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疫情兩年多 醫藥公司到底賺了多少錢?

    疫情兩年多 醫藥公司到底賺了多少錢?

    最近上海的疫情令人揪心,長期以「創新」為名的上海防控,破防之後的情景讓全國人民為之揪心。與此同時,許多似是而非的言論橫空出世,要多難聽就有多難聽。

    過去兩年多以來,蔓延至世界各地的疫情讓人揪心,全球多地經濟進入動盪環境,甚至一些國家發生了許多意外事件,比如政變或街頭鬥爭。

    不過,在受到疫情影響經濟嚴重下滑的這兩年,一些行業卻迎來了久違的春天。比如製藥廠,尤其是生產疫苗的製藥廠,這可是個難得的機會。

    據世衛組織數據,截至2022年3月底,全球已經接種了超過110億劑新冠疫苗,但仍約有36%的人口尚未接種第一劑。世衛組織將繼續推動為全世界70%的人接種疫苗的目標,重點關注那些最容易出現嚴重後果的人。

    而中國的接種數量是多少呢?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控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雷正龍12日介紹的情況,截至4月11日,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疫苗33億32.8萬劑次,接種總人數達12億8015.6萬,已完成全程接種12億4492.3萬人,覆蓋人數佔全國總人口的90.8%,全程接種人數佔全國總人口的88.3%。

    這麼多的疫苗接種,這些生產疫苗的製藥廠究竟掙了多少錢?尤其是和以前比,他們多掙了多少?

    公開資料顯示,從全球來看,生產並銷售新冠疫苗的公司主要有美國的輝瑞製藥、莫德納、瑞士羅氏、英國阿斯利康等公司,中國主要來自七家企業:滅活疫苗,來自國藥中生北京所、國藥中生武漢所、科興中維、康泰生物、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所;腺病毒載體疫苗,來自康希諾;重組蛋白疫苗,來自智飛生物的子公司智飛龍科馬。

    有人說,國內清零政策是疫苗企業背後推動的結果。我們覺得不值一提,先看看國內企業,比如許多人打了三針科興疫苗,其生產商叫北京科興中維生物製藥有限公司。有報道稱,根據其股東中國生物製藥有限公司公布的年報,科興中維2021年大約賺了820億元左右。

    中國生物製藥的年報是這樣寫的:

    公開資料顯示,科興中維是國內知名新冠疫苗企業,該公司開發的新冠疫苗克爾來福已在超過60個國家、地區及國際組織獲批緊急使用或附條件上市,並進入世界衛生組織緊急使用清單。截至3月24日,全球累計供應28億劑,全球累計接種超24億劑。科興在國內供應了多少疫苗,現在暫沒有查到詳細數據。

    為什麼科興的數據查不到呢?由於科興中維並非上市公司,其並沒有公布數據的義務,但如果科興的股東是上市公司,認為有必要公布的話,科興的股東會公布相關數據。這下,科興中維就被中國生物製藥的財務報表列為聯營公司並以權益法入賬,因此業內多從中國生物製藥推算科興中維的業績表現。

    中國生物製藥年報並未直接公布科興中維的收入或盈利,而是隻提了幾個字「個別聯營公司」。年報顯示,由於個別聯營公司業績亮麗,聯營及合營公司年內為公司帶來合計約136.3億元的盈利貢獻,扣除相關稅項後實質盈利貢獻約123.8億元。按照這組數據,聯營及合營公司盈利佔總盈利的比例達到85%。

    據了解,中國生物製藥持有科興中維15.03%的權益,如果將123.8億元視為主要來自科興中維,則按照15.03%的比例推算,科興中維去年盈利約在820億元左右。同時,根據中國生物製藥2021年半年報推算,科興中維上半年盈利超過500億元,那麼就意味着下半年盈利約320億元。全年加起來盈利共計820萬元。

    中國1200億元的新冠疫苗支出,究竟由哪些公司怎麼分配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根據《財經》記者從國家醫保局採訪到的訊息來看,免費接種新冠疫苗以來,國家醫保局先是將新冠滅活疫苗的採購價,降到不超過90元/劑,其後繼續推動企業連續降價,先後降至40元/劑、20元/劑左右。

    現在新冠疫苗在中國已經處於微利階段,想在中國獲得超額利潤,幾乎已經不可能了。從中國支付的費用到疫苗消耗數量可以看出,每劑次價格在40元左右,這還應當包括了疫苗的接種費用,真正落實到採購的費用,應當就更少了,平均下來採購價格比較接近20元/劑的公布價格。

    中國疫苗企業出口情況怎樣呢?從海外賺回來多少錢?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21全年人用疫苗出口數量約為4996噸,相比2020全年大漲2950.3%,出口金額約為1010億元人民幣,相比2020全年大漲5264.1%。

    據新浪財經自媒體CPhI製藥在線統計,2021年5月7日,中國國藥集團北京所的新冠疫苗獲得了世界衛生組織的緊急使用授權,旗下病毒滅活疫苗獲准在全球範圍內推廣使用。北京所開發的病毒滅活新冠疫苗是第一個被列入WHO緊急使用清單的中國新冠疫苗,也是全球第六支被 WHO 列入緊急使用清單的疫苗。

    2020年10月中旬,北京科興中維向WHO提交了納入緊急使用清單的申請,並按照WHO的要求提交了相關資料,供WHO對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及產品質量進行持續的評價。2021年6月初,WHO評審通過,北京科興中維生物開發的新冠滅活疫苗通正式列入了緊急使用清單,繼中國國藥集團北京所之後,一起進入了WHO的COVAX計劃,提供中國新冠疫苗的供應,為廣大疫苗緊缺的發展中國家帶來疫情應對的中國方案。

