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點破MPF專家「睇長線」漏洞所在 Tesla見真底時機料未到|鄭昆侖

    點破MPF專家「睇長線」漏洞所在 Tesla見真底時機料未到|鄭昆侖

    2023年1月6日, 恒生指數收報20,991.6點。相對於2022年10月28日的14,863.1點水平, 本地藍籌指數已回升了41.2%。由2021年12月31日計,恒生指數從23,397.7點水平累計下跌10.3%。

    如果有讀者在2022年10月30日(按2022年10月28日收市價)跟隨《輸四成「芬佬」籲離場 樂觀人變悲觀 或成大市反彈信號》的文章而買入港股, 即使是比較上保守的盈富基金(2800),回報亦不俗。期內,盈富基金由14.94港元上升21.12港元水平, 在2個月左右的時間內上升41.4%(只是炒賣2個多月, 回報隨時遠勝炒足2年)。只要善於把握市場情緒,即使只是保持「半躺平」的態度, 在市場內揾錢並不是太難的事情。難就難在很多人總是喜歡跟隨主流意見, 因此即使是上天忽然送上絕佳的「搵錢機會」, 這些人往往「走寶」。

    2022年港人MPF平均蝕15.7% 但是上年仍賺錢的又有甚麼「咁出奇」呢?

    更不用說如果有人於2022年10月28日跟在「炒孖展年青人爆煲」之後買入Bilibili (9626)、阿里巴巴(9988)等低殘類別股份, 累計回報可能更加「勁揪」。

    Bilibili的股價從68.85港元回升至220.0港元(+219.5%)、阿里巴巴的股價從61.75港元回升至101.6港元(+64.5%)。

    本港市場在2022年10月底呈現最悲觀的心理狀態, 即使未來前景是「世界末日」, 也值得買貨。就算是做了大手沽空的惡魔, 也有買貨平倉的時候。更何況,內線人早在2022年11月左右應該知道中國內地當局將會推出一些「利好」措施, 包括取消動態清零的防疫政策、以很大的力度防止主要的民企內房企業出現破產情況。

    那當然,普通人很難事前便收到「內幕料」, 因此亦只能運用市場的極端情緒(Extreme Sentiment),在關鍵時刻進行反向操作。

    近日有報導指出港人的MPF戶口在2022年平均錄得15.7%左右的負回報。由於在2022年恒指下跌15.5%,因此MPF的跌幅只能說是乎合「正常賽果」。

    儘管財務策劃師、MPF專家通常指出要看長線, 但是如果忽略1)利率高低以及2)相對的國家以及行業發展因素,長線持有也未必是「上策」。舉例說,環球加息會拖累債券基金的回報、資金重投亞太區亦會利好中港股票基金(自從2022年11月起)、美國科技股遭拋售亦會拖累以S&P 500指數為「參考」的北美股票基金。

    2021年年底至今美股一直可以賺錢 但是指數基金太過喜歡Tesla、科技股

    對利率水平、行業發展因素、以及市場情緒的判斷能力, 作為投資者。尤其重要。儘管坊間很多人在指出美國在2023年將會陷入滯脹(Stagflation)的困局,但是股票市場似乎並不是這樣想。

    道指(DJIA)從2021年年底的36,338點跌至1月6日的33,630點,跌幅僅為7.5%。至於科技比重較高的S&P 500指數, 同期由4,766點跌至3,895點,跌幅達到18.3%。

    同期,道指成份股不乏令人賺錢的舊經濟藍籌股。保險股Travelers從156.4美元升至193.9 美元(+24.0%)。重工設備股Caterpillar從206.7美元升至248.9美元 (+20.4%)。相反,智能手機公司Apple從177.6美元累跌至129.6美元 (-27.1%)。

    至於近年人氣很高的Tesla (Tesla也是S&P 500指數的成份股之一),同期股價由 352.2美元 跌至113.1 美元 (-67.9%)。除了Elon Musk因為Twitter因素而出售Tesla股份之外,在中國市場要減車價促銷也是另一個利淡因素。

    儘管Tesla的股價有呈現中短線技術反彈的可能性,但是「見真底」的時機(Timing)還不適合太早下定論。畢竟,包括Cathie Wood在內的Tesla忠實粉絲在這一刻仍未「投降」。

    【財經專欄】「侖」理講價.鄭昆侖|善恆證券策略師

    作者介紹:筆者 Albert (分析員的告白 / Albert Analyst)為特許財務分析師﹙CFA﹚,從事投資行業十多年,包括買方研究分析、獨立股評分析等工作。Albert的投資(投機)理念是尋找鮮為人知的宏觀以至行業趨勢,在人群未湧入前買入「優質資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