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從經濟學邏輯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中長期影響

    從經濟學邏輯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中長期影響

    第一,我們要理解,「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並非短周期政策,它是一項長周期的改革框架,我們可以分三個階段理解這一框架的形成:(1)2013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十三五」規劃建議進一步提出「形成全國統一市場」;(2)2019年8月中央財經委第五次會議做出了三點影響深遠的重要定調,一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二要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三是要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場;(3)2021年12月中央深改委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後文簡稱意見)正式發布。

    第二,從《意見》來看,建設統一大市場的舉措涉及基礎制度規則、交通物流、商品市場、要素市場、能源市場、資本市場、生態環境市場等,幾乎關乎市場化改革的所有層面。我們從目標理解會更清晰一些,簡單來說,政策希望達到的目標是「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

    第三,從經濟學邏輯來說,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在中長期會帶來什麼?我們理解理論上的影響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交易成本下降、市場邊界擴大,有利於中國經濟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和潛在增長率的穩定;

    2)對各省市來說,長期將趨向於形成「主體功能區」為特徵、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佈局,即要素稟賦將決定各省產業鏈優勢;

    3)這一框架下產業政策自上而下的特徵可能會更強,對經濟的影響更大;同時和財政政策的結合特徵會更強,它可以減少地方財政資源在投資端的低效,但對跨區域財政平衡提出更高的要求;

    4)以統一而非分割的地方市場參與全球貿易分工合作,理論上可以進一步形成規模經濟優勢、降低成本,提升全球定價權,這涉及到我們對未來中國出口競爭力的理解;

    5)供給分割得到糾正的背景下,平行投資、重複建設、產能過剩的狀況將存在一個內生約束機制,不易於再重新形成,這有利於上游資源品,以及一些新興產業鏈的長期定價;但就短期來說,以區域區隔所形成價格保護機制、招投標地方保護機制將會有一個被打破的過程,有些「價格租」、「壟斷租」將會消失;

    6)從微觀來說,行業集中度會有一個上行的效應,區域品牌如果不能做大則價值下降;

    7)人口的跨區域流動會有一個加速機制,在此基礎上,「人地錢掛鈎」將會進一步具備合理性,就是可以由新增人口決定用地指標、財政轉移支付等,這會對於財政、房地產等領域產生深刻影響;

    8)要實現跨區域打通,除了政策之外,線上數據要通、線下物流要通,這些都變為了統一大市場的「基礎設施」,對這兩個產業領域的定位和要求會有一個內生提升;

    9)市場監管規則也會有一個統一,有利於增強市場監管制度和政策的穩定性、可預期性。

    第四,從中長期視角看中國經濟,有幾條線索如果能得到有效利用,依然可以支撐GDP中高速的增長:一是明顯偏高的儲蓄率,當前中國的國民儲蓄率依然在45%附近,全球平均大約在27%左右,發達經濟體大於在23%左右。二是處於釋放期的「工程師紅利」。從高等教育畢業生數量、Nature index、PCT專利佔比等指標看,中國的創新能力仍在典型的上行周期;三是依然比較明顯的市場化的空間。如果未來「統一大市場」能夠有效推進,則全要素生產率存在進一步提升的餘地。

    第五,短周期的經濟壓力沒有辦法藉助於慢變量;但物流的暢通對於本輪短周期經濟來說同樣是一個重要問題。4月全國整車貨運流量指數按年下行至-30%,公共物流園吞吐量指數按年下行至-41%,這一過程對產業鏈供應鏈的影響已不容忽視。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已指出要「全力保障貨運物流」,包括「全力暢通交通運輸通道;優化防疫通行管控措施;對疫情防控措施層層加碼、簡單實行一刀切勸返、違規設置防疫檢查點、擅自阻斷運輸通道的,要督促加快整改」。後續如果上海、吉林疫情進一步得到控制,則全力助推復工復產、保障產業鏈安全穩定將更為重要,2020年3月4日政治局常務會議就曾指出「要堅持全國一盤棋,維護統一大市場」。預計屆時對於各地物流阻斷現象的糾偏會更為明顯,甚至相關領域一些改革舉措可以順勢出台。

    正文

    2022年4月10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正式發布。關於這份文件,我們簡要點評如下:

    第一,我們要理解,「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並非短周期政策,它是一項長周期的改革框架,我們可以分三個階段理解這一框架的形成:(1)2013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十三五」規劃建議進一步提出「形成全國統一市場」;(2)2019年8月中央財經委第五次會議做出了三點影響深遠的重要定調,一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二要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三是要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場;(3)2021年12月中央深改委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後文簡稱意見)正式發布。

    2013年11月,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着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2015年10月, 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立公平競爭保障機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業壟斷。深化市場配置要素改革,促進人才、資金、科研成果等在城鄉、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間有序流動。…建立健全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全國統一市場、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現代財政制度。

    2019年8月, 中央財經委第五次會議指出,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會議強調,要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場,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深化區域合作機制。會議指出,我國製造業規模居全球首位,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

