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財報季」超120位房企高層變動 這60位高管為何選擇離職?

    「財報季」超120位房企高層變動 這60位高管為何選擇離職?

    春節後往往會成為房企高管頻繁流動的高峰期,不少房企已經出現第一波離職風潮。

    進入3月,地產行業迎來「年報季」,一些房企陸續發布2020年財報。與此同時,房企高管離職的風潮一直在持續,並且有加劇的態勢。

    據野馬財經不完全統計,3月份,有超過120位房企集團層面高管職務發生變動,和去年相比,甚至翻了一倍;其中離職高管(包括:辭職、免職、退休、卸任等)接近60位。

    一位獵頭指出,2021年經營狀況不達標往往是「離職潮」的主要原因,部分高管選擇春節前離職,而更多人選擇春節後離職,除了可以拿到高額的獎金,更重要的是春節後機會要相對多一些。

    通過3月房企高管職務變動名單可以發現,在離職的高管中,有很多董事長、總裁等具備話語權的公司高層,其中涉及董事長職務變動14例,總裁28例;而財務負責人變動卻不多,只有4例。

    為了真實反映房企管理層的變動情況,野馬財經特意整理了3月份房企集團層面高管職務變動情況(附完整名單),並分析了幾例典型離職案例,供各位參考。

    禹洲遭遇財務危機、副總裁張岩「出走」

    3月7日消息,禹洲集團副總裁張岩已於近日因個人原因提出辭職。

    公開資料顯示,張岩於2019年加入禹洲,擔任禹洲集團副總裁,兼禹洲慈善基金會常務理事,分管集團營銷、品牌、客研及慈善基金會工作。

    加入禹洲之前,曾先後服務於奧山控股集團-任集團副總裁兼區域集團總裁、融僑集團-任集團首席營銷官兼首席品牌官、雨潤地產集團-任集團副總裁、融創中國集團-任集團營銷中心總監。

    值得一提的是,張岩過往所服務的企業,通常屬於快速發展階段,這也幫他積累了深厚的管理經驗。據悉,張岩在房企從業超過18年,項目半徑覆蓋70餘城市。

    禹洲集團成立於1994年,是一家典型的閩系房企,集團創始人為林龍安。2004年禹州集團開始全國化擴張道路,2009年集團地產板塊在港交所上市,2016年集團總部從廈門搬遷至上海,2020年啟用深圳總部。

    張岩加盟禹洲集團後,也與禹洲集團的戰略佈局高度一致。禹洲集團自2016年將總部遷至上海後,確定了全國六大核心城市群的佈局態勢,並提出了「跨越千億」的目標,而當時張岩的加盟也被市場理解為「為禹州集團衝刺千億助力」。

    在2021年房地產行業整體下行背景下,禹洲集團的銷售目標完成情況仍處於行業前列,根據禹洲集團公告,2021年全年銷售額1050.19億元,目標完成率95.47%。

    如今,對於張岩離任的原因,外界猜測或與目前禹洲集團的發展困境有關。

    1月24日,禹洲集團發布公告稱,已經完成發行4.53億美元的新票據以交換4.77億美元的交換票據。此外,該公司還在公告中強調,集團沒有支付於2022年1月23日到期的剩餘票據本金和利息,也預期將不支付於2022年1月25日到期的剩餘票據的本金和利息。

    而就在禹洲集團完成交換要約後,2月9日,惠譽宣佈將禹洲集團的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IDR)從「C」下調至「RD」(限制性違約),確認其高級無抵押評級為「C」,回收率評級為「RR4」。

    wind數據顯示,禹洲集團2023年前償債壓力仍較大。一筆規模為1.2億元的債券到期,票面利率8.5%,將於2022年9月22日到期。2023年還將有3筆到期債券,規模分別為6.5億元、5億元、2億元。

    禹洲集團的管理層也同樣直言公司所面臨的困難。據了解,此前禹洲集團召開的2022年年度工作交流會,主題是「鼓足幹勁背水一戰確保『活下去』。」

    泰禾董事長及兩位高管被帶走協助調查

    3月16日,泰禾集團(000732.SZ)發布一則重大事項公告,稱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黃其森正在協助有關機關調查,公司董事會已經啟動應急預案。

    當時,據騰訊出品的「稜鏡」報道稱,除了黃其森外,泰禾集團執行副總裁黃曦,以及福州區域副總裁林文華在稍早前,也被帶走協助調查,而且三人皆有建行工作背景。

    泰禾對此回應表示,黃曦、林文華目前仍在公司內部系統名錄上,「一切以公告為準」。

    然而,僅僅過了兩天,3月18日,據界面新聞報道,泰禾集團執行副總裁黃曦,集團副總裁林文華早前也被帶走協助調查。

    另有消息稱,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受該集團之前所聘的兩位建行前高管被中央巡視組發現問題留置而影響,被要求留置協助調查。

    公開資料顯示,黃曦於2018年8月入職泰禾,分管融資業務,此前擔任建行總部投資銀行部總經理一職。林文華也有建設銀行工作背景。更值得一提的是,黃其森大學畢業後進入建設銀行福建分行。

