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從財報看華為2022年現狀

    從財報看華為2022年現狀

    華為3月28日公布了2021年的財報,營收6368億元人民幣,按年下滑28.6%,其中中國市場下跌還多一點,達到了30.9%,實現淨利潤1137億元,按年增長75.9%。

    這樣2020年的8914億元營收就成了華為目前的歷史巔峰,

    同樣的2021年華為的1137億元淨利潤也是華為的歷史淨利潤巔峰。

    不過這高的離譜的淨利潤主要是跟榮耀和超聚變(X86服務器業務)的出售有很大關係。

    下圖中「處置子公司及業務的淨收益」2021年達到了574.31億人民幣。

    另外2021年華為銷售與管理費用按年降低93億元,也導致了淨利潤的增長。

    華為是在2020年11月簽署協議出售榮耀的,而華為消費者業務2021年實現銷售收入2434億元,按年下滑49.60%,這裏面的下滑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榮耀出售了,如果考慮到這個因素,華為消費者業務的下滑並沒有那麼大。

    CINNOResearch公布榮耀2020年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為4380萬台,而榮耀在海外還有不少銷量,例如在俄羅斯,2020年榮耀有15%的份額,可以很容易算出榮耀是一家營收數百億人民幣甚至可能上千億人民幣的大公司,這一塊沒了當然會影響到華為的總體營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華為的可穿戴設備、TWS耳機、智慧屏等在2021年營收增長均超過30%。

    其實看到這裏我想到的還是晶片問題,為什麼華為這些小產品在2021年還能實現營收增長呢?華為不是已經買不到晶片了嗎?我想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這些產品出貨量都不大,

    以TWS耳機為例子,根據旭日大數據的報告,2021年全球TWS耳機出貨為4.9億對,而除掉白牌耳機,品牌耳機銷量僅為3.23億對。

    而在品牌TWS耳機裏面,華為的銷量也不高,2021年Q4份額僅為3.48%,排全球第八位,而第一位的蘋果則高達42.76%.看出貨量的話華為在這個季度僅為284萬對。

    因此相對於華為手機被制裁前2億部的銷量,這些產品的晶片庫存較為充足。

    另外這些產品重要性並不如手機,使用的晶片對製程要求也低,也存在美國批准一部分供貨的可能性,畢竟華為的手機美國只是禁止了支持5G的晶片和零部件對華為銷售,但是卻允許高通對華為銷售4G晶片。

    美國的目標並不是打死華為,而是維持華為在低技術的水平,同時還能為美國創造收益,就跟中國國內其他專注於購買美國的晶片,操作系統,工業軟件等高技術產品然後專業組裝三十年的公司一樣。

    我覺得美國對中國的目標也是類似的,徹底消滅中國是不可能的,而是把中國維持在一個低技術能力的水平,好好的為美國打工和提供市場,就跟封建社會的地主需要農民一樣,畢竟髒活累活還是得有人幹,總不能讓地主老爺親自種地吧。而且美國造出來的高科技產品,也需要國外市場有人買。

    另外鴻蒙操作系統是華為在發布會上重點提及,

    2021年6月2日,鴻蒙系統2.0正式登陸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錶等應用。

    華為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底,鴻蒙設備總量達到3.35億台,其中搭載Harmony OS的華為設備數超過2.2億,2021年新增鴻蒙智聯產品發貨量1.15億台。

    華為之所以要強調鴻蒙的裝機量,是因為這意味着價值,在華為商城的官網上,就有專門的鴻蒙智聯專區,從小家電,智能門鎖到電單車,這些第三方廠家的設備支持鴻蒙,華為都是可以從中收錢的,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廠家都有能力和意願搭建自己的軟件團隊。

    而華為依靠鴻蒙賺錢,也避免了晶片無法購買的問題。

    再說下超聚變,在榮耀宣佈出售一年後,2021年11月華為旗下負責X86服務器的超聚變公司股東變更為河南超聚能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股權佔比70%以上。X86服務器是目前全球服務器市場的主流,其他還有ARM服務器。

