022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最後一年,政府發放的新車購買補貼下滑了30%,2023年之後不再發放補貼,而美國市場的補貼政策尚未確定,特斯拉不得不選擇了漲價應對。

    再考慮到小鵬、蔚來、理想等造車新勢力虎視眈眈,傳統汽車品牌也在準備反撲,特斯拉在中國市場交出了一份優秀成績單之後,未來兩三年依然不能掉以輕心,加上中國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並不高,新能源汽車依然還是一個新生事物,特斯拉必須預防中途掉隊的風險。

    畢竟,中國市場不僅關係到馬斯克的宏圖大計,更是直接關係到特斯拉股價的未來。

    Tesla(TSLA.US)

    延伸閱讀: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