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此刻 全球約8億人在捱餓

    此刻 全球約8億人在捱餓

    「中國囤了全球一半的玉米和小麥,是全球糧價飛漲的罪魁禍首。」

    不久前,美國金融網站ZeroHedge專欄作家Tyler Durden發文,矛頭直指中國儲備糧。

    事實果真如此嗎?

    即使是在疫情期間,全球糧食依然持續增產。2021年,中國進口玉米、小麥雖然較上年增幅較大,分別為2835萬噸、977萬噸,但在全球貿易中的比例並不高,不足以引發價格震盪。更何況2021年,中國大豆進口量還下滑了3.8%。

    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的根源,在於2020年3月以來,以美國為主的發達經濟體推行的超寬鬆貨幣政策,導致美元流動性過剩,進而使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水漲船高。

    俄烏戰爭,更是為這輪漲價火上澆油。

    可以說,開頭無端指責的論調,純粹是甩鍋給中國。

    Tyler發表這篇文章時,俄羅斯與烏克蘭已交戰一月之久。

    自雙方開戰以來,俄烏衝突的高危地區——黑海已經封鎖,幾百艘裝滿了小麥的船隻在此滯留。這些無法抵達目的地的糧食,已經在不少國家掀起了「蝴蝶效應」。

    烏克蘭和俄羅斯黑土資源豐饒,是歐洲乃至全球主要的糧倉。全球26個國家50%以上、55個國家30%以上的小麥供應,均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合計供應了全球出口穀物的三分之一以上,包括全球19%的大麥、4%的玉米、14%的小麥,另有52%的葵花籽油。

    糧食最主要的出口渠道海運被切斷,烏克蘭糧食無法出口,而俄羅斯遭到全球的制裁,被排擠出全球貿易體系。兩大糧倉受困,「糧荒」在很多國家蔓延,糧食價格也隨之節節攀升。

    截至3月底,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小麥期價,今年以來已漲超60%;玉米期貨價格今年也已上漲30%;大豆期價更是逼近十年高位。

    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3月全球糧食價格上漲近13%,刷新了自1990年設立全球糧食價格指數以來的新高。

    這場俄烏衝突「扇動」翅膀掀起的風暴,已經動了全球不少人的飯碗。

    在歐洲,因供應短缺,德國、比利時、意大利等國超市裏,麪粉、葵花籽油被一搶而空。不少超市不得不貼出限購告示,對面粉、食用油、蔬菜罐頭、糖等特定商品實行限購。

    這還不是最糟的。

    自2020年疫情以來,因運力緊張,加上多地乾旱、山火等自然災害爆發,全球糧食供應告急,全球飢餓人口增加了18%,達到7.2億-8.11億左右。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每天需要為1.25億人提供食物。

    俄烏衝突,無疑令本就緊張的全球糧食供應雪上加霜。

    在西亞北非,敍利亞、突尼斯、利比亞、黎巴嫩等國的小麥供應,絕大部分來自衝突中的俄羅斯和烏克蘭。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該地區紛紛宣告糧庫告急。

    敍利亞小麥庫存僅夠維持兩個月。黎巴嫩小麥庫存更少,只夠維持一個月,糧食緊缺推高物價,一公斤麪粉的價格,從1000-2000黎巴嫩鎊,快漲到4萬黎巴嫩鎊。

    據FAO預測,這一輪俄烏衝突,全球飢餓人口將新增1000萬左右。

    更重要的是,一方面,受戰爭影響,烏克蘭春季糧食播種面積減半;另一方面,為維持國內化肥市場平衡,不光糧食,烏克蘭連化肥也禁止出口,導致全球糧食成本高企。

    這意味着,這輪糧食危機,短期內不會結束。出於對全球糧食供應前景的擔憂,全球20多個國家都關起大門,限制本國糧食出口。各人自掃門前雪,進一步加劇了糧食危機。

    全球都在為飯碗發愁,而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碗裏有糧,心裏不慌。

    自從國際糧價大幅上漲以來,我國就通過釋放庫存保供應來穩定糧價。

    3月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提出,將加大糧食保供穩價工作。隨後,各級儲備糧輪換,政策糧陸續出庫,為糧食供應「擴容」。

    以小麥為例,3月份國家政策性小麥一共向市場投放268萬噸,平均每周投放50餘萬噸。再加上中央和地方儲備糧輪換出庫,小麥市場供應穩定。受此影響,小麥價格月內趨穩,月內上漲9.38%,低於FAO發布的全球小麥19.7%的漲幅。