    同年6月22日,中國商務部等4部門發布公告,將4款已在國內獲批附條件上市的疫苗列入可供對外出口的新冠疫苗產品清單,並表示支持列入清單的中國疫苗生產企業以自營方式組織出口,清單將根據國家藥監局審批上市情況適時動態調整。

    從上圖可以看到,除了科興生物外,還有中國生物、康希諾、智飛生物、康泰生物等公司也在2021年獲得了出口許可。其中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康希諾生物,688185.SH,06185.HK)2021年8月27日公布的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半年實現收入約20.6億元(國內/海外分別佔比48%/52%),淨利潤實現9.371億元,相比2020年同期虧損1.02億元,實現扭虧。

    據公開報道,康希諾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2月25日獲批國內附條件上市,並向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多國供應,年設計產能可達5-6億劑。

    我們基本說完了國內企業的狀況,隨後來看看歐美大型製藥公司的業績。其實國內企業跟國外企業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最近兩天有人在抨擊國內製藥企業,但實際上,從實際提供的疫苗和經營利潤來看,某些跨國公司是應當值得關注的。

    先說說輝瑞,這家公司是美國的一家在全球疫苗製造領域的扛把子。今年2月15日,全球藥企收入排行榜上,輝瑞成了當之無愧的冠軍。財報顯示,2021年輝瑞的收入為813億美元,按年增長高達92%;普通股東到手的淨利潤是219.79億美元,按年增長128.57%。都大大超過了疫情之前的業績。

    光是兩款主打藥物——新冠疫苗和新冠口服藥 Paxlovid,就佔了運營收入的近一半。也就是說,輝瑞靠疫情,直接賺了400億,相當於2546億人民幣。

    而這兩種藥物,將繼續為輝瑞的研發提供資金和動力。 分析師雄心勃勃地定下目標,這還不是輝瑞的最好水平,還要充分開發潛力,爭取2022年創收1013億美元。

    可能光提數字,大家沒什麼直觀感受,那就和其他藥廠對比一下。輝瑞不僅是第一,而且遙遙領先,和排名第二的瑞士羅氏製藥拉開了132億美元的距離。

    羅氏模仿輝瑞的路線,發展診斷業務,在歐洲推行新冠抗原測試試劑,帶來了51%的高增長。

    而與輝瑞一同研發新冠疫苗的德國製藥公司 BioNTech,去年賣出26億劑疫苗,全年收入為190億歐元,淨利高達103億歐元。2022年的訂單也牢牢握在手:高達24億劑的疫苗,將帶來130億至170億歐元的收入。

    莫德納沒有輝瑞那麼強的勢頭,但也算是靠新冠改變了命運。

    莫德納這個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研究mRNA技術,而且成果頗豐,拿專利拿到手軟。可惜的是,苦幹了10年,專利都沒派上用場,也沒有什麼產品,運營全靠政府的資金撐着。

    轉折點就發生在2020年。大流行開始後續,莫德納依靠多年的積累,迅速推出了新冠疫苗,就此正式「出道」了。2021年的上半年,莫德納的收入為59億美元,利潤高達40億美元。這幾乎完全來自新冠疫苗。

    2021年,莫德納共售出疫苗8.07億劑,收入177億美元,淨利潤122億美元。不僅一舉彌補了之前的虧損,還大賺一筆,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

    莫德納甚至把退休了的CFO大衛·梅林(David Meline)又返聘回來了,讓他為公司的發展操盤,穩住疫苗銷售,將莫德納轉型為一家商業公司。

    梅林毫不猶豫地同意了,因為錢實在是太多了……

    莫德納股票期權的價值。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幾乎翻了三倍。

    梅林再度退休時,手裏多了4200萬美刀。

    上個月,莫德納宣佈,簽署了210億美元的 Spikevax 新冠疫苗預購協議,將在2022年正式銷售 Spikevax。

    英國的阿斯利康公司生產的腺病毒載體疫苗 Vaxzevria,去年賣出25萬劑,創收39.81億美元;

    這個水平僅次於阿斯利康的明星肺癌藥物泰瑞沙,成為它們去年的第二暢銷產品。

    再說說為一針疫苗而生的——強生。該公司製藥部2021年的總收入為520億美元,光新冠疫苗就貢獻了23.85億美元。不過這還不是終點,預計強生2022年新冠疫苗的銷售額為30億美元~35億美元。

    去年11月,一項研究表明,輝瑞、BioNTech 和莫德納每秒鐘靠賣疫苗賺1000美元。

    毫無疑問,這些現金流成為了醫藥企業發展的引擎。他們打算在未來五年推出更多、更成熟的產品,擴大企業規模,在全球建廠。例如將目光投向亞洲的 BioNTech ,正在新加坡建廠,作為東南亞地區總部。預計明年開張,開啟高度自動化的 mRNA 生產。

    總的來看,新冠的確讓藥企猛賺了一筆,讓許多企業轉虧為盈。往好裏說,這撬動了巨大的供應鏈生產,促進醫學的進步。另一方面,如此的高利潤也引發了一場廣泛的憂慮:是否有醫藥公司,在巨大的誘惑下放棄了道德底線,製造並投放病毒,然後賣藥,吃盡新冠紅利?

    答案各有猜測,不得而知。可以確定的是,在後新冠時代,製藥巨頭還是會快馬加鞭,不斷製造新的影響力。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