    2021年12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會議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

    2022年4月10日,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正式發布。

    第二,從《意見》來看,建設統一大市場的舉措涉及基礎制度規則、交通物流、商品市場、要素市場、能源市場、資本市場、生態環境市場等,幾乎關乎市場化改革的所有層面。我們從目標理解會更清晰一些,簡單來說,政策希望達到的目標是「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

    從文件來看,建設統一大市場的舉措包括幾個部分:

    一是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具體包括完善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維護統一的公平競爭制度、健全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

    二是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具體包括建設現代流通網絡、完善市場訊息交互渠道、推動交易平台優化升級。

    三是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具體包括健全城鄉統一的土地和勞動力市場、加快發展統一的資本市場、加快培育統一的技術和數據市場、建設全國統一的能源市場、培育發展全國統一的生態環境市場。

    四是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具體包括健全商品質量體系、完善標準和計量體系、全面提升消費服務質量。

    五是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具體包括健全統一市場監管規則、強化統一市場監管執法、全面提升市場監管能力。

    六是進一步規範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着力強化反壟斷、依法查處不正當競爭行為、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清理廢除妨礙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規定做法、持續清理招標採購領域違反統一市場建設的規定和做法。

    第三,從經濟學邏輯來說,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在中長期會帶來什麼?我們理解理論上的影響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交易成本下降、市場邊界擴大,有利於中國經濟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和潛在增長率的穩定;(2)對各省市來說,長期將趨向於形成「主體功能區」為特徵、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佈局,即要素稟賦將決定各省產業鏈優勢;(3)這一框架下產業政策自上而下的特徵可能會更強,對經濟的影響更大;同時和財政政策的結合特徵會更強,它可以減少地方財政資源在投資端的低效,但對跨區域財政平衡提出更高的要求;(4)以統一而非分割的地方市場參與全球貿易分工合作,理論上可以進一步形成規模經濟優勢、降低成本,提升全球定價權,這涉及到我們對未來中國出口競爭力的理解;(5)供給分割得到糾正的背景下,平行投資、重複建設、產能過剩的狀況將存在一個內生約束機制,不易於再重新形成,這有利於上游資源品,以及一些新興產業鏈的長期定價;但就短期來說,以區域區隔所形成價格保護機制、招投標地方保護機制將會有一個被打破的過程,有些「價格租」、「壟斷租」將會消失;(6)從微觀來說,行業集中度會有一個上行的效應,區域品牌如果不能做大則價值下降;(7)人口的跨區域流動會有一個加速機制,在此基礎上,「人地錢掛鈎」將會進一步具備合理性,就是可以由新增人口決定用地指標、財政轉移支付等,這會對於財政、房地產等領域產生深刻影響;(8)要實現跨區域打通,除了政策之外,線上數據要通、線下物流要通,這些都變為了統一大市場的「基礎設施」,對這兩個產業領域的定位和要求會有一個內生提升;(9)市場監管規則也會有一個統一,有利於增強市場監管制度和政策的穩定性、可預期性。

    中長期影響之一是降低交易成本。從上述細則不難看出,所有的政策舉措實質上都是圍繞降低市場交易成本這一點。《意見》本身也明確指出政策目標是「進一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我們知道,從經濟學的邏輯上來說,降低交易成本有助於市場邊界的擴大。這將最終有利於中國經濟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和潛在增長率的穩定。

    中長期影響之二是形成資源稟賦決定、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結構。實際上,在2019年中央財經委第五次會議上,就指出要「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空間治理,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其中的關鍵思路就是「主體功能區戰略」,本次《意見》進一步明確指出「指導各地區綜合比較優勢、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產業基礎、防災避險能力等因素,找準自身功能定位,力戒貪大求洋、低層次重複建設和過度同質競爭,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環,更不能以「內循環」的名義搞地區封鎖」。

    中長期影響之三是對中國產業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關聯影響。在「主體功能區」的戰略之下,產業政策的頂層設計特徵無疑更強,影響也會相對更大。同時和財政政策的結合特徵會更強,它可以減少地方財政資源在投資端的低效,但對跨區域財政平衡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承擔生態保護功能的區域和工業區的定位就不同。所以中央財經委第五次會議曾指出「全面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健全區際利益補償機制和縱向生態補償機制。要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困難地區提供有效轉移支付」。

    中長期影響之四是有助於中國製造的全球競爭優勢。邏輯上來說,統一大市場可以帶來規模經濟,這有利於成本的下降和技術含量的提升,並有助於中國出口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意見》指出,「發揮市場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培育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和統一大市場為支撐,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場資源,使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更好聯通」。

