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阻擊戰中的華為 何時能擁有「重炮群」?

    阻擊戰中的華為 何時能擁有「重炮群」?

    2019年4月,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申請成立了哈勃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今年4月,華為又成立了深圳哈勃科技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兩家有限公司加在一起,目前投資了40家半導體生產企業。至此,華為的自救產業鏈初步成型。

    6月末,據 Digitimes 報道,華為將在武漢市建立其第一家晶圓廠,預計從 2022 年開始分階段投產。從目前的消息來看,這家晶圓廠將主要生產光通信晶片。這是華為首次掌握晶圓生產能力,未來將成為華為抵禦美國大棒的重要武器。

    華為此舉,不禁讓人聯想到「塔山計劃」。去年8月,網絡上傳言華為有一個「塔山計劃」,預備建設一條不含任何美國技術的45nm的生產線,並將在數年內升級到28nm甚至更先進的製程。當時華為進行了緊急闢謠,否認存在這一計劃。

    塔山計劃可能確實並不存在,但網絡傳聞也非空穴來風,華為在半導體方面的種種佈局與當時的傳聞有相當的匹配度。如果該傳聞確實是一則謠言的話,那麼造謠者為何一定要選擇「塔山」作為這個虛構計劃的名稱呢?

    筆者認為這不僅是因為塔山阻擊戰知名度大,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中美博弈具體體現的華為和歐美封鎖方的心態,與當時的戰役雙方極為神似。

    強烈的危險呼喚華為空前變革

    無論是過去拍攝的《大決戰》電影,還是近些年拍攝的電視劇《大決戰》,劇中的東野首長都有一句名言:「告訴程子華,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形象地反映了當時戰爭態勢給我方造成的心理壓力。

    電影《大決戰》中的名場面,東野首長表示:「我只要塔山」

    2020年8月之後,華為遭到了美國無恥的封鎖和打壓,理論上無法進口任何含有美國技術的工業品。雖然我們要肯定華為的骨氣和堅決抗爭,但封鎖帶來的打擊絕不能低估。

    最直接的效應就是華為的高端麒麟晶片停產了,並且直接給華為的手機業務造成了很大的衝擊。根據TrendForce的統計結果,華為在2019年尚且佔據着17%的市場規模,但由於補充不了庫存的消耗,TrendForce預計華為2021年的市場佔比只有4%。

    由於華為本身沒有生產晶片的能力,主要的業務在產業鏈組織、設計、研發和銷售。2020年又碰上了全球半導體生產相對不足,而幾乎所有的華為產品都離不開晶片,打擊之大不言而喻。對於這種局面,餘承東總結稱:「現在唯一的問題是生產,華為沒有辦法生產。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只做了設計,這也是教訓」。

    華為多部門負責人餘承東的這些話,將華為與歐美封鎖方的形勢交代的相當清楚。

    目前,美國總統無論是特朗普還是拜登都封鎖不了海外的市場,甚至連封鎖美國的市場都很吃力。只要華為的產品依舊具有競爭力,任何人都阻止不了它的行銷,因此說:「現在唯一的問題是生產」。

    但是美國打擊半導體生產供應這招又非常毒辣,因為電子產品現在已經離不開晶片了,而晶片生產的能力不是短期內所能掌握的。就算是科技相當發達的美國,晶片的生產也不能包辦,大部分歐洲國家也貢獻了核心技術。這是中國過去沒有掌握晶片生產能力的重要原因,也是為「教訓」。

    重要的是時間,美國需要時間去封鎖市場,尋找新的遏制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手段;中國和華為也需要時間去解決中國沒有先進半導體制程的問題。因此,在爭奪時間中落後的一方將要承受更大的不利。

    在這樣嚴峻的形式面前,熟悉華為的人都能看到它的改變。

    過去的華為,要麼不做一個領域,要麼就重倉,全身心的投入。這種理念反映到投資行為來說,就是要麼全資地成立一家子公司,或者至少佔據股權結構的絕對多數,要麼就把相關工作交給合作的企業。除了1-2年的短期行為,華為過去不會採取這樣的方式掌握產業鏈的話語權。

    現在華為下定決心要在晶片生產的全領域試水了,但是晶片生產是資本密集型的行業,華為不可能都投全資。因此現在哈勃更多地採用過去不是主流的控股方式,保持自己在晶片生產領域的話語權。

    比如說生產EDA設計軟件的公司立芯軟件,華為通過哈勃投資掌握了該企業20%的股份,甚至都不是第一大股東。兩家哈勃投資公司投資的企業中,大部分都是這樣的情況。

    華為的另一個重要變化,就是樹立了更加長遠的發展規劃,並將利潤的考量放到更加靠後的位置。過去作為民營企業標杆的華為一向以目光長遠、重視高科技而著稱,並在中美貿易戰博弈中作為一員虎將出了風頭。

    華為的「備胎計劃」被新聞聯播稱讚:「備用方案的啟用,顯示出其居安思危的戰略遠見、未雨綢繆的底線思維,以及堅忍不拔、攻堅克難的奮鬥豪情。中國企業與中國企業家的這種精神,正是中國不斷攀登科技高峰的力量所在」。

    然而,2020年8月之後的施壓,還是超過了華為的預計,全面突破了這些「備用方案」的抗壓和承載能力。而且憑心而論,這些能力也不是華為該有的,甚至能有的。因此餘承東在「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只做了設計」中表現出的怨由之意,具備相當的合理性。

    華為沒有從此一蹶不振,在資本上華為積極地對半導體制造的全流程進行投資,在人才儲備上華為也下了很大的一番苦功。在打擊面前,華為的營業額下降了很多,而且短期內不會回升。對於普通企業,可能會首先想到裁員,或者至少縮小招聘規模。

