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國第一大民企,寶座易位

    中國第一大民企,寶座易位

    最近公布的《胡潤·全球富豪榜》,透露出很多玄機。

    賣水的鐘睒睒身家縮水了15%,賣鞋的李寧縮水了19%,賣豬肉的秦英林縮水了32%,賣醬油的龐康縮水了30%,賣火鍋的張勇縮水了74%,滴滴老總程維縮水了59%。

    從農夫山泉到海底撈,從海天味業到牧原股份,從李寧再到安踏……日常消費品的財富大佬們,排名紛紛下降。

    估計你會很困惑,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

    教育培訓、網路、房地產等行業大佬的財富縮水是正常的,畢竟被錘的比較厲害,怎麼連消費類的行業也在萎縮了,這不是比較抗跌的剛需產業嗎?

    沒辦法,全球地緣政治動盪重組,疊加行業周期調整和新冠疫情大流行,大家的日子確實沒有以前那麼風光。

    全球通信巨頭華為的營收也在下滑。

    前兩天華為公布財報的時候,我正好在現場。2021年,華為總銷售收入為6368億元人民幣,按年減少了2545億。

    2545億是個什麼概念?

    「千年古都」開封2021年的GDP就是2557億元。

    要知道,京東集團2021年的營收為9516億元,阿里巴巴集團8364億元,恆力集團7323億元,它們都反超了華為。

    這意味着,華為連續把持了六年的「中國第一大民企」寶座,拱手讓人了!這是中國民營經濟格局的重組,也是中國科技圈的劇變。

    華為,未來到底何去何從?

    當前,在科技封鎖下,華為選擇了最艱難的一條路:

    2021年,其研發投入高達1427億元,按年增長了22.4%,創下了十年來的最高。

    儘管形勢不易,整個營收規模都下跌了28.5%,但華為的研發投入沒有絲毫減少,反而逆勢大漲。

    以往都是13%、14%、15%之類的水平,去年直接上了一個大台階。

    那麼,1427億元的研發投入屬於什麼樣的水平?

    放全球來講的話,排名世界第二。在它面前的,僅有谷歌一個對手。

    是不是很詫異?

    有人曾統計過,在2015年及其之前,我們雖然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全球研發投入最高的10家公司,見不到任何一家中國公司的身影,缺席很嚴重。

    直至2016年華為登台亮相。

    它超過日本最大的公司豐田,一舉殺入榜單。

    此後,華為的研發排名就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一路攀升。

    大家應該還記得吧,地緣衝突其實早在2018年就已經打響了,那個時候華為就面臨了方方面面的挑戰。

    但是過去三年來,華為的研發投入排名仍然從第五名上升到了第二名,憑一己之力反超微軟、三星、蘋果,以及羅氏、強生、諾華、輝瑞、美國默克等全球最頂級的製藥公司。

    創新藥研發可算是「世界上最大的賭博」,研發一款新藥,至少需要10億美元,十年的周期,而成功率只有2%-3%,是靠錢堆出來的奇蹟。

    中國的華為,比這些「賭王」還要狠。

    明明都已經這麼慘淡了,為什麼華為還要不惜一切的砸錢搞研發,喘口氣不行嗎?

    一般來講,企業遇到不可抗力造成的劇烈波動,正常的做法都是縮衣減食,就像如今網路遍地的「畢業季」一樣。

    在營收規模已經下跌28.5%的情況下,我相信華為減少一點研發投入,大家也是能理解的,不會苛求什麼。

    但是你別忘了,連鍾睒睒、李寧、秦英林、龐康這些消費行業大佬的財富都在縮水了,你再怎麼優化或者停下腳步,能抵擋的住經濟大周期的輪動嗎?

    對於華為來說,唯一能夠逆周期而行的手段,就是研發。

    我們以深圳另外一家企業大疆為例進行說明。最近的俄烏戰爭中,把大疆也捲了進去。道理很簡單,現在連非洲地區都知道可以沒有坦克,但不能沒有無人機。

    2019年美國總統特朗普曾制裁大疆,下令對大疆無人機加徵15%的稅收。大疆立馬回擊,大幅上調了在美國市場的售價。

    令美國沒想到的是,大疆無人機非但沒有被美國人拋棄,反而更受歡迎,甚至美國軍人都在偷偷買。

    不顧國防部禁令,美國軍人自掏腰包買大疆

    美國人為什麼如此厚愛大疆?

