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從2020年統計公報看中國未來

    從2020年統計公報看中國未來

    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正文

    1、2020年中國經濟規模首次突破100萬億元,佔全球17%以上,相當於美國的約70%,中美經濟規模快速接近

    2020年中國GDP規模達101.6萬億元,首次突破百萬億大關,以美元計價,中國GDP規模14.7萬億美元。IMF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總量84萬億美元,中國和美國佔全球GDP比重分別為17.5%和24.9%,中美主導全球。

    疫後中國經濟恢復全球領先,2020年中國GDP實際增速2.3%,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2020年美國GDP按年-3.5%,歐盟GDP按年-6.4%,日本GDP按年-4.8%,IMF預測全球經濟在2020年萎縮3.5%。

    中美經濟規模差距正在快速縮小。美國2020年GDP為20.9萬億美元,中國GDP相當於美國的約70.3%。2000-2020年,中美經濟規模差距從9.1萬億美元快速縮減至6.2萬億美元。

    中國有望在十年左右躍升為第一大經濟體。如果未來幾年中國經濟保持年均5.5%左右的增長,則將在2030年前後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再回世界之巔,全球政經格局和治理版圖進入新的篇章。

    最好的投資機會就在中國,中國有全球最大的統一市場(14億人口),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4億人群);中國的城鎮化進程距離發達國家仍有約20個百分點的空間,潛力大;中國的勞動力資源近9億人,就業人員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總量約2億,每年大學畢業生有800萬,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中國的新經濟迅速崛起,中美獨角獸數量全球領先;中國GDP潛在增速5%以上,是美國的2倍;新一輪改革開放將開啟新周期,釋放巨大活力。但也同時面臨挑戰,中美貿易摩擦具有長期性和日益嚴峻性;漸行漸近的人口危機來臨;必須重新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的積極性。

    (澤平宏觀授權使用)
    (澤平宏觀授權使用)

    2、人均GDP超1萬美元,2024年前後有望躋身高收入國家行列,但需警惕中等收入陷阱風險

    預計2020年中國人均GDP為72447元,較上年名義增長2.2%;人均GNI(國民總收入)為71960元。以美元計價,中國2020年人均GDP為10450美元,人均GNI為10429美元,處於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行列。

    中國有望在四年左右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按世界銀行標準,高收入國家人均GNI門檻為1.24萬美元。中國如果能夠轉型成功,按照5.5%左右的速度,大約在2024年前後中國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入高收入國傢俱樂部。但需注意的是,即使4年後順利進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中國距離人均GDP3萬美元以上的發達經濟體門檻仍有很大差距。

    (澤平宏觀授權使用)

    從經濟結構看,疫情衝擊服務業和消費,其對經濟貢獻率下滑。產業方面,第一、二、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分別為7.7%、37.8%和54.5%,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9.5%、43.3%和47.3%,較上年變化5.6、10.7和-16.2個百分點,其中第三產業對GDP貢獻率最高,為支柱產業。最終需求方面,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淨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2%、94.1%和28%,較上年變化-80.6、65.2和15.4個百分點,分別拉動GDP-0.5、2.2和0.7個百分點。疫後經濟恢復,基建投資起到逆周期調節作用,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大幅提高,消費恢復落後於投資和出口。

    (澤平宏觀授權使用)
    (澤平宏觀授權使用)

    3、產業結構加速優化,新經濟快速增長,科技創新穩步增強

    2020年生產逐步恢復,傳統行業增速低。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年增長2.8%,較上年放緩2.9個百分點。其中,勞動密集型行業增速放緩明顯,紡織服裝、體育娛樂用品、皮革、木材和傢俱製造業增速分別為-9%、-6%、-11.7%、-1.9%和-4.4%,較上年同期變動-9.9、-7.1、-13.8、-4.1和-6.9個百分點。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產業新業快速增長。2020年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7.1%、6.6%,增速分別較規模以上工業快4.3、3.8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和集成電路產量達145.6萬輛、2614.7億塊,分別較上年增長17.3%、29.6%。高技術製造業投資按年10.6%,遠高於製造業整體。戰略性新興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8.3%。

    (澤平宏觀授權使用)

    中國不斷加大創新研發投入,在部分高科技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逐漸縮小。2020年成功完成35次宇航發射。嫦娥五號發射成功,首次完成中國月表採樣返回。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正式開放運行。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量子計算原型系統「九章」成功研製。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完成萬米深潛。

    2020年經費支出24426億元,比上年增長10.3%,研發支出佔GDP的比重為2.4%。其中基礎研究經費1504億元,比上年增長12.6%,持續保持較快增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繼續位列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第14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截至年末,正在運行的國家實驗室872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173。授予專利權363.9萬件,比上年增長40.4%;PCT專利申請受理量7.2萬件。預計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15.8件。

