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6月內地PPI築頂,CPI偏弱,通脹壓力階段性緩和

    6月內地PPI築頂,CPI偏弱,通脹壓力階段性緩和

    導讀

    6月PPI和CPI雙雙回落,背後的原因分別是大宗商品和豬價。沿着這兩條線索,我們認為下半年PPI是雙頂形態不變,三季度回落幅度有限,CPI温和上行。價格傳導仍然鈍化,通脹壓力階段性減弱。

    摘要

    1) 部分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引發PPI見頂回落。6月PPI按年增速小幅回落0.2個百分點至8.8%,基本符合我們預期。本輪PPI上行的根本原因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6月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分化,鋼鐵、銅等商品價格回落,但原油、煤炭價格仍有上漲,最終導致PPI按年增速小幅回落但仍處於高位。

    2) 豬價拖累CPI小幅走弱。6月CPI按年增速小幅回落0.2個百分點至1.1%,基本符合我們預期。CPI按月下降0.4%,全部來自食品價格貢獻,其中豬肉價格按月下跌13.6%是主因。6月非食品價格和上月持平,主要是出行相關價格走弱,反映了出遊淡季和局部疫情影響。

    3) PPI-CPI剪刀差和上月持平,仍處於7.7%的歷史高位,價格傳導出現一定的「鈍化」。 CPI家用器具、交通工具、通信工具,以及PPI一般日用品、耐用消費品分項這5個二級分項中4個按月轉負,3個低於季節性,顯示價格傳導遭遇了一定的阻力。我們認為中下游成本壓力還會持續,PPI維持高位的過程中,漲價對企業的衝擊並不會在短期內就消退,但最艱難時刻基本已經過去,未來價格傳導會進一步加強。

    4) 對於後續通脹,我們維持PPI年內是雙頂形態不變,但三季度回落幅度有限,大概率高位震盪,全年中樞在6.1%左右。我們認為即便油價進一步衝高,第二個頂也很難超過5月的頂。CPI風險在年底到2022年上半年更高,年內無需過於擔憂,全年中樞1.2%。

    5) 未來在碳中和政策持續推進過程中,我們認為國內的通脹中樞大概率會面臨一定的抬升壓力。降準背景下,繼續凸顯政策重滯不重脹的邏輯。

    風險提示:

    國內限產政策力度過強,油價超預期上行。

    目錄

    (國君宏觀研究授權使用)

    正文

    1. 部分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引發PPI見頂回落

    6月PPI按年增速見頂後小幅回落0.2個百分點至8.8%,基本符合我們預測。其中翹尾因素貢獻約2.4個百分點,比上月回落0.6個百分點;新漲價因素貢獻6.4個百分點,較上月擴大0.4個百分點。

    (國君宏觀研究授權使用)

    PPI按月增速大幅下降1.3個百分點至0.3%,主要原因是部分大宗商品價格見頂,導致PPI生產資料按月動能趨弱。我們在報告《經濟結構化矛盾突出,制約政策收緊——5月的通脹與出口怎麼看(20200610)》中強調本輪PPI上行的主要原因是國內和國際定價的大宗商品漲價共振。進入6月,國內來看,一方面受原材料保供穩價政策影響,鋼鐵等行業價格過快上漲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另一方面,高温天氣導致動力煤需求較旺,動力煤價格在6月繼續攀升。國際來看,6月美聯儲議息會議打壓通脹預期,銅等工業金屬價格下跌,但原油價格受供需缺口推動仍持續上漲。最終導致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價格下降,而煤炭開採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價格按月仍分別增長5.2%和2.5%。

    (國君宏觀研究授權使用)
    (國君宏觀研究授權使用)

    2. 豬價拖累CPI小幅走弱

    6月CPI按年增速小幅回落0.2個百分點至1.1%。其中新漲價因素貢獻約0.3個百分點,較上月減少0.3個百分點;翹尾因素貢獻約0.8個百分點,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

    (國君宏觀研究授權使用)

    CPI按月下降0.4%,降幅比上月擴大0.2個百分點,0.4個百分點的降幅也遠弱於季節性,根本原因還是食品特別是豬肉價格的大幅下跌。食品價格按月下降2.2%,降幅較上月擴大0.5個百分點,貢獻了所有的CPI降幅。由於生豬產能持續恢復,6月壓欄肥豬集中出欄且消費需求季節性偏弱,豬肉價格按月下跌13.6%,此外由於供應充足,鮮菜、鮮果價格分別下降2.3%和4.5%。

    (國君宏觀研究授權使用)
    (國君宏觀研究授權使用)

    6月非食品價格和上月持平,按月零增長為2020年11月以來新低,略弱於季節性,主要反映了出遊淡季和局部疫情影響。主要拖累來自出行相關需求走弱,出遊淡季疊加局部地區疫情影響,飛機票、賓館住宿、旅遊和交通工具租賃費價格均下降,導致交通工具和旅遊二級分項分別按月下降0.3%和2.0%。國際油價上漲,帶動汽油和柴油價格分別上漲2.1%和2.3%,帶動交通工具用燃料二級分項上漲2.0%。

    (國君宏觀研究授權使用)
    (國君宏觀研究授權使用)

