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茅台集團困在茅台裏

    茅台集團困在茅台裏

    即便是擁有「股王」上市公司的茅台集團,想要多元化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

    近些年,隨着茅台酒的大熱,也順利讓茅台成為全球第一烈性酒品牌,當下的茅台也已經成為國內高端酒的「代言人」,同法國拉菲品牌一樣響亮。茅台白酒雖然如日中天,但你聽過茅台葡萄酒嗎,還是3299元一盒的那種?

    是的,6月26日,茅台推出了高端的青鸞乾紅葡萄酒,定價3299元一盒(一盒一瓶),限量9999盒。相較於茅台酒1499元的零售指導價,茅台高端葡萄酒此次「夠勁爆」。

    茅台葡萄酒價格高引來熱議,不少網友調侃其價格是在收「智商稅」,3000多的價格是否「喝高了」。是否是收智商稅暫且不談,從銷量看卻差強人意,從茅台葡萄酒官方商城可以看出,茅台近30天銷量僅15件。

    同時茅台葡萄酒還帶來了一個大消息:預計3-4年上市,當下,公司已經着手進行股權改造。

    對於茅台葡萄酒要上市一說,市場同樣表示不解,雖然茅台葡萄酒近兩年盈利能力在提升,但整個葡萄酒市場仍難言樂觀。據中國酒業協會公布的2020年數據顯示,全國155家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利潤總額為2.59億元,按年下降74.48%,而2012年這一數字為57億元。

    在這樣的背景下,茅台葡萄酒更是連續5年虧損,直到2018年才實現扭虧為盈。茅台葡萄酒此前規劃2023年前做出20億元規模,但2020年營收僅2.18億元,上市之路仍然堪憂。

    對於此次茅台葡萄酒產品的「高調」宣傳葡萄酒上市,雖有營銷成分,但從茅台整體發展戰略看,「高調」的背後更多的是茅台旗下板塊的資本運作。藉助茅台大品牌的優勢,積極推動茅台旗下優質資本板塊上市,加快相關板塊業績釋放,也為儘快實現多元化驅動,挖掘更多業績增長動能做準備。

    茅台的多元化「焦慮」

    對於茅台集團來說,業務過於依賴白酒,營收結構相對單一,與上市公司業績漲跌高度重合。因此,多元化是未來茅台集團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

    對於茅台業務佈局,大部分人第一反應就是白酒,而且還上市了,這是大部分人對茅台的印象,說法正確,但並不嚴謹。我們常說的茅台股份是上市公司,但這只是茅台集團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茅台集團的核心資產,但茅台集團還有金融、物流、文旅、房地產、大健康等業務領域。

    (茅台集團官網)

    這是茅台集團官網的介紹,而經過企查查數據查詢結果發現,在2018年茅台集團工商登記的經營範圍發生了變化,新增了房地產、網路、教育、生態農業等領域。

    (茅台集團官網)

    作為行業龍頭老大,國內高端品牌領頭羊,超高的毛利率和巨大現金流使茅台成為名副其實的「提款機」,即便這樣,但依然逃不過多元化話題。核心原因在於,茅台產能面臨天花板,當前產能已經到達當下產能增長瓶頸5.6萬噸,且未來一段時間產能不會再增加。(雖然今年股東大會上高衛東提出要進行擴產驗證,但結果如何仍未可知)

    同時,在經歷了前幾年快速發展之後,上市公司茅台股份的營收淨利增幅均創下近幾年新低。茅台集團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的意願仍較為強烈。

    茅台多元化規劃較早,甚至在2012年就已經被提上日程,為達成「十二五」500億,「十三五」1000億營收增長目標,茅台集團計劃採取多元化的方式加快發展進程。其中所涉及領域不僅包括食品、酒店、地產、金融等領域,甚至連能源礦產等領域也作為了多元化的一部分。

    而在2016年茅台「十三五」規劃中提到,要打造以酒類業務為核心,發展上下游一體化業務,並通過股權、投資等手段,進入金融、大健康、旅遊、物流等相關領域;同時在集團內部培育2至3個上市公司,並確保擁有兩家、力爭三家主板上市,以及兩家中小板、創業板或者新三板的上市公司,形成一業為主、多元經營的綜合性集團。

    而實現多元化經營目標的基礎,就是大力金融板塊,通過金融業務和股權投資等方式為控股或參股公司提供流動性支撐。

    茅台的金融「夢」

    茅台集團多元化之路,金融板塊始終是關注焦點。作為千億營收的大型國企,茅台頻頻涉足金融領域,既是作為企業營收重要增長極,也是企業自身融資造血的重要一環。金融板塊已經成為茅台集團不可忽視的重要增長極,並且將成為茅台集團實現「後千億」目標的重要砝碼。