    以2020年Q4為例子,IDC的數據,X86服務器收入增長2.9%,達到約231億美元。非X86服務器收入按年下滑9.0%至28億美元。

    華為的企業業務2021年實現銷售收入1024億元,按年僅僅增長2.09%,這跟X86服務器業務的出售是有關係的,不過華為並沒有披露這會影響多少營收。

    所以華為2021年28.6%的下滑,是需要考慮到榮耀和超聚變的出售的。

    賣掉了榮耀和X86服務器業務,獲得了現金流,那華為還沒有在持續增長的業務?

    華為業務的亮點來自華為雲和數字能源,

    財報發布會上,華為稱華為雲在去2021年實現銷售收入201億人民幣,按年增長37%,中國排名第二,根據業界老大阿里雲的財報看,雲的盈利並不太好,對於華為雲應該也是類似,但對於華為來說,雲是一個在不斷增長的市場,華為雲隨之實現規模的增長,是可以為華為帶來更多的利潤的。

    而華為同時宣佈數字能源業務增長也在30%以上,這個業務的規模比華為雲還要大不少,目前可以查詢到的訊息,根據華為高管的演講,2019年,華為數字能源(當時名為「華為網絡能源」)的銷售收入已超過300億元,按年增長40%,而在2020年也宣佈獲得了增長,因此合理估計其2021年營收至少已經在400億人民幣以上,換言之四五百億人民幣的規模,盈利性也應該比華為雲更強。

    2021年6月7日,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為胡厚崑,註冊資本30億人民幣。該公司的唯一股東就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100%控股。

    碳中和大背景下,華為包括了數據中心能源,電動汽車電源,光伏等在內的數字能源業務預計將繼續增長,這對華為就比較有利了,華為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第一是將其出售,但是把一個持續增長的業務出售,看起來並不是個好主意,

    第二是獨立上市,這樣一個優質的業務,在上市獲取現金流的同時,又可以為股民和公司帶來回報,雖然華為以前一直堅持不上市,但此一時彼一時。

    至少在我看來,上市是比出售更好的選擇。不管怎樣,一個數百億人民幣且還在增長的業務,對華為無疑是好事,這讓華為在未來有更多的選擇。

    除了在增長的華為雲和數字能源之外,華為還在奮力投資市場空間更為廣闊的新業務:電動汽車,而實話實說2021年華為向電動汽車廠家銷售零部件的業務還並沒有出現太大的起色,表現在搭載了華為軟硬件的塞力斯和北汽極狐銷量均不太好。

    但這個業務華為表現出了持續投資的韌性,我認為做硬件,提供零部件其實是華為比較擅長的,華為的車業務在以後出現增長是可以預期的。

    華為在年報中稱:「智能汽車部件業務是華為的長期戰略機會點。2021年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投資達到10億美元,研發團隊達到5000人規模。」

    同時,華為稱今年北汽極狐阿爾法S全新HI版、長安阿維塔11和AITO問界M5(智選)將陸續量產交付,其中AITO是華為和小康股份合作推出的品牌。

    華為的核心基本盤是其運營商業務,是其護城河最深,各種專利技術標準最為雄厚,組織最完善,產品國產化做的最好的產品。

    一個典型的特徵是,華為的所有高管,全部都有深厚的通信業務背景,並具有全球各地的業務成功和失敗經驗,而反之就是華為的最高層沒有人是做軟件業務出身的,這意味着華為向軟件業務轉型不會一帆風順,一定會付出學習成本。

    其實一項業務,上面有人懂你很重要,我想大家都應該很有體會。

    如果失去了通信業務,華為就失去了靈魂,看華為的興衰,可以說就是看運營商業務。

    華為來自運營商業務的收入在2016年達到2905億後就進入了平台期,2016-2019年連續四年穩定在2900-3000億人民幣之間,2020年突破了3000億達到了3026億人民幣,