    (澤平宏觀授權使用)
    (澤平宏觀授權使用)

    4、固定資產投資發揮壓艙石作用,疫情引發線上消費熱潮

    202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名義按年增長2.9%,較上年回落2.3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是主要支撐。

    2020年房地產投資按年7.0%,雖較2019年回落2.9個百分點,但仍是投資最主要的支撐力量;疫情後積壓的購房需求快速兑現和優質地塊加大供應推動地產商投資意願和能力。

    基建(含水電燃氣)投資按年3.4%,較2019年提高0.1個百分點,2020年7月基建累計按年轉負為正。基建持續發力託底經濟;2020年以來增加轉移支付力度、延長階段性提高地方財政資金留用比例政策、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建立財政資金直達基層機制等財政措施持續加碼。

    製造業投資按年-2.2%,受疫情影響最為嚴重。同時,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按年1.0%,較2019年下滑3.7個百分點。製造業投資整體先抑後揚,前期受疫情衝擊,大量企業面臨生存困境,企業投資意願下降。後期中國經濟逐漸復甦,出口超預期,帶動生產投資加快,11-12月製造業投資當月增速均達到10%以上。

    (澤平宏觀授權使用)

    疫情引發線上消費熱潮。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2萬億元,比上年下降3.9%。全國網上零售額11.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9.8萬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4.8%,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9%,比上年提高4.0個百分點。快遞業務量833.6億件,快遞業務收入8795億元。

    中國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孕育大量投資機會:14億人口和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龐大市場和規模效應(歐洲只有7.4億人,美國有3.3億人,日本是1.3億,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統一市場);從住行向服務消費升級,買健康快樂的品質美好生活;三四線網路紅利促進新一輪在線購物熱潮。

    5、為對沖疫情影響,貨幣和財政政策大幅寬鬆,社融、M2增速明顯提升

    為應對疫情衝擊,2020年貨幣財政政策大幅寬鬆,寬貨幣與寬財政輪動,帶動社融、M2增速大幅上漲,宏觀槓桿率明顯抬升。2020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218.7萬億元,增長10.1%;全年新增社會融資規模34.9萬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較上年大幅多增9.2萬億元;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284.8萬億元,增長13.3%。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172.7萬億元,按年增長12.8%。截至2020年末,實體經濟槓桿率270.1%,較2019年末大幅提高23.6個百分點。其中,居民、非金融企業和政府部門槓桿率分別為62.2%、162.3%和45.6%,較2019年末分別提高6.1、10.4和7.1個百分點。

    (澤平宏觀授權使用)
    (澤平宏觀授權使用)

    6、「六穩」「六保」成果顯現,穩固經濟社會發展根基

    兜牢基本民生。2020年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比上年少增166萬人。年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全國農民工總量28560萬人,比上年下降1.8%。其中,外出農民工16959萬人,下降2.7%;本地農民工11601萬人,下降0.4%。社會幫扶持續加力;全年臨時救助1341萬人次,資助8990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實施直接救助7300萬人次,救助人次數均比上年明顯增加。

    微觀主體活力增強,產業鏈水平逐漸提升。2020年新登記市場主體2502萬户,日均新登記企業2.2萬户,年末市場主體總數達1.4億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64516億元,比上年增長4.1%;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1%,比上年末下降0.3個百分點。產業鏈供應鏈基本穩定;全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4.5%,其中一、二、三、四季度分別為67.3%、74.4%、76.7%、78.0%。

    糧食能源供應安全穩定。糧食產量再創新高。2020年糧食產量66949萬噸,比上年增產0.9%,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種植面積1167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70萬公頃。能源供應保持穩定。原煤、原油、天然氣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1.4%、1.6%、9.8%。

    (澤平宏觀授權使用)

    7、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多重措施成效顯著

    精準脱貧年度任務全面完成,深度貧困地區脱貧攻堅成效顯著。2020年,按照每人每年生活水平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現行農村貧困標準計算,551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脱貧。根據國家脱貧攻堅普查結果,中西部22省(區、市)建檔立卡户全面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工作紮實推進。在疫情衝擊下,全球槓桿率均有所上升。2020年中國實體經濟槓桿率(270.1%)較2019年(246.5%)上升23.6個百分點,但仍低於發達經濟體槓桿率漲幅。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數據,發達經濟體槓桿率從2019年末的273.5%上升至2020年三季度末的304.2%,共上升30.7個百分點。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25.7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限額之內。2020年12月首次提出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持續推進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工作。

    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取得積極進展。能耗強度繼續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中國單位GDP能耗較上年下降0.1%。2020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0%,較上年提高了5.0個百分點。全年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佔59.9%,較上年提高13.3個百分點。1940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3.4%,較上年上升8.5個百分點。

