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國拿歐洲沒辦法? 先看貿易數據吧

    中國拿歐洲沒辦法? 先看貿易數據吧

    「俄烏戰爭影響歐洲對華立場,中國外交政策面臨挑戰。」4月15日,《紐約時報》以此標題發表文章,認為中歐因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不同,雙方關係將變得困難重重,頗具挑撥意味。

    4月16日,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發文,也就當前中歐關係和未來走向提出觀點,看法則與美媒不同。報道指出,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歐盟的最大貿易伙伴,儘管中歐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並不完全一致,可無論歐洲決策者如何嘗試多元化,中歐雙方的貿易關係都將很難被打破。

    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按歐元計,歐盟與中國2020年的貨物貿易總額為5879億歐元,2021年為6955億歐元,而相比之下,歐盟與美國這兩年的貨物貿易總額則分別為5562億歐元和6314億歐元。

    報道還援引專家指出,「短期內,就算中歐貿易將發生變化,但這並不是因為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如果非要說受到俄烏衝突何種影響,那是源自鐵路運輸、技術和後勤保障以及能源供應等因素。

    美媒挑撥中歐關係,港媒不認同

    在《紐約時報》這篇文章中提到,對於中國而言,歐洲本應該是西方世界裏「容易對付」的那一方,在軍事實力和意願上都不抗拒中國的崛起。但在俄烏衝突爆發後,隨着歐洲重新評估自己的安全需求以及觀察到中方的態度,這場衝突可能帶來潛在的深遠影響。

    而文章提到的所謂的「深遠影響」是,從長期來看,歐洲對於地緣政治的新關注點以及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聯繫,可能逐漸演變成對中國的更敵對立場,尤其是如果中國繼續靠近俄羅斯,保護其免受西方經濟制裁影響的話。

    報道還援引榮鼎諮詢駐柏林分析師諾亞·巴爾金(Noah Barkin)的話挑唆稱,歐洲對中國變得態度強硬已有五六年,而如今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歐洲人意識到中國也許不再是「合作伙伴」,正越來越多地被視為是「威脅」。

    文章還舉例,歐盟和英國已在包括涉港、涉疆和涉台等問題是批評中國,但全然不提這些交鋒的根源在於美歐國家無端指責中方,並干涉中國內政。

    最後,《紐約時報》還借4月1日舉行的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挑撥雙方關係,聲稱雙方對於俄烏衝突的用詞和立場都不同,並唱衰稱,這次峰會並未發表聯合聲明,也沒有宣佈什麼振奮人心的投資項目。

    對於《紐約時報》作出的這一論調,港媒《南華早報》4月16日也發文分析了當前中歐關係。與美媒所宣稱的不同,這篇報道首先就指出,雖然中歐之間的貿易可能會因雙方在烏克蘭問題的立場不同而出現一些「小緊張」,但專家們認為,中歐貿易不太可能會脱鈎。

    原因就在於,中歐之間的貿易關係牢不可破,以及供應鏈多元化從現實面來看是顯得不切實際的。

    中歐貿易聯繫緊密

    得益於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的強勁需求,中國在2020年至2021年超過美國成為了歐盟的最大貿易伙伴。而實際上,歐盟也在今年前兩個月超過東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不過根據最新數據,今年第一季度,前兩個月被歐盟反超的東盟又「捲土重來」,力壓歐盟重新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

    「儘管中歐貿易蓬勃發展,但雙邊關係在過去兩年變得緊張,談判已久的中歐投資協定也於去年5月被凍結。」《南華早報》並未迴避一段時間以來中歐關係所遇到的困局,也提到在烏克蘭問題上,中歐雙方確實立場不同。

    「短期內,就算中歐貿易將發生變化,但這並不是因為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Chatham House)的亞太項目副研究員王爵(Jue Wang,音譯)表示,如果說中歐貿易受到俄烏衝突影響,那是因為鐵路運輸中斷、技術和後勤保障問題以及能源供應的因素。

    香港大學亞洲全球研究所(Asia Global Institute)代理所長鄧希煒則認為,鑑於中國仍是電腦、家用電器和手機等製造業產品的主要供應國,俄烏衝突並不會「對貿易產生重大影響」。

    供應鏈多元化有難度

    儘管有着緊密的貿易聯繫,但在歐洲,有關讓供應鏈從中國轉向多元化,以提高自給自足能力的討論正加速進行。當地時間4月12日,世界銀行行長馬爾帕斯還聲稱,世界各國正在努力促使供應鏈多樣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這可能對所有人都有好處」。

    「我認為即使歐盟希望減少依賴,但現實情況是,許多歐洲企業仍致力於中國市場。」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的尼克·馬洛(Nick Marro)認為,無論歐洲政策制定者如何嘗試多樣化,中歐商業聯繫都將很難被打破,中國仍是極有競爭力的製造業中心,競爭對手很難匹敵。

    《南華早報》援引專家的話稱,近年來,要求(歐盟)與中國經濟脱鈎的政治壓力在大幅上升,俄烏衝突增添了新的挑戰。

    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的馬爾傑·威夫拉爾斯(Maartje Wijffelaars)表示,如果歐盟願意向陸上供應鏈支付更多費用,就有可能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但她話鋒一轉:「主要問題是,歐盟能在多大程度上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因為)你不可能把所有東西都在岸。此外歐盟需要中國提供廣泛的稀土和其他一些關鍵原材料,用於綠色能源轉型和其他多種用途。」

    針對當前中歐關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當前國際形勢動盪加劇,不確定性明顯上升。中歐作為兩大全球力量,保持戰略溝通,增進戰略互信,拓展合作共識,有助於推動中歐關係持續健康發展,也為國際局勢注入穩定性和正能量。

    關於烏克蘭問題,趙立堅重申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據事情的是非曲直,做出自己的判斷。中方一直以自己的方式為緩解局勢、推動和談、防止人道主義危機發揮建設性作用。同時各國都有權獨立自主決定自身外交政策,不應強迫別人選邊站隊,不應採取非黑即白的簡單化做法,尤其要抵制冷戰思維陣營對抗。中國和包括髮展中國家在內的很多國家對這一問題持相同立場。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