    中長期影響之五是對供給分割的糾正。意見指出「力戒貪大求洋、低層次重複建設和過度同質競爭」,這對於過去普遍存在的平行投資、重複建設、產能過剩的現象會有一個約束。對於比較容易重複建設和扎堆投資的領域,比如上中游和近年的新興產業,都將起到約束產能的作用。這將有利於這些產業的長期定價。但就短期來說,區域區隔所形成價格保護機制、招投標地方傾斜機制將會有一個被打破的過程,有些「價格租」、「壟斷租」將會消失。《意見》指出「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嚴禁各地區各部門自行發布具有市場準入性質的負面清單」、 「及時清理廢除各地區含有地方保護、市場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全面清理歧視外資企業和外地企業、實行地方保護的各類優惠政策,對新出台政策嚴格開展公平競爭審查」。

    中長期影響之六是行業集中度的上升。在清理市場分割政策、引導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政策導向下,競爭力相對更強的頭部企業會一個更廣闊的全國市場,行業集中度大概率會進一步上升;而對於藉助地方保護的區域品牌來說,其市場空間將會被擠壓。

    中長期影響之七是人口的跨區域流動及其影響。《意見》指出,「健全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促進勞動力、人才跨地區順暢流動」。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人口的跨區域流動會有一個加速機制。2021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意見》曾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長效機制,探索建立人地錢掛鈎、以人定地、錢隨人走制度」。在人口流動更為通暢的背景下,「人地錢掛鈎」將會進一步具備合理性,就是可以由新增人口決定用地指標、財政轉移支付等,這會對於財政、房地產等領域產生深刻影響。

    中長期影響之八是「數據」、「物流」基礎設施價值的進一步提升。要實現跨區域打通,線上數據要通、線下物流要通,這些都變為了統一大市場的「基礎設施」。意見指出「加快培育統一的技術和數據市場」,「推動國家物流樞紐網絡建設」、「促進全社會物流降本增效」。從物流成本佔GDP比重來看,2020年中國是14.5%,美國是8.0%、法國是8.8%、德國是8.1%、日本是8.5%。當然,不同國家之間的物流/GDP佔比區別可能和經濟結構有關,但整體來看,中國的物流成本仍有明顯的下降區間。

    中長期影響之九是監管規則的統一和透明化。意見指出「健全統一市場監管規則。加強市場監管行政立法工作,完善市場監管程序,加強市場監管標準化規範化建設,依法公開監管標準和規則,增強市場監管制度和政策的穩定性、可預期性」。

    第四,從中長期視角看中國經濟,有幾條線索如果能得到有效利用,依然可以支撐GDP中高速的增長:一是明顯偏高的儲蓄率,當前中國的國民儲蓄率依然在45%附近,全球平均大約在27%左右,發達經濟體大於在23%左右。二是處於釋放期的「工程師紅利」。從高等教育畢業生數量、Nature index、PCT專利佔比等指標看,中國的創新能力仍在典型的上行周期;三是依然比較明顯的市場化的空間。如果未來「統一大市場」能夠有效推進,則全要素生產率存在進一步提升的餘地。

    中國經濟在長周期的優勢之一是依然明顯偏高的國民儲蓄率。2020年中國國民儲蓄率在45%左右,IMF口徑全球平均、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為27%、23%左右。中國大約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7倍。在儲蓄率明顯偏高的背景下,中國的增長率水平也應該更高。

    「工程師紅利」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要素優勢。在2017年《工程師紅利就是中國下一個十年的人口紅利》中,我們曾詳細解釋過工程師紅利的邏輯。2021年出來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擁有大學文學程度的人口為2.18億,從增量來看,近兩年每年有1000萬左右的高等教育畢業生,其中2021年為909萬,2022年為1076萬。以自然指數(Nature index)為例, 中國科研的質量在繼續提升的過程中。2021年底,中國PCT專利的全球佔比為25.11%,繼續創歷史新高。

    另外一個可以有效利用的優勢是市場化的空間,估計這也是「統一大市場」頂層設計的初衷之一。

    第五,短周期的經濟壓力沒有辦法藉助於慢變量;但物流的暢通對於本輪短周期經濟來說同樣是一個重要問題。4月全國整車貨運流量指數按年下行至-30%,公共物流園吞吐量指數按年下行至-41%,這一過程對產業鏈供應鏈的影響已不容忽視。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已指出要「全力保障貨運物流」,包括「全力暢通交通運輸通道;優化防疫通行管控措施;對疫情防控措施層層加碼、簡單實行一刀切勸返、違規設置防疫檢查點、擅自阻斷運輸通道的,要督促加快整改」。後續如果上海、吉林疫情進一步得到控制,則全力助推復工復產、保障產業鏈安全穩定將更為重要,2020年3月4日政治局常務會議就曾指出「要堅持全國一盤棋,維護統一大市場」。預計屆時對於各地物流阻斷現象的糾偏會更為明顯,甚至相關領域一些改革舉措可以順勢出台。

    截至4月14日,全國整車貨運流量指數、公共物流園吞吐量指數月均值按年下行分別至-30%、-41%。

    2020年3月4日,政治局常務會議就曾指出「要堅持全國一盤棋,維護統一大市場,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整體配套、協同復工」。

    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通知,部署切實做好貨運物流保通保暢有關工作。

    核心假設風險:宏觀經濟變化超預期,外部環境變化超預期。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