    8、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貿易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

    中國貨物貿易規模突破歷史記錄,貿易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2020年海外疫情反覆,歐美等國供給恢復速度不及需求,存在供需缺口,而中國較快控制住疫情,成為全球生產訂單的替代工廠和防疫物資供給大國。2020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4.65萬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5%,金額突破歷史記錄;其中出口2.59萬億美元,較上年增長3.6%。

    對外持續放寬市場準入,利用外資金額進一步提升,自貿區建設取得新突破。2020年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進一步縮減,服務業、製造業、農業開放水平提高,激發新一輪外商投資。2020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0萬億元,增長6.2%;其中,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0.3萬億元,增長11.4%,快於整體。自貿區建設取得新突破,2020年11月成功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與柬埔寨簽署自貿協定,簽署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正式實施中國-巴基斯坦自貿協定第二階段議定書關稅減讓安排。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持續深化,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177.9億美元,增長18.3%,佔全國對外投資的比重上升到16.2%;在沿線國家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911.2億美元,佔全國對外承包工程的58.4%。

    對內進一步完善法規體系,營商環境持續改善。改革紅利持續釋放、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創造經濟增長新動能。2020年中國加快推進國企改革,2020年5月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旨在落實國有企業改革「1+N」政策體系和頂層設計。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續推進,根據Choice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A股國企混改共發生783起。2020年7月,世界銀行發布《中國優化營商環境的成功經驗——改革驅動力及未來機遇》的專題報告,總結中國近年來在開辦企業、獲得電力、辦理建築許可等領域的改革舉措,認為中國近年來在優化營商環境領域,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就。

    9、發展質量穩步提升,民生、社保、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民生、科技、資源、環境等取得全面發展,社會保障力度加強,教育和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較上年名義增長4.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1%,快於人均GDP增速,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2020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分別較上年末增加2150萬、978萬和693萬人。

    2020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5.2%,較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1.2%,提高1.7個百分點。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10.7萬人,在學研究生314.0萬人,畢業生72.9萬人。普通本專科招生967.5萬人,在校生3285.3萬人,畢業生797.2萬人。

    2020年末,全國文化系統共有博物館3510個,公共圖書館3203個。年末全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02.3萬個,較上年增加0.9萬個;衛生技術人員1010萬人,增加60萬人。年末全國共有體育場地371.3萬個,體育場地面積31.0億平方米,預計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20平方米。

    10、城鎮化率超過60%,空間依然巨大,進入城市群都市圈發展階段

    2020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保持穩步增長態勢,較高收入經濟體的81.3%仍有20個百分點的空間。過去四十年,中國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快速增至8.5億,淨增加6.8億,城鎮化率從17.9%提升至60.6%,提高43個百分點,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經濟社會格局,成就了過去中國重化工業、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消費升級等的飛速發展。當前中國城鎮化率稍高於55.3%的世界平均水平,但明顯低於高收入經濟體的81.3%和中高收入經濟體的65.2%,中國城鎮化還有約20個百分點的空間。

    未來二十多年中國將新增約1.9億城鎮人口,主要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中國城鎮化已進入中後期,雖仍處於快速發展期但速度逐漸放緩。根據聯合國《世界城鎮化發展展望2018》,2030年中國城市化率將達70.6%,2050年達約80%。結合我們根據當前生育趨勢對未來中國人口的預測,中國城鎮人口峰值將在2042年左右達到約10.4億人的峰值,將比2019年再增加1.9億,其中80%將集聚在19大城市群,其中多數又將集聚在大都市圈。新增城鎮人口將帶來基礎設施、地產、新零售、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等多個領域的廣泛需求,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引擎。

    (澤平宏觀授權使用)
    (澤平宏觀授權使用)

    11、2021年中國經濟:通脹預期和流動性拐點

    我們判斷,2021年1季度前後可能是經濟頂,隨後回歸潛在增長率,但韌性較強。上半年,中國經濟周期將從復甦轉入過熱和滯漲階段,商品和資產價格上漲,通脹預期抬升。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信用政策結構性收緊,我們正在迎來廣義流動性的周期性拐點。

    1)中國經濟復甦進入頂部區間,考慮到去年低基數,2021年經濟增速前高後低,邏輯由去年的出口、基建和房地產投資拉動轉向製造業投資和補庫存支撐。

    2)2020年底以來,由於供需缺口、全球復甦共振、全球低利率等,原油、銅、鐵礦石等價格上漲,通脹預期開始抬頭,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信用政策結構性收緊。但同時,豬周期向下拖累CPI,經濟基本面和貨幣環境尚不足以支撐通脹大幅上漲。