    而2021年為2815億人民幣,比上年下降了7.0%。

    但下降幅度並不大,同時華為在公布自身亮點時稱2021年其運營商業務海外收入佔比仍在50%以上,我查了下中國運營商的的資本開支,

    規模最大的中國移動2020年資本開支為1806億元,其中5G相關資本開支1025億元,

    2021年資本開支指引為1836億元,其中5G相關資本開支1100億元,並沒有出現明顯下滑,至少中國市場的規模還是穩的。

    至於為什麼運營商業務下滑,由於華為沒有公布各個市場的數據,因此無從判斷,

    但理論上晶片庫存逐漸消耗,是可能會導致華為在一些非重點客户不再拓展新業務,甚至戰略性收縮的;

    另外一些客户出於長期供貨穩定性的考慮,可能會在簽署三年或者五年合同時認為這是華為的弱項而影響其最終選擇。

    總之,運營商下降7%可以認為是開始受到了損失,但還沒有到傷筋動骨。

    但是對於華為來說,一個挑戰就是2022年是中國的5G建設高峰的最後一年,「今年5G投資比去年略有下降。從明年開始5G投資也不再增長,並且會呈逐步下降的趨勢。」中國移動董事長楊傑表示。換言之,從2020年到今年的三年是5G投資的高峰期。

    當然了,至少2022年大客户還是有投入的。

    反周期研發投資

    其實我覺得這是華為財報的最大亮點了,2021年研發投入1426.66億人民幣,而2020年為1418.93億人民幣,在營收大幅下滑的情況下,研發投入居然還增長了0.5%,營收佔比從15.9%大幅上升到了22.4%。

    而投資的主要領域,華為在財報中是這麼說的:「堅持對雲,人工智能,智能汽車部件及軟件根技術等面向未來研究創新的投入,及保障業務連續性等方面的投入」

    2022-2023年會是華為最困難的冬天,但簡單的說,華為為了生存做了很多準備:

    1:從華為三大業務的角度來看,

    首先作為華為基本盤的運營商業務在2021年開始受到影響,但總體尚屬穩定,即使假設在今年再下滑10%,2022年也仍可給華為帶來2500億人民幣以上的營收。

    華為的終端業務,智能手機因為缺晶片肯定是無法增長了,但是可穿戴產品,TWS耳機,智慧屏等產品因為銷量本就不大,具備增長空間,

    另外就是鴻蒙操作系統的裝機量增長,不只是華為自己的設備,各種各樣的第三方廠家接入華為鴻蒙系統,實現萬物互聯,也是能為華為帶來收益的。

    華為目前搞的全屋智能產品,對科技有所好奇心可以去華為的店裏面去實際看看。因此華為的終端儘管下滑,但仍將持續為華為帶來現金流。

    不過總體來說,由於智能手機業務是大頭,是核心,因此不管是鴻蒙還是各種可穿戴產品,都並不能彌補手機業務營收的下滑。

    2021年華為消費者業務收入2434.31億元,預計今年將萎縮到2000億以下。

    華為的企業業務是其實現增長的重點,

    華為2021年在商業模式上做了改革,成立了煤礦軍團、智慧公路軍團、智能光伏軍團、港口與海關軍團,以及數據中心能源軍團,以及在2021年底簽發文件要成立十大預備軍團,包括互動媒體(音樂)、運動健康、顯示芯核、園區網絡、數據中心網絡、數據中心底座、站點及模塊電源、機場軌道、電力數字化服務以及政務一網通。

    在華為2021年年度報告發布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表示:

    「華為產品線比較長,技術也比較多、比較繁雜,我們通過『軍團』這樣短鏈條的運作和管理授權,使得給我們的客户更容易跟華為做生意,我們希望這種試點能為客户,也為華為創造一個新的共贏的商業模式。」