    3. 價格傳導出現一定「鈍化」

    PPI-CPI剪刀差和上月持平,從二級分項上看,價格傳導出現一定的「鈍化」。6月PPI-CPI剪刀差為7.7%,和6月持平,仍處於歷史高位。我們之前指出可以通過CPI家用器具、交通工具、通信工具,以及PPI一般日用品、耐用消費品分項觀察價格向下遊傳導的情況。6月,這5個二級分項中4個按月轉負,3個低於季節性,顯示價格傳導遭遇了一定的阻力。這個背後是內需不強的跡象。

    (國君宏觀研究授權使用)
    (國君宏觀研究授權使用)

    價格傳導受阻導致中下游利潤當前依然受到擠壓,PPI上行斜率最快階段往往是衝擊最大的時間段,在PPI見頂後會逐漸傳導下來,中下游壓力減弱。中下游成本壓力短期還會持續,但最艱難時刻基本已經過去,未來伴隨內生需求的進一步修復,衝擊會逐步走弱,傳導會不斷加強。不過整體上游對下游的擠佔在還在持續,雖然最困難的時刻已經到達尾聲,但在PPI維持高位的過程中,漲價對企業的衝擊並不會在短期內就消退。

    4. 未來PPI:雙頂形態不變,中樞有所上修

    PPI 6月如期見頂回落,印證我們前期判斷,我們認為後續PPI仍是雙頂形態不變,年內的第二個高點大概率要略低於眼前。後面回落幅度有限,大概率是高位震盪。7月PPI將會在翹尾走弱疊加大宗回歸基本面的前提下,進一步回落,中性情形下,預計回落0.6個百分點至7.5%。即便油價進一步衝高超過100美元,第二個頂也不會更高,全年中樞在6.1%。

    我們自4月以來便提出,PPI全年將會是雙頂形態,三季度PPI回落幅度相對緩和,三季度末、四季度初迎來全年次高點,但次高點難超前期高點,全年中樞在6%附近。

    (國君宏觀研究授權使用)

    5. 未來CPI:年內温和上行,風險需看年底及2022H1

    我們預計年內CPI仍將温和上行,但無需過於擔憂,全年中樞1.2%,年底高點在2.8%附近。因此從CPI角度來看,通脹的風險在年底到2022年上半年更高。7月CPI按年將小幅上行0.2個百分點至1.3%附近,主因生豬價格開始企穩,但PPI傳導仍然阻力較大。

    6月豬肉價格出現急跌,按年下降超36%,我們認為底部已現,三季度或出現季節性反彈,但下半年整體上行動能有限,價格將維持在較低位置。根據最新的商務部監測,前期壓欄大豬集中入市情況有所緩和,在6月底以及7月上旬以來,零售端的豬價已經按月自2月首次出現上漲。而再往後看,下半年前期壓欄大豬被消化疊加國家收儲政策落地實施,豬價再現急跌可能性極低。但即使出現季節性反彈,豬價仍將維持在較低的位置,對CPI的抬升作用有限。

    在我們的預測中,只有在生豬價格超過25元/公斤的樂觀情形下,年底CPI才可能達到3%的較高位置。在年底23元/公斤的中性假設下,CPI高點在2.8%左右。

    但是展望2022年,2022年上半年豬價中樞可能有抬升。理由有三:

    1) 從歷輪豬周期的大約維持2-3年的時間來看,進入2022年上半年,本輪豬周期已經行至第36個月。即便本輪豬周期是存在非洲豬瘟等干擾的「超級豬周期」,但大概率2022年上半年也將進入本輪豬周期的尾聲。若判斷偏樂觀一些,2022年春節前後,新的豬周期便將啟動。因此,2022年豬價具有周期性向上的規律。

    2) 生豬規模化程度較大提高增加豬價上行風險。本輪豬周期在非洲豬瘟和2021年豬瘟疫苗毒的影響下,養殖市場進一步分化,導致目前生豬規模化程度較大提高。龍頭公司的生豬飼養市場佔比進一步提升,多數公司正在準備蓄力新的豬周期,這會進一步放大豬肉價格的波動,甚至不排除在2021年「大跌」之後,迎來2022年「大漲」的可能性。因此,2022年新一輪豬周期的上行幅度也可能較過往幾輪更陡峭。

    3) 能繁母豬的存欄、補欄信號已經提示拐點將近。能繁母豬存欄增速作為豬周期的先行指標,一般領先9-12個月,目前已經見頂回落。比如,2020年能繁母豬存欄增速觸底反彈,提示了2021年的豬價下跌。而當前該指標已經出現回落,提示2022年上半年生豬供給的壓力將會減輕。此外,二元母豬價格近期也出現了明顯下滑,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明顯抑制儲户補欄熱情,進而也會對供給端造成壓力,進一步阻止豬價的跌勢。

    (國君宏觀研究授權使用)
    (國君宏觀研究授權使用)
    (國君宏觀研究授權使用)

    央行近期例會均未提通脹,全面降準同步落地,未來在碳中和政策持續推進過程中,我們認為國內的通脹中樞大概率會面臨一定的抬升壓力。當前政策信號,繼續凸顯政策重滯不重脹的邏輯。

    (國君宏觀研究授權使用)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