    2021年華為減少了1/3的招聘規模,但是比其他科技企業減少的要少,而且主要減的是營銷和管理等後勤部分,技術部門的招聘總體縮減的非常少,個別領域還有比較大的增長。除此之外,華為還加大了對海外留學生和國內外專家的招聘規模,求賢決心不言而喻。

    華為為何選擇了IDM之路

    熟悉半導體的人,從華為的投資路線中都能敏感地察覺到,華為的半導體部門最終要走的是IDM之路。其實,最早世界上半導體走的都是IDM路線,也就是一家企業負責晶片從設計到銷售的全流程。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歐美首先提倡,台積電第一個大規模推廣之後,Fabless+Foundry模式才大規模流行起來。

    目前的Fabless+Foundry模式,基本上是台積電確定的,也就是將半導體產業劃分為設計、製造、封測以及銷售部分,每家企業只要專心做好自己擅長的就行了。在這個產業分工中,最重要的就是管設計的Fabless和將設計成果流片的Foundry。過去的海思就是Fabless,海思一般都是找作為Foundry的台積電流片的。

    (科工力量提供)

    IDM、虛擬IDM和Fabless三種模式之間的關係

    華為為什麼不繼續搞Fabless呢?或者投資自己的Foundry,搞目前最流行的虛擬IDM模式呢?

    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時代使命和中國半導體企業的普遍願景之間存在巨大的落差,華為除了自己動手別無選擇。中國的訊息產業催生了網路經濟和共享經濟,其規模和便利程度為世界所羨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繞過了兩項關鍵技術。一項是以CPU為核心的通用高性能晶片設計技術,另一項是以光刻機為核心的先進晶片生產技術。

    時代的發展和國際局勢的變化,對中國在訊息領域的高科技企業提出了明顯更高的要求。由於這種爬升發生地比較劇烈,因此能勇於承擔的中國企業比較少,社會也沒有廣泛形成這樣的期待。

    世紀之交的聯想,雖然以「貿工技」路線起家,但在當時群眾的認知裏,絕對是民族之光。近年來聯想受到一些批評,主要是風向變了。有的企業和相關部門,雖然在努力的適應這樣一種轉變,但離使命和輿論的要求還有相當的差距。

    僅舉一例,2020年時要說中國的半導體Foundry工廠,誰的自主化程度最高最爭氣,很多人都會浮現出中芯國際的名字。當時普遍認為,中芯國際擁有着自主的28nm生產線,並且其14nm的生產線可能在2020年前投產。

    基於這種分析,那麼華為的麒麟晶片如果使用中芯國際代工,雖然不能繼續佔領高端市場,但至少還有可能做中低端手機,甚至次旗艦。然而去年8月有網友問到9月14日之後,中芯國際是否不會再為華為代工14nm晶片時,中芯國際是這樣回應的:「中芯是代工企業,面向海內外多元化客户。同時,中芯須尊重經營地法律,合法合規經營。」

    這句話,結合後來華為和中芯國際的表現,其實質就是14nm生產線不能再為華為代工了。這樣的現實,預料到的專家並不多,網民更是出離了憤怒。但說實話,美國人要是不使用這樣一條「絕户計」,恐怕中芯國際也認識不到自己的自主程度,實際上不能避開美國的制裁。

    因此,華為這次在發展半導體能力上親力親為,完全可以理解為是出於慎重的考慮,確保絕對不會掉鏈子。

    發展IDM有利於創造首戰必勝的良好局面,半導體的發展歷史證明IDM和Fabless+Foundry模式適合的細分行業各有不同。對於高性能的計算晶片,例如CPU、顯卡里的GPU、深度學習處理器、挖礦晶片和DSP,目前主流的模式是Fabless+Foundry。

    這種模式非常依賴製程的進步,華為被制裁無中國晶片廠可代工,在一定程度說明了在現有的封鎖下,中國要真正獨立自主掌握先進製程的難度。華為很可能採用的IDM模式,在內存晶片、存儲晶片和其他專用晶片上佔據主導地位。

    這些晶片的特點是優秀的設計比更小的製程更重要。換句話說就是華為過去積累的設計能力,能很大甚至完全彌補製程上的劣勢。這樣華為海思設計出的晶片,總還是能從商業市場賺到錢,這就形成了一個正向的循環。

    為什麼能打贏「塔山阻擊戰」,新拍的電視劇《大決戰》和老電影《大決戰》,做了不同的處理。老電影中除了展現中軍戰鬥英勇頑強、敵軍配合不利以及塔山已經構築了完備的防禦陣地,還表現了解放軍強大的炮兵支援。

    這麼多重炮的補給怎麼辦,一方面主要靠繳獲,另外有相當部分來自於老解放區建設的兵工廠和接收的新解放區兵工廠。以瀋陽兵工廠為例,這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兵工廠,接收後第一年僅105毫米榴彈炮炮彈就生產了2萬多發。而在國民黨時期,這一數字僅有3千發。

    華為目前的方略雖然是穩紮穩打,但時間不一定只帶來優勢。正如毛主席所說:「解放戰爭拖不得」,今天擺脱美國的無理鉗制同樣拖不得。

    美國發展半導體走的是舉國體制,後發者無論是日本、韓國還是台灣地區,也都離不開行政力量的推動。同樣地,破解美國的半導體訛詐,也不能讓華為孤軍奮戰。過去中國的半導體發展,效果與理想存在差異,這並不說明國家支持的無用。相反,在新的時代起點下,決策者更應思考如何將行政支持的力量最大化,真正讓華為這樣走在產業自強道路上的關鍵企業配上「重炮群」,在與美國霸權主義鬥爭上搶佔先機。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