    玉米、稻穀、大豆等糧食,受政策糧出庫的影響,供需格局寬鬆,價格穩中有降。

    4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3月份全國CPI按年上漲1.5%,按月持平,物價整體保持穩定。

    ▲來源:國家統計局

    中國穩定的糧價,在於中國「碗裏有糧,心裏不慌」,背後是強大的糧食供應支撐:

    2021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13657億斤,較2020年增加267億斤。這也是我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按照中國14億人口計算,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87公斤,比聯合國規定的人均400公斤糧食安全線,高出20%。

    其中,三大谷物(大米、玉米和小麥)的自給率,達到98.75%,也就是說,我國穀物已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解決了14億人口「吃飽」問題。以2019-2020年度為例,我國稻穀年度產量1.99億噸,與年度消耗量1.97億基本持平。

    單從產需來看,我國糧食供應處於「緊平衡」,而我國糧食安全的底氣,更多是來自充足的糧食儲備庫存。

    中國不僅全球糧食產量排名第一,也是全球第一大糧食進口國,儲備糧庫存高企。

    以2019年為例,當年我國稻穀、小麥、玉米三大主糧的總庫存,高達2.8億噸,再加上當年進口的1785萬噸穀物,足夠14億中國人吃上一年。從供需角度來看,中國的糧食供應是大於需求的。

    儲備糧食,是因為我國把糧食安全上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

    每年立秋過後,夏糧收購接近尾聲,北京順義的中儲糧直屬庫就填滿了倉。走進巨大的白色平房倉,一股新鮮穀物特有的清新氣息,夾雜着艙內清涼的氮氣「新風」,撲面而來。

    這裏存放的是從河北三河等產糧區收購來的小麥、玉米等新糧。倉庫裏的小麥堆得有6米高,一個倉庫的小麥總量足足有6000噸。而在順義直屬庫,一共有32個這樣的平房倉,如果全部裝滿的話,光順義一個直屬庫,就能儲備近20萬噸小麥。

    而順義直屬庫,只是中儲糧近千個糧倉之一。

    中儲糧是我國儲備糧經營管理機構,我國儲備糧制度,最早要追溯到戰國時期李悝的「平糴法」,豐年以最低價購入糧食,災年以平價出售儲備糧,利用儲備糧作為國家糧食調控手段,以避免糧食大起大落。

    新中國成立後,1990年我國制定了專項糧食儲備制度。經過集中建設,我國建成了以中央儲備為核心、以地方儲備為支柱、以社會儲備為基礎的三級儲備體系。其中,中儲糧擁有980多個直屬庫與分庫,最北到嫩江、最東到舟山、最南端抵達三亞、最西到喀什,總倉容超過1億噸,佔據全國倉容的20%,構築了我國龐大的糧食調控網絡體系和儲備體系。

    作為守護糧食安全的「國家隊」,中儲糧就如同一隻「看不見的手」,通過「購、存、調、銷」,一次又一次守住了糧食安全這條紅線。

    2008年,全球糧食欠收,全球40多個國家陷入糧食危機。在四大糧商的操控下,全球糧食市場價格走勢詭異:從年初一路飆升,在7月創下歷史最高點後,又快速下跌,下跌幅度超50%。

    為避免國際糧價大起大落引發社會動盪,中儲糧在糧價大漲時拋售,一共向市場銷售糧油6880萬噸,還針對供需緊張區域,組織了7批、713萬噸跨省移庫計劃,保障市場充足供應。在國際糧油價格大跌時,又以國家保護性價格,敞開收購政策性糧食9325萬噸,保護了農民的利益。

    這一年,中國成為全球糧食海嘯中的「安全島」,在全球糧價大起大落的時候,我國糧油價格保持基本穩定。

    在2010年西南五省乾旱、2020年湖北疫情等突發事件和重大災害期間,中儲糧也都完成儲備糧調用保供任務,確保糧食安全。

    不過,糧食安全是系統工程,短期看庫存儲備,長期還要看產能。

    我國對糧食儲備的重視,除了疫情、全球供應鏈體系受到衝擊等外部因素外,更深層次反映出我國糧食安全依然面臨着不小的挑戰。

    比如,相對於我國14億的人口基數,我國耕地面積有限;城市化進一步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農村勞動力短缺;我國糧食自給率逐漸下降。

    我國糧食最大的問題還在於,相比農業發達的歐美國家,我國農業仍是傳統自營耕種的分散小農經濟模式,糧食成本高、收入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儲備糧可發揮宏觀調控作用,通過最低收購價格,防止「穀賤傷農」,維護農民的利益,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但更大的糧食安全,還是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糧食產能。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