    換言之,軍團主要是面向客户的銷售組織。

    我看了下這十五個軍團的名字,有按照行業劃分的比如煤礦,港口與海關,也有按照產品劃分的,比如智能光伏,顯示芯核。

    其中尤其有意思的是顯示芯核軍團,這個是做OLED顯示面板的顯示驅動晶片的,其客户是京東方,華星光電等顯示面板企業。

    顯示面板領域國產晶片佔有率非常低,市場被韓國,台灣等地的廠家佔據。顯示晶片對於製程的要求並不高,都在28nm,40nm或者以上,華為現在研發顯示驅動晶片,應該是看準了這是一塊份額較大的市場,而28nm及以上將是我國最先實現去美化製造的領域。

    我們都很關心晶片什麼時候實現去美化生產,其實從華為成立這個顯示芯核軍團來看,說明華為已經在開始面向拓展顯示驅動晶片業務,顯示華為對實現去美化生產的預期是樂觀的,一般來說各個公司的銷售人員都會在產品上市量產前半年到一年就開始拓展業務,如果開始拓展客户業務的話,那意味着量產的時間已經為時不遠。

    華為的第一批顯示驅動晶片估計會是40nm,而最先會開始在去美化晶片產線上生產,然後下一步才會是完全國產化。

    2:出售榮耀和超聚變帶來了鉅額現金流,使得2021年淨利潤超千億,而且這個574.31億的處置子公司收益,應該不是出售榮耀和超聚變的全部收益,如果這個判斷沒錯的話,則這兩大業務的出售將還會在華為2022年的財報裏面貢獻淨利潤。

    3:華為仍有華為雲和數字能源兩個增長較快的業務,而且規模並不小,

    2021年華為雲已經做到了201億人民幣,而數字能源更是做到了大約四五百億人民幣的規模,雲和能源總體市場規模都發展很快,這對華為擴大業務是有利的,保持增速這兩個業務到2023年規模就能做到1000億以上,就對華為非常有利。

    我舉個例子,做光伏逆變器的上市公司陽光電源,其2021年前三季度營收153.74億元,估計全年也就是200億左右的樣子,而市值目前就有1500多億人民幣,這還是在目前A股低迷的情況下。而華為數字能源的營收和盈利能力都比陽光電源強得多。

    同樣的,國內雲業務的老大阿里也把阿里雲的發展作為財報的亮點,顯而易見對其股價也是有幫助的。

    一個快速增長的業務,華為不管是自己繼續持有,還是出售,還是上市都能獲得現金流,哪個可以讓華為利益最大化就走選哪條路,可以說印證了那句發展才是硬道理。

    另外華為還有不少營收不高的小業務,比如華為智能安防業務,儘管進入該市場已經有幾年時間,但是跟海康和大華相比差距仍然極大,並且並未顯示出如虹的增長態勢。

    對於這些非核心的業務而言,如果不能實現快速增長,也是可能會被考慮出售的。

    4: 電動汽車零部件和軟件業務(例如自動駕駛,車機軟件)是華為最大的未來市場,但2021年進展還未進入收穫期,還在戰略投入期。

    電動汽車是高價值產品,一部手機華為賣5000元,而一台電動汽車華為提供的零部件和軟件價值可在5萬元甚至更多。

    這個業務做起來,華為光是賣自動駕駛軟件和鴻蒙智能座艙都能掙不少錢,看2022年華為電動汽車的相關業務能否有所表現。

    5:華為其實還可以開拓其他收入來源,比如華為商城其實就是華為的電商業務,華為開通的智選業務,在上面上線的第三方產品如果售出,華為是會獲取分成的。

    再比如專利費收入,這個收費利潤率極高,

    2021年3月16日下午,華為在深圳發布了《創新和知識產權白皮書2020》,華為對外表示,為了促進開放透明與5G技術應用、平衡創新保護與行業發展,華為將從2021年開始對5G專利收取使用費,將提供適用於5G手機售價的合理百分比費率,單台許可費上限2.5美元。

