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回顧A股的七次歷史大底:盯住這五大信號

    回顧A股的七次歷史大底:盯住這五大信號

    流動性和基本面,是觀察底部最重要的維度,而築底過程,又是一次流動性和基本面觸底、好轉的過程。

    3月16日,高層發聲穩定市場情緒後,港股和A股都出現了大反彈,不少人稱之為「政策底」。但也有這麼一種說法,政策底之後還有市場底。

    A股的底究竟在哪裏?又有什麼特徵呢?

    招商證券的張夏回顧了2005年以來A股的7次歷史大底,總結出了5個底部特徵。筆者覺得這篇文章挺有意思,今天來白話白話他的主要觀點。先說說他是怎麼定義「歷史大底」的,兩個條件:

    拐點之前,跌幅超過20%;拐點之後,漲幅超過30%。

    2005年以來,符合條件的「歷史大底」一共出現過7次,包括2007、2009、2015、2019年以來,幾次大牛市之前的底部。

    01 這些底部是怎麼出現的呢?

    流動性和基本面(上市公司盈利)開始好轉

    流動性和基本面,是觀察底部最重要的維度,先記住結論:每次大跌,都是一輪流動性和基本面的雙殺;而築底過程,又都是一次流動性和基本面觸底、好轉的過程。

    下面展開來說說,基本面因素比較好理解,就是圖中的橙線,代表上市公司盈利增速。

    每次大跌,橙線都往下走,也就是上市公司盈利增速下滑。而且每次的底部,上市公司盈利增速都跌到了負值,也就是企業盈利負增長。

    流動性複雜一些,展開說下,正常來說,流動性的的傳播途徑是這樣的,央行降準降息,給銀行增加流動性,然後銀行通過貸款等形式,將這些流動性釋放到實體經濟中。

    同時,實體經濟也會從其他渠道(比如直接發債券、發股票)等獲得一定的流動性支持。

    所以,流動性既有銀行間的流動性,這裏用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變化(超額流動性)表示。

    也有實體經濟從銀行等渠道獲得的流動性,通常用社會融資規模(簡稱「社融」)來表示。

    但這裏會遇到一個困難,由於經濟擴張,社融基本都是正增長的。所以為了更準確的觀察實體經濟流動性變化,就用社融增量的按年增速來表示了。

    進一步平滑數據,這裏用的是社融增量按年增速(6個月移動平均)來表示,比如,7月份的增速 = (2~7月的社融平均增量) / (去年2~7月的社融平均增量)。

    回顧過去的7次大跌,每次大跌中,超額流動性和社融增量增速,都有下滑,甚至負增長的現象。

    比較典型的,2008、2018年,超額流動性負增長,社融增量增速快速下滑,企業盈利也快速下滑,市場都出現了一波大跌。

    至於這次,基本面上,還是看橙線,2021年一季度,上市公司盈利見頂,滬深300指數也在2021年2月份見頂,比較符合。

    流動性上,過去幾年,銀行間的超額儲備變化不大,而且變化也主要是小規模負增長。社融增量增速早在2020年下半年就開始下滑,2021年甚至負增長。

    2021年一季度後,不管是企業盈利的基本面,還是市場流動性,都開始惡化,這也是A股遲遲無法新高,幾個高景氣板塊炒完就下來的主要原因。

    未來怎麼變化呢?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融資指標會領先企業盈利指標3~6個月。所以,重點看社融增量的拐點。

    今年1~2月,新增社融增速按年正增長,已經出現拐點。

    但中長期新增社融還是負增長,社融數據談不上樂觀。還要看看3、4月份數據,才能確定拐點有沒有出現。

    02 估值處於歷史底部

    估值用的是,剔除兩桶油、金融股後Wind全A的估值(PETTM)。看圖,黃線表示的是收盤價,紅線表示的就是估值。

    每次歷史大底時,估值都回落了不少。2008、2012、2019年初,這3次比較典型的底部,估值甚至低於20倍。

    現在,萬得全A(剔除兩桶油、金融股)的估值已經降到24.8倍,等今年一季報公布後,還可能降至22倍。

    從估值的角度來說,A股已經比較便宜了。

    03 外部流動性出現好轉

    外部流動性,看的其實就是美元流動性。直白點說,就是看美債收益率高低。

    由於過去幾十年,美債收益率一直走低,招商證券就用調整後的美債收益率來表示海外市場流動性高低了。

    這是調整方法:用某一個時間節點的絕對值減去過去兩年的平均水平,除以過去兩年的標準差。更簡單一點的,看圖:

    合理區間,調整後的美債收益率在-1 到 1 之間波動。

    超過1,就是危險區(黃色區間),對應的是上證指數的頂部區域。低於 -1,就是機遇期(綠色區間),對應的是上證指數的底部區域。

    前6次「歷史大底」,調整後的美債收益率都低於 -1,在機遇期。

    2019年初的第七次「歷史大底」,調整後的美債收益率雖然大於0,但也脱離了危險區,且在向機遇期回落。

    現在嘛,調整後的美債收益率還在危險區,海外流動性還比較緊張。

    不過,如果美聯儲加息節奏不及預期,美債收益率回落,也可能帶動調整後美債收益率脱離危險區。

    04 成交量低迷

    這個就好理解了,牛市的時候,大家爭相入場,成交量高。熊市的時候,不少人要麼套牢裝死,要麼割肉離場,成交量會低很多。

    招商證券統計後發現,大底出現日,當天的成交額會比過去1年的平均成交量少52%。

    大底出現日之前20個交易日的平均成交額,會比過去1年的平均成交量少34%。市場底部,縮量還是比較明顯的。

    這次,雖然市場跌了不少,但A股成交額還是在萬億上方,和過去1年的平均成交額(1.06萬億元)差不多。

    05 W底

    關於底部,有這麼一個說法「磨底磨底,底部都是磨出來的」。

    背後的原理是這樣的,第一次底部反彈後,部分抄到底部的人,還有被一路殺跌嚇傻的人,都可能在這波反彈中賣出。

    然後,讓市場再次下跌,如此反覆,籌碼在底部充分換手後,做多力量壓倒做空力量,真正的上漲行情才會到來。所以,底部通常是「W底」。

    回顧那7次「歷史大底」,有6次都是「W底」。比較典型的,以2019年初為例,2018年10月就見底了,但之後一波三折,直到2019年初才開始拉昇。

    2010年7月的「歷史大底」倒是沒有這麼糾結,「V」型反轉,怎麼下去的,怎麼上來,很順暢。

    最後做下總結,市場見底有5個標誌:

    (1)市場流動性和基本面(企業盈利增速)觸底回升;

    (2)估值處於歷史底部;

    (3)海外流動性出現好轉;

    (4)成交量低迷;

    (5)W底。

    其中,第一點、第二點又是重中之重。這5點同時出現,意味着大的市場底部。

    就目前的情況來說,第2點的「估值底部」基本被滿足,第1點的「流動性和基本面拐點」有待觀察。

    其他幾個點,稍微遠一些,也存在各種不確定性,市場有沒有見底,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不過,當前的估值真心不高,對於準備長期投資的小夥伴來說,是不是觸底也沒那麼重要。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