    因為在消費級無人機領域,大疆的技術水平遙遙領先,各方面的性能都比其他品牌強得多。不僅是美國,全世界的無人機愛好者都只認大疆。

    所以說,研發是最難的道路,但也是唯一正確的道路。

    當你擁有硬核實力,你的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時候,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對大疆是這樣,對華為也是。

    華為連續5年位居PCT國際專利申請者榜首

    現在的問題是,華為如此之大規模的研發投入,到底能不能讓華為重回「第一民企」?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給大家講講最近的所見所聞。

    前兩天,我接到了華為總部的邀請函,去調研最新開放的幾個展廳。去之前我內心是毫無波瀾的,畢竟參觀過許多科技公司,見過各種所謂的「黑科技」。

    但是深度體驗才發現,我原本設想的」溥儀看故宮「劇本,還是變成了」劉姥姥進大觀園「。

    當我來到智能汽車體驗中心時,華為工程師一個勁地給我安利他們的前擋風玻璃。

    哦?擋風玻璃能有什麼玄機?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坐到了駕駛位上,抬頭一看,喲呵,擋風玻璃上居然在播放電影。

    So amazing!這可能是我們離鋼鐵俠最近的一項黑科技了。

    以前的高檔車上也有這種抬頭顯示器HUD,利用光學反射的原理,把重要的訊息映射在風窗玻璃上的全息半鏡上。

    但基本是顯示速度、里程、胎壓這一類簡單的數字,駕駛員可以不必低頭看儀表訊息而已。

    現在,是直接把電影院搬到車裏來了啊。

    你想想這是什麼概念?

    以前我們只能斜着低頭,看中控屏裏的視頻,等看完一整部電影,頸椎都快斷了。現在是抬頭挺胸看,畫面還比較清晰,簡直不要太爽。

    而且副駕駛位跟主駕駛位互不干擾。可以這邊看足球賽,那邊看綜藝,簡直不要太懂人性,一招就化解了「搶遙控器」的尷尬。

    除了娛樂性,這款前擋風玻璃還能保證駕駛的安全性。

    每到暴雨、濃霧、暴雪或風沙天氣的時候,開車的人都慌得一逼。有時候根本看不清路面,只能憑感覺去開。

    華為的解決辦法是開啟夜視雨霧增強功能,將檢測到的前方車輛或者障礙物,「顯示」到前擋風玻璃,克服不良天氣下駕駛員看不清路面的難題。

    人類肉眼的極限,一下子就被突破了。

    諸如此類的黑科技還挺多,據說最快今年就能面世投產了。所以我就不多做介紹了,大家到時候就會知道。

    華為之所以能在汽車上搞出這麼多」硬核科技「,是因為它在智能汽車研究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2021年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投資達到10億美元,研發團隊達到5000人的規模。

    需要強調的是,華為沒有像蘋果、小米、富士康等友商那樣搞整車製造,而是選擇做車企的供應商。

    雖然華為的這種策略飽受質疑,有些人還希望華為出面」吊打「特斯拉。但我認為,華為的路線是對的。

    如果華為像蔚來、理想和小鵬那樣搞整車製造,現金流壓力會比較大。蔚來創始人李斌曾經說過:沒有400億別想着造車。「蔚小理」是上市公司,可以在股市上圈錢,員工持股的華為可不能這麼玩。

    關鍵是你就算砸了錢,也未必能造出車。你看大名鼎鼎的蘋果公司,2014年就宣佈了要造車,搞了八年連個概念車都沒有。愛馬仕哥在整車項目上投入了近500億,也沒整出量產車。

    這次年報發布會上,華為的輪值董事長郭平再次強調了華為不造車,」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技術有限的「,」華為不可能包打天下」。

    如果把整車企業比作新能源時代的「挖礦者」,那麼華為就是「賣鏟人」。有時候,賣鏟子的比挖礦的更賺錢、更有地位。

    「博世集團」聽過嗎?

