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疫情拷問 上海和長三角的企業怎麼樣了?

    疫情拷問 上海和長三角的企業怎麼樣了?

    上海進入「靜態管理」也有一陣子了,目前正在實施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進行階梯式管理,有些未出現輿情的小區已經可以在局部範圍內活動了。

    這些天來,大家的視線焦點都在民生上,我想也該到關注一下企業狀況的時候了。

    筆者人在上海,企業界的朋友非常多,最近聽他們叫苦不迭,也快把耳朵磨出老繭了。

    疫情總會結束,生活還要繼續。關注民生是百分百正確的,但如果疫情後,企業關停,那麼不僅民生會受影響,顯然經濟也會受到影響,後者也是不亞於疫情防控的大事。

    我問了好幾家上海和周邊地區企業裏的朋友,選擇幾種企業類型,講講他們的難處。

    先說金融類企業。

    要說還是金融類企業的老總覺悟高,一般不叫苦,就算說也是言簡意賅,點到為止。

    這位朋友對我說,在疫情期間,人員工資和管理成本剛性,不能出差影響交易達成,信心轉弱影響未來交易預期。地域性指令疊加,影響長三角一體化乃至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

    而另外一位朋友則說,他們是搞投資的,最多降低交易頻率問題還不大,但銀行就麻煩了,因為許多企業無法付款。

    沒法付款的原因是,所有企業付款都需要同時見到財務章和法人章,而規模較大的企業這兩個章都不在一處,疫情防控措施使得兩章不能同時出現,導致付款困難。

    如果是一般性貨款還好,反正我收不到,也付不出。有些企業發行了企業債,如果不能按時給付就會形成違約,債券違約的後果類似買房人斷供,是極其嚴重的。

    有些企業只能懇求銀行用錄音來代替法人章或財務章,而銀行一般面對這種需要履行債券義務的也會網開一面。但各種風控措施的成本急劇上升。業務量減少的銀行,也面對很大的KPI壓力。

    但我整個聽下來,相對而言金融類企業所遇到的困難,還談不上致命,而軟件企業就相對困難得多。

    有位擁有數家軟件公司的老闆跟我說,他現在經營就是靠燒投資人的錢,是典型的坐吃山空。

    我就問他,軟件企業不是可以在家辦公嗎?

    軟件公司老闆是這樣回覆我的:雖然名義上可以居家辦公,但開發和產品經理一旦分開,效率降低的不是一點半點,畢竟在家辦公需要強大的自律,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自律。

    而營銷部門則完全無法進行商務洽談,除了已經接到的項目,新項目一個都沒有,如果這樣持續到5月份,他只能選擇關閉一家不盈利的公司,解僱那家公司的人了。

    另外一個朋友是做供應鏈生意的,所謂的供應鏈就是那種智能倉庫,他們的技術非常好,也拿到了投資。

    結果今年也傻了,本來過年就是淡季,原想三四月份可以大幹一場,結果他的客户不能發貨,他們也只能幹看着。

    幸好年初出於降低成本的考慮優化了一下營銷隊伍,精簡了部門,當時還覺得有點可惜,現在想想實在算幸運,至少在人工成本這一塊,節約了一半以上。

    用他的話說,客户肯定要流失一部分,不是因為他服務不好,而是客户要倒閉一部分。

    倒閉後形成倉庫空缺,又要花大力氣去開拓市場,一方面是收入降低,一方面成本增加,此消彼長,今年的效益完全不值得期待了。

    以上這些企業,還算是相對能扛的企業,而下面的實體公司和貿易公司,就更加困難了。

    先說一家外資企業。

    有位朋友在法資汽車配件公司工作,他們的產品不僅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還行銷世界。結果疫情一來,工廠處於半停工狀態,原料進不來,產品出不去。

