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新股IPO榮景再現 概論物管半新股 能否大升考慮呢兩點|聶振邦

    新股IPO榮景再現 概論物管半新股 能否大升考慮呢兩點|聶振邦

    踏入7月新股市場再掀市場關注,自6月28日至7月9日僅十個交易日已有11隻股份上市,本週則預算有12隻上市,即在短短三週會有23隻上市,平均每個交易日超過1.53隻,是自去年12月以來未嘗再出現的新股榮景。

    此外,自7月2至9日已上市的6隻新股(撇除已在美國上市的小鵬汽車─W,9868),其中5隻上市後高位較上市價高出介乎42.39%至1.33倍,即或計及表現較遜的中駿商管 (0606),高位也較上市價高12.97%,這意味著7月暫時已上市的6隻首度上市股份,抽中的散戶都能獲利。

    優趣匯控股(2177)上周五(9日)公布招股結果,最終以每股11.86元定價,為招股價範圍11.86元至15.35元的下限。一手200股中籤率為53%;認購450手(90,000股)穩中一手。優趣匯將於下周一(12日)掛牌;保薦人為中金公司。

    領悅服務、優趣匯兩新股暗盤造好

    再者,於7月9日有兩隻新股於暗盤交易時段,按其中一間券商的報價計算,領悅服務集團 (2165) 和優趣匯控股(2177)錄得的高位,分別較上市價高2.10倍和60.20%,亦見股價表現優秀,故不排除今日(12日)也可望延續好表現。

    連同暗盤表現計算,7月2至9日可交易的8隻首度上市股份,全數能為抽中股份者帶來利潤,普遍不少於三成,其中朗詩綠色生活(1965)和領悅服務集團更錄得倍升績效。兩隻都是物管股,而公開發售認購率相對是8.01和5.23倍,是上述8隻股份中認購反應尾三和尾二低的,可見招股期間為普遍散戶所忽視。

    銷情冷淡值得押注認購?

    這是否反映若今後有物管股進行IPO,配合招股銷情冷淡,便值得押注認購呢?筆者想指出今年第一季有3隻物管股上市,其中有在1月26日上市的星盛商業(6668),公開發售認購率高達756.90倍。上市價為3.86元,上市近兩個半月至4月8日,只是徘徊在上市價水平,期內更曾低見3.29元,較上市價低近一成半。自4月9日後才漸見上揚,至6月1日高見6.09元,上市約三個月較上市價高57.78%,雖然守候日子不短,卻迎來賺逾五成的績效,配合自2月17日起港股進入跌勢,所以星盛商業能在逆市大升,令人感到鼓舞!

    (中新社)

    不過在1月15和18日上市的榮萬家(2146)和宋都服務(9608),截至7月9日上市均已超過五個半月,但股價一直「潛水」,高位亦較上市價低1.93%和9.20%,按7月9日收市價計算,分別較上市價低28.60%(13.46 → 9.61元) 和59.20%(0.250 → 0.102元)。至於兩股於上市前錄得的公開發售認購率,相對是6.62和25.24倍,看來今年第一季於物管股的選擇認購策略,不是銷情欠佳便值得認購,反映招股反應熱烈的,最終卻迎上股價有好表現。

    招股規模大要有戒心

    筆者認為大家不妨留意招股規模,榮萬家、宋都服務和星盛商業分別是9,400萬、8.00億和2.50億股,數據反映規模為2.50億股或以下,上市後股價傾向有好表現的機率較高。

    截至7月9日暫於第二季有4隻物管股已上市,連同今日上市的領悅服務集團是第5隻,數目已超過第一季的。上述未有提及的新希望服務(3658)和越秀服務(6626),公開發售認購率為4.75和9.88倍,分別在5月25日和6月28日上市,今年暫時高位較上市價高10.53%(3.80 → 4.20元)和17.42%(4.88 → 5.73元),可見第二季已上市及今日上市的物管股抽中者均有利可圖,只是要留意新希望服務、越秀服務和中駿商管雖然招股反應皆屬欠佳,上市後股價表現亦不算標青,相信與招股規模較大有關,相對是2.00億、3.70億和5.00億股。

    至於朗詩綠色生活和領悅服務集團則為1.00億和7,000萬股,前者扣除基石投資者獲發股後,招股規模街貨量(計及行使超額配股權)約9,000萬股。由此可見這兩股產生倍升績效是在於公開發售認購反應欠佳,配合招股規模街貨量少於1.00億股所致,筆者認為可作為本季投資者再考慮認購物管新股時的不俗參考。

    【財經專欄】新股聶人.聶振邦(聶Sir)|華盛證券分析師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