    早在2018年,茅台集團就曾經強調,「要像抓酒一樣抓好金融板塊,實現『實體+金融』雙輪驅動」,並要求在此前制定的千億目標中,實現茅台酒板塊營收700多億,其餘200多億靠金融板塊支撐的目標。可見茅台集團對金融業務的重視。

    進入高衛東時代,「金融」二字更是被頻繁被提起。2020年5月,茅台集團提出要長期支持金融板塊發展,助力各子公司解決發展的掣肘問題。

    當下,茅台集團旗下金融業務已擁有財務公司、基金公司、租賃公司和華貴人壽保險4家金融公司,並投資參股貴州銀行、貴陽銀行、貴銀金租、廣東絲路證券等多家金融企業,同時成立了茅台集團金融控股公司。

    對於茅台在金融領域佈局,最先佈局的是茅台自己的財務公司。財務公司是茅台內部的「銀行」,對內茅台集團旗下公司提供融資服務。包括茅台產業鏈上下游等,如經銷商。同時還可開展固定收益類有價證券投資,但投資總規模不超過其資本總額的70%。

    同時在股權投資領域,早在2014年,茅台集團出資1.53億元,與建行旗下的建信信託共同組建茅台建信投資基金,並控股51%,建信基金主要是以股權投資為主。在租賃業務上,在2016年茅台集團出資4億元金融租賃公司,持股20%。

    在銀行板塊業務的佈局上,茅台集團除了成立子公司茅台財務公司之外,還相繼對交通銀行、貴陽銀行、貴州銀行等進行股權財務投資。其中持有貴州銀行14.13%的股權,僅次於貴州省財政廳的15.49%。同時還持有貴陽銀行1.65%的股權。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茅台投資貴陽銀行的「財務門」事件。

    所謂的「財務門」事件,就是茅台作為貴州銀行的股東兼客户,貴州茅台將上百億鉅款存入遵義銀行,但收益率卻遠不如銀行存款收益率。由此引發了外界對於雙方存在利益輸送的質疑。

    如2007年-2011年茅台的銀行存款分別為47.20億元、80.91億元、97.40億元、128.84億元,以及182.52億元,但對應的利息收入卻僅為0.53億元、1.02億元、1.34億元、1.34億元和1.66億元,相應的銀行存款資金收益率僅為1.12%、1.26%、1.38%、1.04%和0.91%。

    而按照當時銀行利率,2007年-2011年,1年期定存利率分別為2.52%、4.14%、2.25%、2.25%和3.25%,若按照此數據計算,茅台銀行資金收益之和應為15.56億,而同期實際收益僅為4.55億元,少賺了11.01億元之多。

    雖然茅台沒有正面回應社會質疑,但有幾點是可以確定的:

    一是資產的安全性;二是能更方便旗下企業進行融資;三是茅台作為貴州銀行的股東,存放在貴州銀行,也是對本地銀行和本土經濟的扶持。

    茅台「財務門事件」側面反映了茅台作為當地大型國企,其實在貴州這樣傳統「老少邊窮」的地區,自身多元化戰略也會考慮到地方經濟和社會責任方面,如收購貴高速股權,建立茅台醫院,以及出資建立茅台機場等,更多偏向於地方經濟和民生領域考量。

    同時茅台集團還對保險證券業表現出了極大興趣,2017年2月投資2億元設立了華貴人壽,並以20%持股成為第一大股東。在同年3月又投資1.8億元持股15%參與設立多彩財險。在證券行業,同樣在2017年,茅台集團聯手華康保險等多家公司,出資7.7億元,佔比38.5%,成立廣東絲路證券。此外,茅台集團還出現在華創陽安前十大流通股東中,持股比例達5.16%。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最近能查到的),茅台集團實現營收764億,而茅台金融板塊實現收入28億多元,佔集團總收入的3.66%,而當年上市公司營收582.18億元,佔比達76.2%。可見茅台金融領域佈局已見雛形。

    轉型投資金控,偏愛消費科技

    當下茅台金融板塊已不再僅僅侷限於傳統的金融信貸、對金融機構投資上,向投資集團轉型的趨勢更加明顯。

    在此前茅台「十三五」規劃中,計劃將茅台打造成「產融結合的國際化酒業投資控股集團」。而當下茅台除了對金融、物流、機場、高速等產業投資外,更多的是通過股權投資方式,以圖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