    這家汽車零配件的德國公司雖然不造車,但幾乎所有的車企都在用它的技術。

    世界上第一個磁電點火裝置、世界上第一個燃油噴射裝置、世界上第一個量產ABS剎車防抱死系統等等,都是它發明的。

    沒有一台豪車,能夠離開博世。2017年,就因為博世集團未能按時向寶馬提供轉向齒輪,導致寶馬四大工廠停產。

    所以,業界也流傳一句話,世上所有的車都是博世的「貼牌車」。

    在世界500強中,博世集團排名為第98位,去年營收814.63億美元,比日產、北汽、廣汽等汽車巨頭都要高。

    如果華為能夠成為新能源時代的」博世」,那對中國汽車產業也是一件大好事。

    孫中山把人分為三類: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

    在現代商業社會里也有類似的現象,一流的企業總能在風口來臨之前做好預判,並提前做好佈局。

    今年以來最大的風口,莫過於世紀工程「東數西算」。

    國家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地啟動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建設,同時規劃設立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

    我在《又一個超級工程來了,比三峽大壩還重要!徹底改變國運》一文中強調過,東數西算工程對新能源產業的拉動極為明顯。

    2020年國內數據中心年耗電量為2253億千瓦時,佔全社會用電量的2.7%。預計2025年,全國數據中心年耗電量約3950億千瓦時。

    國家又規定,要推動數據中心充分利用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

    假設以後我們全部以新能源供應,中國需要新建多少配套?

    如果全部以水電站供應的話,我們還需再造6個全國第二大的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耗資10800億。

    如果全部以光伏發電供應,我們需要再建43個「塔拉灘光伏園」,鋪設26728平方公里的光伏面板,面積相當於以色列國。

    如果全以風力發電供應的話,還需要建造34347台SL5000風力發電機,以每兩台相隔500米計算,連起來就有1.71萬公里,而中國大陸海岸線總長度才1.8萬公里。

    這些還只是未來四五年內的需求。實際上,我們的數據增長是以幾何式的速度增長的。放十年二十年的周期來看,數據中心所需電力遠遠不止這些,對新能源產業的刺激作用更大。

    這個政策空間,對於開拓數字能源業務的華為無疑是個利好。

    舉例來說,在全球光伏逆變器市場中,華為拿下了23%的市場份額,穩居全球第一。之前,華為、國家電投等公司在青海共和縣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風光水可再生能源基地,每年可生產近 50億度清潔電力。

    華為公司開發的智能光伏方案,使得這個電站的發電量提升超過2%,運維效率提升50% 以上,實現了更低的度電成本。

    板上發電,板下方羊

    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越快,華為吃下的數字能源市場就可能會越大。

    而且,根據東數西算工程的規劃設計,東部重點發展成為實時性算力中心,西部優先打造成為非實時性算力保障基地,未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會配套建設無數個大型數據中心,以滿足中國快速膨脹的數據大爆炸。

    預計到2025年,中國的數據量將增至48.6ZB,成為全球最大的數據圈,佔全球27.8%。

    華雲、阿里、騰訊……這些公司的雲計算業務充滿了想象空間。

    東邊不亮西邊亮,當華為的傳統業務(運營商業務和消費終端業務)下降時,智能汽車部件、雲計算和數字能源等新興業務又冒了起來。

    從理性的角度分析,華為奪回」第一民企「寶座,並不是沒有可能。

    圖片

    從感性上講,我自己也非常希望華為回到」第一民企「行列。

    除了華為,還有哪個企業能夠在營收大幅下降的時候投入千億研發投入?

    除了華為,還有哪個企業能夠在困境中逆勢擴招數萬名一流大學的畢業生?

    除了華為,還有哪個企業的PCT專利申請量能達到世界第一?

    除了華為,還有哪個企業能夠在全球高端手機市場超越蘋果?

    不搞房地產不圈地的中國企業巨頭,真的不多了。

    如果要我給中國的4457.5萬户民營企業分類的話,第一類是華為公司,第二類則是其他公司。

    哪怕華為無法重回第一,那它在我心中依然是中國科技之光。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