    原先能直接出港的貨物,要從廣州出,成本和時間消耗巨大,而且不能保證交貨。供應鏈上的下游企業已經在全力開發其他供貨商。

    他說有三個國家目前獲益最多,分別是印度、南非和巴西。許多訂單轉到了那裏。

    他們本來在中國市場做得非常大,2019年的銷售額就破了百億,之後卻越來越不敢追加投資,今年他們定的目標,已經不到50億了。

    大型外向型出口企業如此,那麼小型製造企業呢?就更難了。

    這位法企朋友的一個親戚也是做製造業的,主管一家小型製造型企業,出於人工成本考量,已經把工廠從上海搬遷到了浙江,但疫情一來,他們更是焦頭爛額。

    原因還是原料進不來,產品出不去。

    國內市場環境,特別是付款環境對於外貿型企業更加不好,購買原料要付現款,而產品售出後賬期都在3個月以上。

    本身就有財務成本方面的壓力。

    目前收的款,都是過去的,而現在交不了貨,未來的幾個月才是最難熬的,會沒有收入,但支出卻不能少。

    場租或許還能拖一拖,工資你敢拖,技術工人立刻離職,甚至會申請仲裁,而一旦仲裁企業必輸,因此他預計會有不少製造業企業撐不住。

    我問他有什麼政策能幫助這些深陷困局的小企業,減稅是否有幫助?

    他苦笑說,沒有收入利潤哪還有稅交,沒有稅交又談何減稅?只有無息貸款之類直接的援助,才能緩解他們的壓力和困難。

    我還認識一位在南通搞紡織的外貿企業負責人,她跟我整整倒了一晚上苦水。

    她的工廠在遠郊,目前還在正常生產,客户主要在日本,貨到付款很及時,一般15天就能收到錢,目前的困難是有共性的,那就是物流問題。

    她告訴我,外貿人沒有人想躺平,有一點可能都要奮發——前提是至少要保證50%以上的物流水平,現在可能只有10%。50%的物流水平她說叫做困難,只剩10%的物流水平,那不叫困難,那叫生死一線。

    這位負責人還給我看她們區域的諸多規定,比如這個:

    圖/作者供圖

    以及前幾天收到的,停止國際快運的通知:

    國際快遞都停了,為了給客户及時交貨,她的很多貨只能先運到大連或者寧波再出運。她還有一批貨物是日本客户電視購物的商品,如果不能及時交,那麼對方也只能取消了。

    她給我看了她的物流群,我看到這樣的訊息:

    1、太倉港雖然正常運行,也不阻止外來車輛送倉庫,但需要辦理的證很多,並且很多通不過,雖然實際上沒有明講不歡迎外來車輛;

    2、包括生產企業在內的所有企業都是防疫的責任主體,不能臨時以企業名義去申請通行證;

    3、南通至無錫,下高速基本堵48小時以上,那麼下高速核酸報告必然過期,可能要面對在當地隔離14天乃至暫時回不來的風險。

    現在南通-無錫5000元一車,有異常都找不到駕駛員願意去,太倉港的車子前幾天有效運行還能有40%,目前可能20%都不到。

    她還告訴我,目前4月5日-4月20日出貨受影響,5月1日開始是日本的黃金周,這些等着上櫃的產品,4月25日必須到日本,意味着4月20日之前國際航運必須解封並且要有足夠的運輸能力(中國到日本快船3天,慢船5天到)。

    據說,4月15日往後通往上海港、太倉港、寧波港的陸運碼頭倉庫要解封,航運班次一定要恢復正常,否則會影響到貿易,極限deadline就在這個節點。

    如果通往倉庫碼頭的物流因為人為障礙導致不能出貨,客户取消訂單是大概率的結果。

    這會直接影響企業15天后,就是5月份的資金回收和正常流轉,還有取消訂單等風險。

    她最後給出了幾條建議,我覺得非常有價值。

    她說長三角集聚太多的實體企業,身在其中的老闆們深深感到要想保住實體企業不受損,以下四點是必不可少的:

    1、國內物流要保證,陸運為主維持50%-60%流動性;

    2、國際貨運要保證,海空頻率維持原來的70%以上;

    3、企業運轉要保證,不能重蹈限能限產覆轍,無緣無故被動停產;

    4、國內快遞要保證,也就是要保證原有的速度。

    這四點建議,也是非常中肯了。

    我把以上問過的企業,按照最耐打的程度排了個序,大致是這樣的:

    金融企業>純外資企業>軟件公司>供應鏈公司>外貿企業>內資內貿製造企業

    也就是說,最困難的是後兩者,但他們能夠吸納的勞動人口又是最多的。

    而他們遇到的共性問題,是物流和現金流。

    昨天在小區群裏,看到一群年輕人在歡呼即將解封,有一個說能復工就更好了。我心裏暗暗苦笑,別到時候買菜是隨處能買了,兜裏的錢卻不夠了。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