    不過我認為華為雖然會增加來自專利費的收入,但不會作為主要收入來源,詳細可以見以下文章:

    聊聊華為能收到多少5G專利費

    從2019年遭受制裁開始,華為總體還是履行了比較好的社會責任,

    從兩個數據可以看出來,

    一是2021年財報其員工人數為19.5萬人,只是比2020年的19.5萬人略有下降,而仍高於2019年華為19.4萬人的員工數量

    二是2020年至2021年,華為大概招聘2.6萬名應屆畢業生,這個其實也非常重要,華為是每年985和211高校應屆生招聘的大户,如果大幅縮減應屆生招聘人數,則會大大的擠壓應屆生的就業崗位,而華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2年,華為計劃招聘1萬多名應屆畢業生,這意味着華為在努力不影響應屆生就業。

    最後說一下晶片的國產化情況,其實打破制裁,晶片開始供貨的時間並不會太遠,

    首先會是產線生產實現去美化,利用歐洲,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以及中國台灣的設備和材料實現去美化,然後才會是國產化。中國設備和材料要想完全替代歐美日韓的同類產品難度很大,但如果是使用中歐日韓的產品來替代美國產品,則相對容易很多,因此預計是先去美化再國產化。

    同時去美化不是一定就要從28nm開始,也可以是先從對技術難度要求更低的40/45nm開始,可以和華為搞顯示驅動晶片對照。

    當然即使我們在2022-2023年造出了去美化的晶片,也並不意味着問題就此解決了,還需要在未來實現全國產化,並且還要在技術上領先國外同行,這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就是說,華為即使有望在2022-2023年解決低水平製程晶片的供貨問題,但未來仍然將長期面臨使用低技術水平晶片和國際對手競爭的局面,華為仍將面臨長期的考驗。

    尤其是需要高性能晶片的智能手機業務,都進步到5nm水平了,而實現這個層級的去美化或者國產化生產,顯然不是短時間內能做到的,這也是華為為什麼把精力放在拓展電動汽車這個大市場的原因,體積大了,可以通過系統設計獲得性能。

    其實看華為的業務邏輯也可以看出來,在轉向「體積大的產品」比如數字能源,電動汽車零部件,

    「軟件化」比如鴻蒙,人工智能算法,華為雲。

    因為近兩年內只有可能實現45nm/40nm/28nm晶片的去美化生產,要做5nm那種先進製程晶片尚需時日。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華為基本盤的通信設備也算是體積大的產品,可以通過優秀的系統設計和算法實現高性能。

    不過,一旦中國實現了去美化生產的第一步,不僅僅是全球市場都將極大增強對華為乃至於中國的信心,

    對於美國來說也將是極大的震撼,因為2018年的貿易戰到今天四年的結果,表明美國的貿易戰工具對中國並沒有作用,而如果半導體制裁也失效,意味着美國對中國可用的經濟和科技制裁工具,越來越少了。

    同時從經濟利益的角度來講,本來中國只想做產業鏈中的一部分,而美國逼着中國什麼都要做,要全盤通吃,這對美國是不利的。

    我一直認為美國2018年對中興,2019年對華為的晶片制裁對我國總體是好事,儘管對華為中興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但得來的卻是全產業鏈的進步,從2018-2022年全國晶片產業新創造了幾十萬個工作崗位,行業薪資也大幅增加,某國產半導體設備廠家招收2022年畢業的應屆生,能開出30萬的年薪,比以前壕了很多。

    這樣的發展方式,比之前華為一枝獨秀挺進無人區的發展可是要好。

    對於華為而言,也逼迫華為下定決心走進了它以前從未觸及的領域,鴻蒙就是一個典型。

    以上是對華為財報的一些簡單分析和想法。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