    3)貨幣政策大概率繼續保持穩健中性的主基調,貨幣和信用組合整體呈現「穩貨幣+結構性緊信用」格局。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不急轉彎」是「慢轉彎」,「彎」還是要轉的!未來貨幣政策會隨着基本面及貨幣政策主要矛盾的變化相機抉擇,流動性拐點已經周期性出現,無非是幅度、結構等層面的區別。

    建議:貨幣政策宜保持穩健中性。精準把握好力度和節奏,不要人為製造經濟的大起大落。結構層面,流動性精準投向基建和實體經濟,尤其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中小微、民企、製造業、高新技術等領域。

    財政政策的結構性效果比貨幣政策好,應繼續發力基建尤其是新基建,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

    12、中長期三大挑戰

    第一,中美貿易摩擦的本質是在位霸權國家遏制新興大國崛起,具有長期性和日益嚴峻性。

    在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爆發初期,我們鮮明地提出三大判斷,與市場流行觀點不同但被後續形勢演化所不斷驗證:「中美貿易摩擦具有長期性和日益嚴峻性」,「這是打着貿易保護主義旗號的遏制」,「我方最好的應對是以更大決心更大勇氣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冷靜和戰略定力」。

    美國真正的問題不是中國,而是自己,如何解決民粹主義、過度消費模式、貧富差距太大、特里芬難題等。20世紀80年代美國成功遏制日本崛起、維持經濟霸權的主要原因,不是美日貿易戰本身,而是里根供給側改革和沃爾克遏制通脹的成功。

    中國真正的問題也不是美國,而是自己,是如何建設高水平的市場經濟和開放體制,貿易戰本質上是改革戰。

    第二,中國少子老齡化問題嚴峻,人口危機漸行漸近。

    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老齡化佔比達12.6%,總人口突破14億但臨近峰值,人口危機漸行漸近。繼2018年中國出生人口下降200萬後,2019年出生人口再下降58萬至1465萬。2019年出生人口減幅明顯收窄主要在於主力育齡婦女數量減幅邊際明顯收窄和生育率基本穩定,一孩和二孩出生數減幅均較2018年明顯收窄。2016-2019年一孩出生人口從981萬降至593萬,沒有一孩哪來二孩三孩,預示後續生育形勢嚴峻。

    從長期趨勢看,由於生育堆積效應逐漸消失、育齡婦女規模持續下滑,當前出生人口仍處於快速下滑期,預計2030年將進一步降至不到1100萬。2019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12.6%,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快,2022年將進入佔比超過14%的深度老齡化社會,2033年左右進入佔比超過20%的超級老齡化社會,之後持續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約35%。

    中國未富先老問題突出,美日韓老年人口比重達12.6%時人均GDP均在2.4萬美元以上,而中國僅1萬美元。2019年中國人口突破14億,我們預測中國人口將在「十四五」時期陷入負增長,2050年左右開始將急劇萎縮,2100年佔全球比例將從當前的約19%降至7%。

    第三,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積極性,建立高質量發展機制。

    過去幾年,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污染防治、整頓吏治等長期積弊問題取得重大進展,體現了我們制度的優越性,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另一些新問題,比如地方惰政、企業成本上升、中小企業融資難貴等,當務之急是建立新的機制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積極性。一是建立高質量發展考核激勵地方政府,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提高質量和效率、減少行政干預;二是帶動企業家積極性,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改善中小創新型企業融資。健全和完善市場機制,支持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融通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事業都是人乾的,中國過去四十年的成功主要是市場化改革、全球化開放、地方區域競爭和民營經濟活力迸發,現在要給地方官員新的激勵機制,給民營企業家吃定心丸,這都涉及重大理論創新突破。

    13、七大建議:新周期、新基建、新戰略

    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七大改革為突破口,開啟新周期、新格局:

    1)大力推進「新基建」,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包括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科技領域的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的基礎設施,以及營商環境、服務業開放、多層次資本市場等制度領域的基礎設施。

    2)加快推進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主導的新型城市化,人地掛鈎,要素流動。

    3)儘快全面放開生育,中國少子化老齡化問題已日趨嚴峻,實在不行先放開三胎。

    4)打通資本市場與科技創新的「雙循環」,加強科技自立自強,用資本市場的錢支持科技創新的大國重器和「卡脖子」技術攻堅。

    5)大規模減稅降費,從碎片化、特惠式減稅轉向一攬子、普惠式減稅,全面降低企業所得稅、製造業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稅率,提高企業和居民的獲得感。

    6)以中美貿易摩擦為契機,大力推進對內對外開放。

    7)確立新的長期立國戰略——新戰略,中國當前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新的立國戰略(「新戰略」),即在看清未來幾十年世界政治經濟形勢趨勢的基礎上,爭取一種對我長遠有利的策略,類似1978年後中國的韜光養晦,二戰前英國的大陸均勢,美國成為世界霸主前的孤立主義。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