    泰禾集團公告稱,目前聯席總裁葛勇和聯席總裁王景崗正常主持公司各項生產經營工作,黃其森協助有關機關調查的事項不會影響到公司正常經營。

    從2019年開始,泰禾集團推出雙聯席總裁制度,用於企業應對突發情況。而此次黃其森被帶走後,目前主持各項生產經營工作的葛勇和王景崗,正是於2019年12月被晉升為聯席總裁。

    作為黃其森的左膀右臂,葛勇是「泰禾+」戰略佈局的直接推動者;而王景崗則是2019年年初的「搶收」計劃的「主力」。

    3月16日,葛勇在泰禾集團緊急召開的媒體交流會上表示,黃董現在和公司還是可以溝通的。但並沒有披露黃其森被帶走的原因。

    王景崗補充說明,應該不是經營層面的問題,如果是的話就不是「協助調查」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市場不斷有聲音質疑,一家名為中城建設有限公司的施工總包單位,涉嫌以工程款的方式,用以向泰禾集團大股東輸送利益,而中城建或為黃其森關聯公司。

    2022年1月,中國證監會福建監管局對泰禾、黃其森出具警示函,其中一筆涉及2020年12月的三方債券交易,因「未及時披露並表企業減資事項及其進展」,違反監管訊息披露規定。

    在此之前,2021年11月1日,同樣是因未及時披露相關訊息,黃其森被深交所給予通報批評的處分,泰禾集團也因此被通報批評。

    實際上,在此之前,泰禾集團曾多次因訊息披露違規受到處罰。

    2020年9月4日,因為2019年年報披露的財務數據與之前公布的經營數據相差太大,泰禾集團、黃其森及當時先後兩任財務總監被通報批評處分。

    2020年12月4日,因未及時披露因申萬宏源證券訴訟大股東被動減持股份一事,泰禾投資和泰禾集團被給予監管關注處分。

    2021年3月25日,因沒有及時公布四川信託47.97億元訴訟敗訴訊息,泰禾集團及黃其森再被深交所給予監管關注的處分。

    由此來看,黃其森和兩位高管被帶走協助調查並不是無跡可尋。

    「老臣」退位、嘉里建設「二代」再掌權

    3月17日,71歲的老臣黃小抗將嘉里建設「掌舵權」交給了創始人郭鶴年的兒子郭孔華。黃小抗已經在嘉里建設掌舵近九年,可謂嘉里建設的「老臣」了。

    1996年,黃小抗加入嘉里建設任執行董事一職。此後的二十餘年時間裏,他先後出任了嘉里建設聯席董事總經理、董事會副董事長兼董事總經理、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多個職位,並於2013年起擔任嘉里建設的董事會主席。

    對於他的退任,嘉里建設表示,過去26年,黃小抗在公司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併為公司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黃小抗退任在即,下一任掌權者郭孔華的身份也不一般。郭孔華出生於1979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經濟學專業,是嘉里建設創始人郭鶴年的兒子。2015年6月,郭孔華加入嘉里建設並任非執行董事;2019年6月,被委任為嘉里建設董事會副主席兼行政總裁。

    今年5月19日,在嘉里建設股東周年大會結束後,郭孔華將接棒黃小抗成為新的董事會主席及提名委員會主席,同時,將繼續擔任公司的行政總裁。

    官網顯示,除了嘉里建設外,郭孔華還在郭鶴年家族旗下多家公司任職,包括嘉里控股的董事長、Kerry Group Limite董事和Kuok (Singapore) Limited董事。此外,他還在嘉里物流(0636.HK)任董事會副主席、豐益國際有限公司(WLIL)任非獨立非執行董事、Sea Limited(SE.N)任董事。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郭鶴年的兒子第一次掌權嘉里建設了。早在2008年6月,郭鶴年長子郭孔丞就曾擔任過嘉里建設董事會主席兼執行董事一職。2013年8月,因要參與其它商務,郭孔丞從嘉里建設掌門人之位辭任,由黃小抗接下接力棒。如今九年之後,黃小抗退任,郭鶴年二代再度接下掌門的權杖。

    除了郭孔華外,在嘉里建設中,還有一位郭鶴年家族成員也身居要職,即擔任執行董事的吳繼霖,他是郭鶴年女兒郭惠光的配偶,同時也是新掌門郭孔華的姐夫。

    近些年來,郭鶴年的接班問題為不少業內人士所關注。1923年出生的郭鶴年今年已經99歲,共有3個兒子和5個女兒。此外,金龍魚(300999.SZ)掌門人郭孔豐也是他的家族成員,為其侄子。

    對於接班一事,直到目前,郭鶴年家族始終未對外界表露過確切訊息。

    2011年,郭鶴年曾在cctv-2《對話》節目中提到,他的母親鄭格如此前曾留下家訓表示「兒孫能如我,何必留多財。倘若不如我,多財亦是空……」如今來看,「嘉里系」仍在等待那個如郭鶴年一般的接班人出現。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