    這裏股權投資主體主要是茅台建信基金。在此前十三五規劃中,茅台擬將「茅台基金」打造為國內有影響的「黔派」資本品牌。旗下基金自2017年至今,曾公開投資過8家公司,目前4家已在A股上市,剩餘4家已有IPO計劃。

    這8家公司分別是京東物流、稻源科技、嘉美包裝、李子園、天宜上佳高新材料、中國鹽業、萬凱新材料以及白家食品。其中京東物流、嘉美包裝、李子園、天宜上佳4家公司已上市。

    同時茅台還投資貴州雲上大數據集團,持股26.47%,僅次於貴州國資委的38.24%。以及通信行業貴廣網絡,持股11.55%。

    通過對比不難發現,茅台所投資企業大都都集中在交通物流、食品、科技方面。從產業發展角度看,雖然與白酒行業並無直接關聯,但大多位於產業臉上下游,如嘉美包裝、李子園、白家食品等,這對茅台未來在食品領域的開發也具有互補性。

    同時如佈局機場、高速等物流體系建設,對茅台自身物流體系生態打造無疑作用明顯;同時對雲上數據的股權投資,對茅台當下重點項目「智慧茅台」的建設,也能產生極大的協同效應。

    還有哪些潛在上市資產?

    作為營收過千億的「龐然大物」,壯大旗下企業並扶持上市似乎已經是明牌。雖然茅台早有旗下公司上市計劃,但目前看進程仍然緩慢。

    從歷史角度看,在茅台「十三五」規劃中曾提到的培育2至3個上市公司,很明顯沒有完成這一任務,同時在2017年底傳出茅台計劃將電子商務、農業和習酒子公司進行IPO,但後來進程依舊不順利。其中習酒上市屢屢因為同業競爭問題被擱置,以至於2019年底終止上市。

    當下除了茅台葡萄酒提出了上市計劃外,其他旗下公司並沒有具體提出上市時間表。但從茅台多元化發展戰略考量出發,培育新的上市公司仍會在計劃中,對於潛在上市的公司,一定是與茅台主業密切相關的資產,據此推斷,有三類業務板塊可能會成為潛在上市目標:

    一是白酒類資產。這主要指的還是習酒。習酒上市主要阻力在於同業競爭,但隨着習酒近些年加速「去茅台化」改革,在營銷渠道、資金扶持等方面與茅台逐步剝離,當下習酒仍有上市的可能。

    二是茅台文旅板塊。茅台文旅得益於茅台自身以及茅台鎮特色釀酒文化,隨着茅台醬酒的火熱,慕名而來的人士日益增多,這為茅台發展文旅業務提供了客觀基礎。同時茅台文旅也符合當地產業經濟發展規劃,茅台文旅板塊的上市也有助於「大茅台」生態構建。

    三是大健康類資產,主要包括茅台農業及茅台健康產業板塊。大健康類業務資產也是茅台未來重要的業務發展方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產業鏈上下游對當地經濟也有較好的帶動作用,與主業白酒能形成較強的互補性,未來上市潛能仍然較大。

    這裏重點提一下茅台保健酒業。早在2018年,茅台保健酒業就提出將力爭在2022年實現主板上市。但從2018年至今,關於保健酒業公司上市的計劃仍未更新,距離目標時間點僅剩一年,雖然時間比較緊張,但仍存在上市希望。

    雖然推動旗下公司上市,形成集團多元化業務增長極對茅台來說是較為美好的願景,但現實還是比較殘酷的。從最新公布的茅台集團財務數據來看,當前核心的酒類資產業務仍然佔有很大比重,其中茅台集團2020 年實現營收 1142.48 億元,上市公司營業收入979.93億元,佔茅台集團營收比重達85.77%。

    而在茅台「十三五」規劃中,提到要將非酒業收入佔總收入總量的30%左右,從目前數據看,非酒業收入營收佔比為14.23%,距離30%目標仍有一倍距離。

    同時,除酒類業務外,其他業務板塊盈利能力仍有待提高。其中茅台建信基金2020年營收僅708.04萬元,作為2014年成立的股權類投資基金,營收比預期相差甚遠。對於茅台機場,淨利潤為-3.97億元,按年虧損收窄1789萬元,證明近兩年機場營收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而茅台葡萄酒計劃3-4年內上市,並在2023年前實現20億營收規模,雖然願景很美好,膽上市之路依然荊棘。對於茅台集團而言,要推動集團旗下3家公司上市,快速實現多元化的道路依舊漫長。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